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o Bovi;Armando Manni;Luan Mavriqi;Giuseppe Bianco;Renato Celletti;陆山鸣
目的:文献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牙龈退缩分度的方法,但是这些分度方法都未见有经过有效的统计学的分析和验证.因此,这些分度方法在不同临床医师中应用时,是否都同样有效还不详.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新的牙龈退缩分度方法在检查者自身和检查者间的一致性,并评估其在不同临床医师中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通过以下3个方面评估提出的这一新的分度方法:牙龈角化组织量(< 2mm或≥2mm),是否存在牙颈部的非龋性病变以及是否存在邻面附着丧失.采用盲法分析3位检查者的Kappa统计值(一致性检验).结果:使用该新分度方法对1 20例牙龈退缩患者进行评估,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74 ~ 0.96,非龋性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67 ~ 0.94,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70 ~ 0.92.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间一致性值为0.70 ~ 0.85,非龋性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54 ~ 0.59,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54 ~ 0.77.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和人群,新提出的分度方法在调查者中的一致性为中度到高度.因此,该方法可以判定牙龈退缩的严重程度.
作者:Roberto Rotundo;Massimiliano Mori;Daniele Bonaccini;Carlo Baldi;焦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通过打开腭中缝来矫正上颌宽度不足以及增大牙弓周长.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CBCT来评价牙槽骨结构在用Hyrax扩弓器快速扩弓后的即刻变化.方法:28位(女性1 9位,男性9位)需要进行上颌扩弓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4.1岁,范围13 ~ 20岁),在T1(扩弓前)和T2(扩弓后即刻)拍摄CBCT作为临床记录.测量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的上牙弓宽度、后牙段倾斜度、颊侧骨厚度.使用配对t检验检测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上牙弓扩宽量在第一前磨牙处为4.7788±2.8474m m,第一磨牙处为4.6943±3.2198mm.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和左上第一磨牙的腭根均发生了明显倾斜.片子上能显示颊侧骨板的所有牙根在扩弓后其颊侧骨质厚度均减小.结论:RME后,前磨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均明显增加.牙根倾斜角度增大说明牙齿的移动是一种倾斜移动而非平行移动.颊侧骨板厚度在扩弓后即刻测量时减小.因此,我们应严格监测炎症水平以避免牙周破坏.有必要建立一个标准参考平面和有可比性的测量方法以使不同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
作者:Carin Elizabeth Domann;Chung How Kau;Jeryl D.English;James J.Xia;Nada M.Souccar;Robert P.Lee;曾婧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文报道了一例根尖切除后出现根尖周炎、但无自觉症状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非手术再治疗.X线检查显示:髓室充填不足,根管欠填,根端充填及根尖透射区.治疗包括清理和塑形根管、超声波与连续冲洗法去除根管倒充填物、根管内暂封氢氧化钙、以及用MTA(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充填根管.在3 5年的随访中,该牙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状况良好.
作者:Sabine Nordmeyer;Michael Hülsmann;高磊;渠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粘结牙科学”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窝洞制备的指导原则.现行的窝洞制备的设计方案与范围扩展主要是基于龋病病损的范围与形状,在可能的情况下会稍稍扩展制成洞缘斜面从而符合微创牙科学的现代理念.各种新型去龋技术不断涌现,比如使用塑料和陶瓷的车针、改良的龋坏显示染色剂、酶促龋坏溶解剂、龋坏选择性的声磨技术、气磨技术和激光消融技术.这些技术都旨在尽可能选择性地去除或帮助去除龋坏感染的组织,同时大程度地保留龋坏累及的组织(累及层),从而做到微创治疗.每一种技术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去龋终点,并会形成不同性质的剩余牙本质基底,因而对粘结方法的接受力也不同.本文综述了去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剩余牙本质组织粘结能力的影响.
作者:Aline de Almeida Neves;Eduardo Coutinho;Marcio Vivan Cardoso;Paul Lambrechts;Bart Van Meerbeek;吴瑞鑫;栗洪师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回顾性影像学研究用于评估具有Laser-Lok颈部细微结构(8μm和12μm凹槽)的种植体临床疗效.结缔组织纤维对位于种植体颈部的Laser-Lok显微结构会产生物理附着,这种物理附着已被人体组织学、偏振光显微镜测试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法所证实.本文对49颖种植体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种植修复后2年,颈部将会有0 44mm的骨吸收,修复后3年,骨吸收则达到0.46mm.所有的骨吸收仅限于种植体颈部领口,没有累及到种植体体部的螺纹处.研究者采用影像学评估这种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先前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说明了在牙种植体周围建立起结缔组织纤维的生物封闭在临床上是有益的.
