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从脂质体,微球和微囊,纳米粒,乳剂,前体前药,单克隆抗体等方面介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中药靶向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季丽梅;英杰;张旭;吕东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别采取足内侧穿支游离皮瓣和足内侧穿支带蒂皮瓣的方法对前足区域皮肤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足皮肤缺损的患者3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7例,对照组采用足内侧穿支游离皮瓣的方式修复患者的前足皮肤缺损,观察组采用足内侧穿支带蒂皮瓣的方法修复患者的前足皮肤缺损,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皮瓣淤血坏死情况及皮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前足皮肤缺损患者采取足内侧穿支带蒂皮瓣的方法进行修复,能够提高治愈效果,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毛可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医护人员掌握消毒灭菌知识的情况,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我院内科、外科、医技及手术室中选取10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消毒灭菌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100名医护人员中,对消毒灭菌定义的掌握优秀率为50%,合格率为70%;对消毒灭菌知识的掌握优秀率为34%,合格率为66%;医护人员职称越高对消毒灭菌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并且显著高于职称较低的医护人员,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仍然较缺乏对消毒灭菌的认知,应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加强,以提升其消毒灭菌知识水平,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陈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对宫颈癌患者心理支持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49例作为心理干预组(个性化心理评估、合理情绪疗法、辅以家庭亲友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同期未作心理干预49例为对照组(按肿瘤护理常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入院后1天、出院前1天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宫颈癌患者入院时SAS、SDS测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组出院前SAS、SD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理干预前后SAS、SDS测评分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在宫颈癌患者术后的康复中效果显著。
作者:朱燕娜;庄秋英;王建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在耳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便是耳鸣,因耳鸣机制不明确,导致耳鸣临床治疗存在缺陷。为进一步分析耳鸣临床治疗方法,本篇文章从耳鸣中枢化机制角度出发,提出相关的诊疗方法与策略。
作者:胡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留置双J管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方法。方法:将200例留置双J管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均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4周后调查两组置管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肉眼血尿、尿盐结垢、膀胱刺激症状、腰部疼痛等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使带双J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留置双J管并发症,防止双J管漏拔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大提高病人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钱文燕;王树;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利用脾肾阳虚模型对脾肾阳虚便秘验方的疗效进行验证,为新药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泻下药合并饥饱失常法致脾虚和糖皮质激素致肾阳虚两种造模方法结合建立大鼠脾肾阳虚模型,通过检测该验方对造模前后、给药前后大鼠体重增长值、粪便的重量及含水量、血清木糖值以及肠道推进率的影响,从而考察该验方对于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有效性。结果:与造模后相比较,给药后,脾肾阳虚便秘方的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粪便含水量明显提高;治疗后大鼠的血清 D-木糖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行给药治疗的各组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脾虚阳虚便秘汤可软化粪便,有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作用。
作者:蔡睿婧;肖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三种方法预防透析器反应的效果,采用好的预处理透析器的方法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器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血液透析质量。方法:把30例曾发生透析器反应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分为三组:A 组采用上机前将地塞米松针10mg循环管路及透析器20min,B组采用将患者下机后的残余血水灌入新透析器内浸泡20min,消毒灭菌后备下次透析使用,C组采用新透析器复用法,用复用机灌注3.5%的伦拿灵消毒灭菌,密闭保存11 h以上备用.结果:对发生首次使用综合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下机后的残余血水灌入新透析器内浸泡的方法,可更加有效预防透析器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陈小梅;唐升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睡眠质量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8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睡眠质量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产妇的睡眠质量情况,观察组产妇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的每个阶段对产妇实施综合护理,能够降低产妇术后出血情况,提高产妇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春玲;周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3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5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术前联合抗生素,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1个月伤口愈合情况、随访1年的复发率以及术后1个月的伤口疼痛等级。结果:观察组患者(80.0%)的伤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观察组的病情复发率为6.67%,对照组的病情复发率为40.0%,观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疼痛等级可看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时应用手术联合抗生素方案,能加快患者的伤口愈合速度,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病情复发,值得将其广泛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作者:黄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本院护士对老年谵妄认知、评估能力及知识需求和知识来源。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3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对老年谵妄综合知识“十分清楚”的护士占3.9%,完全不知道的占了4.8%,56.6%的护士认为“在校学习”是其获得老年谵妄知识的主要来源。100%的调查对象认为曾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结论:本院从事老年护理护士对老年谵妄知识认知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可能与护理人员缺乏老年谵妄相关知识以及对评估工具不熟悉,在校未接受老年谵妄相关知识学习有关。
作者:董文菊;李照玉;马欢;税文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1+1”静脉穿刺模式即输液瓶低置+先固定后穿刺模式在小儿足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0例拟进行足部静脉穿刺的5个月-2岁的门急诊输液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实施“1+1”静脉穿刺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静脉穿刺模式。结果:两组的足部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配合穿刺的人数、穿刺所需的时间、药物外渗发生率等指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1+1”静脉穿刺模式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药物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节省人力资源。
作者:蔡绿花;贾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晚期癌痛患者经硬膜外腔持续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上腹部晚期肿瘤患者15例,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通过PCEA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评估患者治疗前、第一周、第二周、第一月、第二月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 VAS 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CPSS 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升(P<0.01)。结论:腹部癌痛患者经硬膜外腔持续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楚敏;蔡明;赵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对降低清洁间歇导尿患者执行饮水计划依从性不规范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利用简易统计手法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确定原因,给予相应的措施,降低患者及家属执行饮水计划依从性的不规范率。结果:通过有效实施 QCC,清洁间歇导尿患者执行饮水计划依从性不规范率(27.78%)较活动前(64.2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590, P=0.000)。结论:通过对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实施饮水计划不规范率QCC管理,可提高患者饮水的依从性,降低不规范执行率,促进或改善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敏;张妙媛;曾立云;王炎;何英;邓永梅;洪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对急诊胃出血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接诊的90例胃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常规组实施常规抢救及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强化细节上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7.8%,常规组有效率为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胃出血患者进行抢救时结合细节护理干预,其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促进护患和谐。
作者:袁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及分析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与吲达帕胺联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间接诊的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吲达帕胺联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周树萍;何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门诊换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伤口换药是外科医护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换药工作是否到位,对患者伤口的愈合快慢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田淑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本文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xx例SLE患者及XX名正常人,对照两个实验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深入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SLE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照实现发现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CD25+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人,而且与红斑狼疮的SLEDAI指数呈现负相关等实验结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以及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郭艳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本文作者治疗慢支患者同时意外发现对患者牛皮廯有显著疗效,继而结合历代医家对牛皮廯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现代文献对牛皮廯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分析患者有效原因,同时也探讨了当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发生矛盾时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明;张志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降血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153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A组87例,B组66例。B组采用常规透析法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降血脂类药物治疗。治疗12个月后,利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I)。结果:A组治疗后的劲动脉斑块面积、CIMI厚度明显小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劲动脉斑块面积、CIMI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劲动脉斑块面积、CIMI厚度,A组明显小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给予降血脂治疗,具有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可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与CIMI厚度,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应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陈燕;胡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