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测定

余仲苟;马中富;黄帆;梁秀龄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 血清, 白细胞介素-8,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熙者的血清IL-8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L-8含量比较:脑基底节区与非基底节区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均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提示IL-8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继续教育测验(4)答案与题解

    答案1.D 2.E 3.E 4.C 5.C6.D 7.A 8.E 9.B 10.B11.D 12.D 13.A 14.B 15.E16.B 17.D 18.C 19.A 20.E21.B 22.E 23.E 24.A 25.A

    作者:薛耀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内镜诊断胃平滑肌肿瘤19例报告

    目的:总结胃平滑肌肿瘤内镜下的特点.方法:对19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9例中平滑肌肉瘤7例、平滑肌瘤12例.内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若肿瘤直径超过5 cm,表面凹凸不平,有糜烂、溃疡、脐样凹陷者多为内瘤,进行深凿式取黏膜下组织活检,阳性率高.

    作者:王进;陈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30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梗死相关血管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依心电图变化分两组:A组24例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B组106例未发生之,所有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前室间支冠状动脉狭窄者,A组占92%(22/24),B组占33%(35/106),P=0.0004;A组2支至3支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多于B组(92%比45%,P=0.0006),经线性相关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前室间支狭窄相关(r=0.4698,P=0.0001),次之为左冠状动脉(r=0.28717,P=0.0009).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是前室问支明显狭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信号.

    作者:周昭仑;罗健;连子斌;陈少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输卵管成熟型畸胎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24岁,农民.1999年8月15日因第1胎孕40周+4,胎心音过速,骨盆入口狭窄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左侧输卵管长7 cm,于输卵管壶腹部见一个直径4 cm的包块,突向管腔面,表面光滑,囊性,质软.行左输卵管切除术.剖视肿物,内容物为黄色油脂状物,可见黑色毛发和骨组织.显微镜下检查,于包块囊壁内可见皮肤、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毛囊及毛根等)、肌肉及骨组织.病理诊断:(左侧)输卵管成熟性畸胎瘤.

    作者:杨文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思考病例(100)一等奖获奖名单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蹲踞试验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附66例分析

    目的:评价蹲踞试验对糖尿痛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4名正常对照组同期进行蹲踞试验和经典心电图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结果:与对熙组同年龄段比较,糖尿病患者蹲踞副交感神经功能比值(SqTv)明显升高,蹲踞交感神经功能比值(SqTs)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和正常清蛋白尿患者比较,伴清蛋白尿者,尤其是大量清蛋白尿者,SqTv明显升高,SqTs明显降低;SqTv和SqTs和经典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定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蹲踞试验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测定的实用指标之一.

    作者:荆春艳;叶山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后综合征1例

    1 引言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IS)是指发生心肌梗死后2周至10周左右,出现反复发作的胸膜炎、心包炎和肺炎变化的一组病征.1955年由Dressler提出[1],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的3%至4%.而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PIS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就我院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红;黄文增;张步延;黄莉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然杀伤细胞测定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天然杀伤(NK)细胞数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时38例SLE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天然杀伤细胞数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天然杀伤细胞为0.07±1风湿科,2血液内科0.04,其中23例狼疮肾炎天然杀伤细胞为0.05±0.03,非狼疮肾炎天然杀伤细胞为0.10±0.03;治疗前、后天然杀伤细胞分别为0.07±0.03、0.10±0.04,组间及组内比较均P<0.01.结论:SLE的发生可使天然杀伤细胞数下降.

    作者:蔡小燕;李翠贞;许艳丽;郑学毅;李庆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核素心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1 引言心脏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恒定有序的收缩和舒张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任何一种心肌疾病或其它器官疾病累及心脏,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导致心功能的减退,当心脏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时即为心功能不全或称心力衰竭.心功能的研究是心肌病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放射性核素心功能测定是诊断心肌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创性、简便安全、准确性好、易于重复的优点.

