学术投稿

细胞黏附分子及抑癌基因和凋亡抑制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陈炜;陈凌武;罗俊航;石华

关键词:膀胱, 膀胱移行细胞癌, 细胞黏附分子, 抑癌基因, 凋亡抑制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5名正常人膀胱黏膜标本中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和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膀胱癌的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7%、73%、86%;随着癌组织病理分级升高、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增加,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的表达降低,而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升高.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率在肿瘤复发患者与无复发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凋亡抑制蛋白的高表达率可能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饮用咖啡可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塞来昔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浆高半胱氨酸增高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事件的独立预兆因子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华法林引起皮肤坏死和静脉性肢体坏疽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血压治疗的一些新理念

    1 引言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对高血压的治疗也产生了一些新理念、新认识,例如降压与控制心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相结合的意义;联合用药确切降压;脉压与降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等.本文就这几方面的新理念作简要介绍.

    作者:钱文琪;成文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视原发性小血管炎病的诊治

    1 引言原发性小血管炎病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为共同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认为是异质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由于侵犯血管的部位、器官、组织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损害部位局限者,则临床表现较轻;如为系统性损害则临床表现严重、病情进展凶险,导致肾衰竭,肺损害,大咯血、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但及时诊治,常可使病情逆转.由于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加上本类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致误诊、漏诊,失去治疗良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尹培达;彭晖;叶玉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252)

    癔病诊断要慎重常规检查莫偷懒--1例低血糖的诊断教训患者,男,18岁,中专学生,因上午没去上课被同学发现在宿舍昏睡,而送到医院.来院时被人搀扶,闭目不语,表情淡漠,面色如常.同学代诉患者近日不合群,可能与同宿舍同学有矛盾.接诊医生检查心率、血压及瞳孔均正常,而考虑癔病,给予暗示治疗及说教,并给以氨水刺激,患者表现流泪,但仍闭目不语.

    作者:阎渭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1 引言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itis,MPA)又称为显微镜下多动脉炎,目前国际上对该病定义为无或仅有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累及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微动脉,小型和(或)中型动脉也可受累,一般以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较为常见.它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作者:尹培达;彭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儿肝脏良性肿瘤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小儿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9例小儿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23例)、腹胀(6例)、黄疸(3例)、发热(2例)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超过10×109/L者3例,ALT轻度升高4例,甲胎蛋白阳性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6例,手术23例,手术前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符合率为43%(10/23),死亡2例,失访1例.26例随访1~13年,肿瘤无增大或复发.结论:小儿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主要应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术前能明确诊断为肝血管瘤,肿瘤较小、且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其余均应积极手术切除.

    作者:马国栋;谢家伦;刘唐彬;莫家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8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菌药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经验用药抗菌药的耐药性.方法:比较28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情况.结果:药敏报告显示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18.7%、24.3%、27.7%、47.6%、55.9%、70.0%,后3者分别与前3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有较好的疗效,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耐药较多,可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冯健华;高齐明;卫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伪膜性肠炎64例临床分析

    1 引言伪膜性肠炎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外毒素所致的结肠和小肠黏膜的急性坏死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重者可致死亡.1992年8月~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伪膜性肠炎6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氦氖激光辅助治疗带状疱疹180例疗效观察

    1999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收治带状疱疹病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72例,年龄15~80岁,中位年龄47.5岁;病程2~20日.病变部位好发于腰、胸、头、面、颈、背部.患者均有剧烈的疼痛,病变表面均有水疱.

    作者:许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结节性多动脉炎

    1 引言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损害呈节段性分布,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处,向远端延伸.有的病变向血管周围浸润,可沿浅表动脉血管分布扪及结节.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病毒、细菌)、药物及注射血清等有关.组织学上见血管中层改变明显,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壁各层和血管周围区域,组织水肿,病变向外膜和内膜蔓延而致管壁全层坏死,其后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渗出.

    作者:杨娉婷;赵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15例临床分析

    1 引言近年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确诊率有所提高.但临床医生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认识和重视则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对本科2000~2003年确诊的188例支原体肺炎中合并心肌损害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清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冠心病为主要表现的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

    患者女,6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4日、晕厥1次于2001-09-23入院.入院前4日患者起床后突感心前区不适、头晕,后即意识丧失.乡村医生给予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 mg肌内注射,约30分钟后症状缓解;之后上述症状时有发生.既往患高血压1年.

    作者:张靖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描记术诊断左心房黏液瘤3例报告

    1 引言UCG诊断心脏黏液瘤,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及诊断正确率高的优点[1].我院采用Toshiba SSA-340A彩超仪,探头3.75 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卧位,采用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剑突下四腔及心底短轴切面进行扫查.自1997年3月~2002年5月共发现3例左心房黏液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德亮;柳晨光;颜清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评价--内分泌代谢疾病(12)

    1 引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hyperthyroidism)是多种原因引起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组织所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有:甲状腺性甲亢、垂体性甲亢、新生儿甲亢、医源性甲亢及卵巢肿瘤等类型,其中常见的是格雷夫斯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格雷夫斯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原发性甲减,又称黏液性水肿)一样,均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作者:修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曲安奈德治疗口腔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经验

    1 引言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商品名同息通,曾用名曲安缩松、曲安舒松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含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半衰期约5小时.该药的抗炎作用强而持久,以肌内注射为例,注射后需数小时起效,约1~2日发挥其大效应,可持续作用2~3周.

    作者:杨灵澜;刘习强;程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 引言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系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而致破裂,继以血栓形成以及血管收缩或痉挛,引起心肌严重缺血所致.患者的心绞痛或为新近1~2个月发生,或系原有的心绞痛以发作频率、时间和程度明显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不能缓解为特征.

    作者:王钟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苯妥英的个体化给药

    1 引言苯妥英(phenytoin)为抗癫癎药,主要用于癫癎的大发作和精神性发作的预防,偶也用于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口服常用的剂量为200~400 mg/d,治疗剂量的苯妥英在体内按零级动力学消除,多次给药时,稳态血药浓度和剂量不成线性关系,剂量轻微的改变可导致血药浓度大幅度增加,其消除率的个体差异大,容易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易受肝药酶诱导药和抑制药影响,常须监测血药浓度以调整维持量.当需要迅速起效时,可用负荷剂量15 mg/kg静脉滴注或口服.

    作者:黄守坚;陈汝筑;黎明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