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

曹庆选;李文华;沈其杰;姜玉清;纪洋;徐培国;朱晋宁;张卓立

关键词:脑血管性痴呆, 影像学诊断,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动脉硬化, 老年人, 症状和体征, 智力功能, 血管因素, 代偿能力, 证明单, 血管腔, 患病率, 发病率, 直径, 障碍, 普查, 欧美, 国内, 梗死, 城乡
摘要:1 引言痴呆定义为后天的智力功能的持续性障碍.凡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本病大多发生于老年人,欧美发病率为4%至5%,国内根据一项11个城乡的普查材料,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324/10万[1].长期以来,脑动脉硬化被认为是脑血管性痴呆致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单纯脑动脉硬化,即使血管腔直径狭窄一半以上,因代偿能力好,亦很少出现症状和体征,故认为动脉硬化本身不引起痴呆,而多发梗死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方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茎斜形带蒂皮条翻转埋藏法一期成形修复尿道下裂——附700例报告

    目的:总结阴茎斜形带蒂皮条翻转埋藏法治疗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阴茎斜形带蒂皮条一期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95%,阴茎矫正满意,尿道外口为正位或冠状沟,无尿瘘,排尿畅.5%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均经再次手术而治愈.结论:阴茎斜形带蒂皮条翻转埋藏法治疗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手术简单,成功率高,不受尿道缺损长度的限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尿道下裂.

    作者:尉皓;陈彦明;刘福占;苏彦慧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后综合征1例

    1 引言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IS)是指发生心肌梗死后2周至10周左右,出现反复发作的胸膜炎、心包炎和肺炎变化的一组病征.1955年由Dressler提出[1],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的3%至4%.而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PIS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就我院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红;黄文增;张步延;黄莉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风湿性心肌炎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

    1 引言当今风湿性疾病的概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风湿热的范围.此类疾病并不仅局限于关节、骨骼和肌肉系统,还影响多个脏器,常累及心脏和血管.风湿性心脏损害通常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和慢性瓣膜病.心肌炎是指心肌细胞及其组织间隙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风湿性心肌炎的诊断思路有三层含义:一是确定是否心肌炎;二是排除感染性(主要为病毒)、过敏性或理化因素引起的心肌炎;三是区分引起心肌炎的风湿性疾病的类型,其中,由风湿热引起的心肌炎占大多数.本文着重介绍由风湿热引起心肌炎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作者:郭衡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测定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熙者的血清IL-8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L-8含量比较:脑基底节区与非基底节区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均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提示IL-8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作者:余仲苟;马中富;黄帆;梁秀龄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核素心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1 引言心脏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恒定有序的收缩和舒张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任何一种心肌疾病或其它器官疾病累及心脏,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导致心功能的减退,当心脏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时即为心功能不全或称心力衰竭.心功能的研究是心肌病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放射性核素心功能测定是诊断心肌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创性、简便安全、准确性好、易于重复的优点.

    作者:盖晓波;朱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的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附7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1名正常人和71例肝硬化忠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肝硬化组按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4小组.分别比较空腹及2小时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结果: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总发生率占69%(49/71).糖耐量减低组空腹及2小时的胰岛素、C肽水平等4项指标高(与其余各组相比,P<0.01),但随着糖代谢紊乱程度的逐渐加重而减少,在重型糖尿病组此4项指标呈显著低水平(与其余各组相比,P<0.01或P<0.05).结论:肝硬化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肝硬化病人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β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和肝源性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者:杜炜;代云龙;朱洪连;李健;董艳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的变化

    目的:探讨β-内啡肽在小儿热性惊厥中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8例热性惊厥和15例对照组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含量.结果: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脑脊液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P<0.05).热性惊厥组患儿的血浆与脑脊液的β-内啡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β-内啡肽在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光乾;胡鸿文;张雅丽;林忠东;叶秀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然杀伤细胞测定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天然杀伤(NK)细胞数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时38例SLE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天然杀伤细胞数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天然杀伤细胞为0.07±1风湿科,2血液内科0.04,其中23例狼疮肾炎天然杀伤细胞为0.05±0.03,非狼疮肾炎天然杀伤细胞为0.10±0.03;治疗前、后天然杀伤细胞分别为0.07±0.03、0.10±0.04,组间及组内比较均P<0.01.结论:SLE的发生可使天然杀伤细胞数下降.

    作者:蔡小燕;李翠贞;许艳丽;郑学毅;李庆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30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梗死相关血管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依心电图变化分两组:A组24例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B组106例未发生之,所有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前室间支冠状动脉狭窄者,A组占92%(22/24),B组占33%(35/106),P=0.0004;A组2支至3支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多于B组(92%比45%,P=0.0006),经线性相关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前室间支狭窄相关(r=0.4698,P=0.0001),次之为左冠状动脉(r=0.28717,P=0.0009).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是前室问支明显狭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信号.

    作者:周昭仑;罗健;连子斌;陈少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

    1 引言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是由各系统组成的整体,又是环境大系统中的组分.影响人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生物的和非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又称心理社会因素,因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变化(包括文化的影响)都是通过人们的心理而影响躯体的.

    作者:周英;张晋碚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28例由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卒中患者用甘露醇脱水后出现的肾损害.结果:年龄较大、甘露醇用量偏高、常伴有可能累及肾脏的原发病的病人易引起肾损害.结论: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肾损害,须控制使用剂量.

    作者:王高生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方法:对8例肠型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型恶组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表现主要集中在肠道.反复骨髓穿刺尤其在骨痛明显处取材为确诊的主要手段,联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期.结论:肠型恶组较罕见,怀疑本病时应及早反复骨髓穿刺等检查,尽快确诊,争取治疗时机,以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钟汉林;廖振尔;张国材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白喉性心肌炎

    1 引言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加强,白喉发病率显著下降,但部分地区仍有散发性流行趋势,其临床特征为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细菌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并发心肌炎.

    作者:傅一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50例90耳小儿复发性分泌性中年炎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随访半年至5年,积液消失,语言听力提高11至35dB共75耳;症状无改善,呈混合性聋5耳;积液复发,2次置管7耳,3次置管3耳.结论:术后随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的病因治疗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治疗上应及早行鼓室置管术,伴腺样体病理性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

    作者:许耀东;陈秋坚;彭解人;郑亿庆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进展

    1 引言疾病是由于人体或生物体自身的遗传因素,或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异常,轻则表现出一时性的病理生理过程,重则发展成不可逆的病理变化,甚至导致个体生命的终结.如能及早查明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原因,明确疾病的性质,就能及早防治.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认识人类的遗传与变异的本质和病原生物的基因结构,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入到基因水平.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罗超权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 引言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或硬化,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因反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猝死.

    作者:张育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7)(续前)

    1 定义重症肌无力是重点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MJ)处突触后膜(PSM)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受体病(AIRD).

    作者:许贤豪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循证医学及其对肝脏病治疗学的可能影响

    1 引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又译实证医学.其定义为:一种要求临床医生了解支持其临床实践的证据以及这些证据的可靠程度的医疗实践模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医生作出临床决策时不能单纯靠个人的经验、权威的观点或仅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角度来推理,而是要从文献中寻找有力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用于具体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贾继东;张福奎;王宝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医学继续教育测验(4)答案与题解

    答案1.D 2.E 3.E 4.C 5.C6.D 7.A 8.E 9.B 10.B11.D 12.D 13.A 14.B 15.E16.B 17.D 18.C 19.A 20.E21.B 22.E 23.E 24.A 25.A

    作者:薛耀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思考病例(100)一等奖获奖名单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