    作者:盖晓波;朱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皮肤瘙痒并变黑、乏力、胸内阴影、夜尿多——思考病例(101)讨论部分

    1 病历摘要见2000年第4期230页.2 临床讨论住院医师 本病例特点:①女性,27岁;②慢性起病,逐渐加重;③首发症状为双脚皮肤瘙痒,后渐波及全身,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发黑,四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疣斑,指甲松脆;④2年前开始发现乏力,夜尿增多,近1个月来低热(体温37.5 ℃至38 ℃),体重下降5 kg;⑤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80 mm/h,血红蛋白84 g/L,嗜酸0.06,血尿素氮14 mmol/L,血肌酐292.6 μmol/L,尿β2微球蛋白5.4 mg/L(正常值少于0.5 mg/L),尿渗透压428 mmol/L,痰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⑥辅助检查:B超示双肾缩小,呈弥漫性改变.

    作者:许树永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21世纪高龄者的医疗

    1 引言我国老年人数目逐年增加,老年人疾病的治疗是21世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体质特征与年轻人不同,对其疾病的判断、治疗及用药剂量也不一样,21世纪医护人员必需了解老年医学.

    作者:钟雪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的变化

    目的:探讨β-内啡肽在小儿热性惊厥中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8例热性惊厥和15例对照组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含量.结果: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脑脊液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P<0.05).热性惊厥组患儿的血浆与脑脊液的β-内啡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β-内啡肽在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光乾;胡鸿文;张雅丽;林忠东;叶秀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小儿氯胺酮全身麻醉的监护——附120例报告

    1 引言氯胺酮由于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肌肉注射及静脉注射都有效,无降压副作用,对各器官的毒性作用小及可以重复用药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全身麻醉.近7年来笔者用氯胺酮给进行外科手术的患儿作全身麻醉共12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湖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局部削皮加无色素皮片回植处理上肢文身8例

    我科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对8例上肢的文身图案,采用局部削皮加无色素皮片回植于较深的尚有色素残留的削皮创面上,愈后仅留下疤痕而文身图案消失.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18岁至21岁,平均19.5岁.文身材料为钢笔或针头加墨水.图案有各种画和文字.部位:前臂5例,上臂3例.

    作者:苏为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 引言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或硬化,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因反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猝死.

    作者:张育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病毒性心肌炎

    1 引言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炎性改变的疾病.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病毒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陈炎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循证医学及其对肝脏病治疗学的可能影响

    1 引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又译实证医学.其定义为:一种要求临床医生了解支持其临床实践的证据以及这些证据的可靠程度的医疗实践模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医生作出临床决策时不能单纯靠个人的经验、权威的观点或仅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角度来推理,而是要从文献中寻找有力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用于具体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贾继东;张福奎;王宝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内分泌系统之糖尿病专题

    题目A型题(第1题至第25题)请从A、B、C、D、E中选出一个佳答案.1.以下符合WHO 1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是:A.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B.随机血糖低于7.8 mmol/L及空腹血糖低于5.6 mmol/L可排除糖尿病;C.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超过11.1 mmol/L;D.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任何时间血糖超过11.1 mmol/L;E.餐后1小时血糖对诊断无帮助.

    作者:肖海鹏;陈晓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206)

    系统询问有用处 得来全靠细功夫--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误诊的教训女,45岁.发热3个月,曾在多家医院反复检查血、尿、粪常规,并行X线、B超、骨髓及各种致病菌培养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患者逐渐消瘦,自以为得了不治之症,准备放弃治疗.接诊后经系统询问病史,患者诉发病后常觉排便时有沉重坠胀、排便不尽感,大便有时带少许黏液.直肠指诊左侧肠壁隆起、压痛,有波动感,考虑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行穿刺抽脓,肯定诊断和部位后,经切开引流排脓及抗炎治疗,痊愈.

    作者:张爱民;江汀;刘瑛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脑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

    1 引言痴呆定义为后天的智力功能的持续性障碍.凡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本病大多发生于老年人,欧美发病率为4%至5%,国内根据一项11个城乡的普查材料,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324/10万[1].长期以来,脑动脉硬化被认为是脑血管性痴呆致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单纯脑动脉硬化,即使血管腔直径狭窄一半以上,因代偿能力好,亦很少出现症状和体征,故认为动脉硬化本身不引起痴呆,而多发梗死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方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曹庆选;李文华;沈其杰;姜玉清;纪洋;徐培国;朱晋宁;张卓立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