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朱恒鹏;丁珠林

关键词:
摘要:在供给和需求曲线图上,当一个物品的价格上升,需求是下降的.当物品价格上升的时候,生产者和服务提供商倾向于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范晶用PPT示意.当这张图被应用到医疗服务领域,如果价格是一个完全市场情况下的放开价格,“我们会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所有负担起的人都能获得他想要的服务.”而当政府进行价格管制,则会出现医院倾向于减少服务提供的现象,老百姓倾向获得更多的服务,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加大.在此情况下,患者得到的服务,并非按照比较低的价格实现,相反可能会以一些无效的东西,体现在他们获得的一些服务代价中.
中国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强行合并村卫生室带来诸多问题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时至今日已经实施了4年整,效果如何呢?作为国内大的基层医生交流网站“基层医生网”管理员,我听到了全国各地村医的呼声,其中一个意见较大的是个关于乡村医生合并的问题.目前,各地卫生部门严格要求每个村以前自然分散的村医必须合并在一起,不合并就取消行医资格,但这种合并带来的效果恐怕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由于各地在执行中只是强调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而忽视了服务,因此村医合并后工资没有保障,收入还是要靠自己的业务收入.

    作者:刘立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王丽平:核心是“认可”二字

    很多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何为体面,每个人都理解不一样,我的理解就是付出和得到是平衡的.对于一名医生来说,不是说能有一个工作、获得收入可以养家糊口就可以了,当然这是一个生活基本的低要求.我觉得主要是“认可”.是医生付出后,他的回报是否达到了他的预期.医生的付出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也是心血的付出.我很多的同学在选择医学这个行业时,都是抱着崇高的理想:救死扶伤.我在上大学时曾做过一个调查:为什么学医?结果发现很多人想法都很单纯,就是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保护大众的健康.可以说很多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心理上的落差.

    作者:胡鸿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职业精神建设要解决三个问题

    深化医改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当前,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来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两者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换位置.所以,中国医改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有着更密切的联系.目前,职业精神建设遇到3个困惑的问题.

    作者:宫小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实践永远会走在理论的前面.”担纲主持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对于混合所有制医院,中国可以找出很好的案例,也能够发现很糟的情况,辩论的意义就是尽可能发掘出其中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寻找适合发展的模式,推动医改不断向前.

    作者:丁珠林;陈平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中国盲文图书馆助盲公益活动侧记

    为迎接第24个全国助残日,5月17日,在北京市南纬路的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为主题的助盲公益活动.活动由北京市盲人协会、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华夏银行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共同举办.有50多位志愿者通过微信平台报名参加了活动,其中有普通的市民,也有盲人.

    作者:姜天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

    首先是医疗服务费用的问题.于振坤表示对三部委所发的通知无所适从.“实际上,这些东西已经试过,营利性机构是在工商部门注册,价格早已放开;非营利性医院现在可以自主定价,但是除了某些高端的机构外,价格不可能往上定,单一自主高定价不现实.”

    作者:朱恒鹏;丁珠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牛江平:有股“牛劲”的创业者

    见到牛江平时,他正在准备3天后在全省医政工作会上的经验交流材料,他将重点在会上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牛江平祖籍浙江,生于陕西,长在四川,作为随军子弟的他一直跟随父母走南闯北,直到1 983年他考入西安医科大学(现合并到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5年后他再次回到汉中,从此开始了他在汉中市人民医院24年的从医征途.8年前,在医院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成为医院的领跑人.

    作者:付润东;姜天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保障“舌尖安全”从打破“特供”开始

    由江南大学牵头、全国20多所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认为:“‘总体稳定,正在向好’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面”,“由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判断力的相对普遍缺乏,更由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充斥着大量虚假、甚至谣言信息,可能误导了公众的认识与行为,危害了社会稳定.”

    作者:解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欧盟国家的药价是如何形成的?

    药品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作用,为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改善药品的可负担性,欧盟各国均对药价进行严格管制.管制结果为欧盟药品价格中平均60%~ 70%为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只占20%~ 30%,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普遍控制在20%以下,总体价格水平和费用结构均较为理想.

    作者:傅鸿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大病全过程保险

    我国医保有两部分,一个是公费医疗保险,作为国家的基础医疗,主要方向是低水平和广覆盖,另一个是商业医保,是公立保险的有效补充,发展潜力比较大.现在的问题是:第一,公费医疗保险仅覆盖了国家基础医疗服务和基础药品报销的部分,对于大病治疗,尤其是癌症治疗过程中,效果非常明显的创新药并不在这个目录之内.