作者:Cary A.Shapoff;Brent Lahey;Perry A.Wasserlauf;David M.Kim;赵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即刻负重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已有广泛报道.本研究旨在报道使用不翻瓣技术的即刻负重治疗方案,追踪10年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材料与方法:将上颌需要即刻负重种植治疗的46名患者,共97颗MkⅣ机械制作表层的种植体(Nobel Biocare)纳入本研究.术前,为每名患者的软组织及其下方的牙槽骨解剖创建三维模型并制作外科导板.使用黏膜环切刀在黏膜上钻5mm的孔以避免翻瓣.在手术当天和手术后1、2、3、6、8和10年进行对照检查.结果:所有种植的部位都有完整的颊腭侧骨壁.预先制作的临时修复体与种植体精密适合.负重8周内,有9个种植体失败,10年负重的累积生存率为91%.种植支持的固定桥生存率为94%,种植支持的单牙修复的生存率为81%.边缘骨吸收平均值在第1年内为1 mm,第2年为0 4mm,第3年和10年后为0 1mm.结论:稳定的生存率和10年低的平均骨量丧失证实:在上颌骨应用不翻瓣技术进行即刻负重的种植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Antonio Rocci;Marta Rocci;Andrea Scoccia;Massimiliano Martignoni;Jan Gottlow;Lars Sennerby;洪菲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下颌后牙区萎缩后重建的治疗方案之一即是游离下牙槽神经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但是,关于血管神经束游离后的功能,不同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各种原因既包括测试方法(典型测试需要患者主观回答),也包括手术本身(与术者水平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10例采用专用于简化骨手术的器械进行下牙槽神经游离的病例,应用该器械后,口腔外科医师可以利用更小的骨窗和器械的倾斜来抓住血管神经束,从而减少对神经的过度拉扯.通过为期36个月的神经外科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经过短时间的神经感觉障碍后,所有患者都恢复了正常感觉.患者在问卷上的主要回答也确定了这一结果.种植体成功率为100%.
作者:Mauro Bovi;Armando Manni;Luan Mavriqi;Giuseppe Bianco;Renato Celletti;陆山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40位患者在上颌美学区的新鲜拔牙窝放置了43颗种植体.1周内安置一个没有咬合接触的临时冠.1年后对种植体存活率、边缘骨吸收和龈乳头的保留情况进行评估.总的存活率是95.3%.1年后骨吸收相较于种植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78%的患者龈乳头得到完全保留.对于单牙伴唇颊及周围组织缺损的患者而言,即刻临时修复可以获得预期的较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Pascal Valentini;David Abensur;Jacques F.Albertini;Marcel Rocchesani;芮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拔牙后植入4颗(all-on-4)种植体并即刻负重18个月,评价拔牙后进行下颌无牙(牙合)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平均年龄62.3岁的47位患者(52 ~ 78岁),拔牙后植入4颗种植体并进行即刻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共植入188颗种植体.术后48h内,采用含有金属支架的临时固定义齿修复,6个月后进行永久性修复.植入时以及植入后第6、12、18个月的随访检查中,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在植入后第18个月的随访检查中,未发现种植体失败,且所有修复体都保持稳定.植入后第6、12、18个月时种植体周围骨水平量分别为0 31±0.12mm、0.58±0.112mm、0.7±0.107mm.研究发现在轴向和倾斜植入的种植体之间,在植入后第6个月(0 06mm;P=0.115)、第1 2个月(0.12mm;P=0.062)和第18个月(0 08mm;P=0.146)期间骨丧失量并无显著性差异.在整个研究期间,有3位患者出现临时修复体折断,但所有患者的永久性修复体都保持稳定,并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本研究认为,拔牙后植入4颗种植体并即刻负重进行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是可行的,但此结论仍需更大样本量及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加以论证.
作者:Tommaso Grandi;Paolo Guazzi;Rawad Samarani;Giovanni Grandi;林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全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 9位上颌固位不良的无牙(牙合)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全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 1 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 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性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
作者:Moustafa Abdou Elsyad;Nahed Ebrahim Ghoneem;Hesham El-Sharkawy;徐佳蕊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