    作者:刘也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医院景观与“园艺疗法”

    近年来,日本、欧美等国家相继兴起一种“园艺疗法”,就是利用医院、疗养院中的绿地,采用心理疗法让患者参与花卉栽培和园艺管理,忘却疾病和烦恼,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园艺疗法”不但使医院环境景观的功能性直接体现在对患者的辅助治疗上,更形成了园艺鉴赏与精神心理相结合的文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袁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放开非公机构价格是实质性改革

    正确理解政府价格管制不能把社会医保谈判定价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的价格管制.一家非公立医院,如果不是基本医保定点机构,病人完全自费,或者是和商业医保有定点关系,这样的医疗服务价格不需要政府插手,是买卖双方完全自己决定.但我国是全民医保体制,社保是需方的代表,是购买方,医疗服务机构不管是公立医疗机构,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服务提供方,社保部门作为团购方,有能力和服务供应方进行价格谈判.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表象,社会经办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来谈价格,很容易理解成是价格管制,这个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作为购买方、付费方和供给方的价格谈判,不应该是价格管制.

    作者:朱恒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医药反腐产生多重效应

    自去年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展开了一轮反腐风暴,重拳所向,是一些赫赫有名的跨国制药巨头,如英国的葛兰素史克、瑞士的诺华制药等.也有内资制药企业遭到调查.毋庸讳言,反腐仅是手段,根本旨向是降价.降价,是一连串事件,也将引致一系列后果.在生产环节的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影响有二.

    作者:高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让大家不再为医改而“纠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医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什么是“中国式办法”?笔者认为,“中国式办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但简单的回答,就是要让大家不再为医改而“纠结”.中国医改路在何方?多年来,大家不仅一直在争论,而且一直在“纠结”.不仅政府在“纠结”、民众在“纠结”、医院也在“纠结”.

    作者:熊茂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杨连君:医路难行仍要继续

    作为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和病理科管理多年的病理医生,我觉得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生活状态,与医患关系、职业发展、执业环境、社会地位和收入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希望医疗市场经济的大潮来得更猛烈些,希望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和实质性地变革.

    作者:刘也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一位中国学者看美国新医改

    中国医改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而美国的医改尚处在“征求意见”的阶段.虽说美国与中国的可比性不高,但是同搞医改,毕竟有不少事情是相通的.有关美国医改的报道和评论,常常是把不少美国话直译成中文,让不少读者云里雾里.本文试图用中国医改的语言,解读一番美国新医改.

    作者:顾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6∶3∶1”补偿机制的河北模式

    河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始于2012年,如今,改革已从2012年的两个试点县,扩展到116个县(市)的134所县级公立医院,到今年7月将覆盖全省135个县(市).我们认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补偿,必须真正把减收部分补到位,才能保障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可持续.

    作者:魏子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打造健康管理的云医院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通信技术来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信息,它改变了人们过去传统看病的模式,比较方便的能够让医生和患者进行互动,节省了看病的时间和成本,能够引导人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据调查,2012年整个中国三级医院部署移动应用的数量达到17.5%,这组数据在2014年将达到20.3%,2017年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125.3亿元,2020年的时候将达到1986.9亿元,可以说移动医疗是大势所趋.

    作者:刘也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约60%(5000万名以上)的人有康复需求,其中,曾接受过康复训练服务和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为8.45%和7.31%,而相对应的需求比例为27.69%和38.56%,缺口非常大.造成康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残疾人康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一系列问题.湖南博爱湘雅康复医院院长周江林建议,国务院应加快《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立法进程,从制度层面确立一系列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长效保障机制.

    作者:颜秋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孙宏涛:期待价值回归

    孙宏涛告诉记者,有报道称,一位肿瘤患者为了治疗把半生的积蓄都花光了,其中90%都是用在了药费和检查上.这反映出我国医生技术价值的低廉,是对医生知识的不尊重.此种情况和国外反差非常大.在国外,人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在国外时,一个灯泡坏了,都不敢叫物业的维修人员来更换,因为换一个灯泡的人工费用是30欧元.

    作者:胡鸿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卫生杂志

中国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卫生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