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1”静脉穿刺模式在小儿足部输液中的应用

蔡绿花;贾丽华

关键词:小儿, 穿刺模式, 足部输液, 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1+1”静脉穿刺模式即输液瓶低置+先固定后穿刺模式在小儿足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0例拟进行足部静脉穿刺的5个月-2岁的门急诊输液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实施“1+1”静脉穿刺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静脉穿刺模式。结果:两组的足部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配合穿刺的人数、穿刺所需的时间、药物外渗发生率等指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1+1”静脉穿刺模式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药物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节省人力资源。
家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市吴淞地区过敏原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来院检查者中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筛选出上海市吴淞地区主要过敏原种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欧蒙过敏原检测系统对400例健康体检者和38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特异性IgE水平进行检测,并用罗氏检测系统对总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总IgE阳性率,400例健康体检者为58例(14.5%),38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为352例(91.4%)。在38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20种过敏原中尘螨的阳性率高为199例,占51.69%,其次为海鱼组37例(9.61%),第三为狗上皮22例(5.71%),此外猫毛21例(5.45%)、蟹20例(5.19%)、虾17例(4.42%)、蟑螂14例(3.64%)、树组合12例(3.12%)及霉菌组9例(2.34%)也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结论:吴淞地区过敏性疾病主要的过敏原为尘螨,其次为海鱼组,狗毛,猫毛,蟹,虾等,及时检测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IgE水平,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过敏状态,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刘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入院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出院不良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其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682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结局不良定义为患者出院时改良的Rankin 评分(MRS)≥3分,结局良好MRS<3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浆SOD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入院时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三分位数法将入院时SOD 水平分为3组,>200mmol/L,100-200mmol/L,<100mmol/L。3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47%,33.51%,37.40%。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入院时>200mmol/L组相比,<100mmol/L组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OR 值(95% CI)为1.326(1.018-1.763)。经多因素调整后,同样<100mmol/L组增加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OR 值(95% CI)为1.467(1.019-2.075),并且随着SOD 水平的降低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也在增加(趋势性P<0.05)。结论:入院时血浆SOD 水平降低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的风险,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江;赵亮;张晓璇;李佳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冠脉介入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冠脉介入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冠脉介入患者120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并将冠脉介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平均分数(48.27±1.33)分、抑郁平均分数(50.23±1.1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平均分数(56.88±1.05)分、抑郁平均分数(56.77±2.34)分(P<0.05)。结论:给予冠脉介入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焦虑平均分数、抑郁平均分数。

    作者:张红心;吴平平;乔爱新;马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误诊原因及治疗预防措施

    目的:研究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误诊原因,同时分析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患者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强化预防治疗,该组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不实施针对治疗预防。结果:研究组9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以及癫痫,误诊率45.00%;5例患者因为呕吐以及头痛并发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误诊为脑梗死,误诊率25.00%,1例患者被误诊为脑出血,误诊率15.00%;2例患者因为存在胸闷、呕吐等情况被误诊为冠心病,误诊率为10.00%。18例患者明显好转,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误诊率75.00%。结论:需要临床医生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那部分疑诊患者进行及时的头颅CT检查以及CT静脉造影等检查。

    作者:袁益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老年妇女妇科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对宫颈癌病患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为日后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曾收治的34例宫颈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4例非宫颈癌女性病患,调查两组患者的经期、避孕等情况,以Logistic 分析确定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结果:经研究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主要为:人工流产的次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首次性交年龄以及宫颈炎。结论:对宫颈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宫颈癌疾病,从而有效的进行对宫颈癌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在体检中加强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omavirus (HPV))的检测,并对青春期少女进行定期的性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避免及减少宫颈癌在临床的发病率。

    作者:袁雪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预见性护理在难产护理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难产患者使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难产患者共7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使用预见性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剖宫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2%,P均<0.05。结论:在难产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剖宫产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峰;陈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起的一类不常见的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卒中的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由于静脉窦血栓发生的部位、范围、阻塞速度、发病年龄、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症状、卒中以及脑病症状。头痛是颅内压增高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时是唯一的表现。

    作者:陈宣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脊柱外科术中合理安置体位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压疮预防措施探究

    目的:观察脊柱外科术中合理安置体位对机体的影响,探究压疮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9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体位安置同时予以保护措施,对照组予以传统体位安置,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压疮,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2.2%。对照组45例患者中,发生压疮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11.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外科术中合理安置体位能够减少压疮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管理和体会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患者有效护理管理方法,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社区多重耐药感染患者8例,采取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抗菌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等管理方法。结果:8例社区多重耐药患者康复出院,无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对社区多重耐药患者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手卫生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以及医务人员的培训,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

    作者:袁先蓉;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奥沙利铂对减轻神经毒性反应的探讨及护理

    近年来,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年增长率>4%。奥沙利铂(Oxaliplatin)是一种对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铂类有机化合物,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临床上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及胃癌等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炎即为不良反应中的一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外周导管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发生率高,有的患者会出现输注肢体麻痛,我们对经中心静脉输入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反应以及药疗后有无肢体疼痛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途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古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海特光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无效1例

    原发性痛经为妇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以经行下腹疼痛、坠胀为主诉,而并无器质性病变。临床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我科近年来引进海特光治疗仪,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为此我们进行了温针灸、海特光、及温针灸与海特光联合三组临床疗效观察。但因原发性痛经与患者的情绪、作息、饮食等密切相关,临床亦有效果不佳者,现对本研究中海特光联合温针灸组治疗原发性痛经无效1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王丹;邱美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浅谈急性百草枯中毒时院前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院前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分析3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资料,分析百草枯中毒时各种院前干预措施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在百草枯的服用量、血浆中百草枯浓度、是否进行院前干预措施(催吐、吸附剂)、呕吐时间、呕吐次数及是否配合治疗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干预措施(催吐或吸附剂)对提高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忠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福建省三明沙县医院健康人群TTV1-5基因群分布情况

    目的:了解福建省三明沙县医院健康人群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感染情况方法:准备212名健康人群健康人群者血浆。使用UTR和G1-G5群特异性巢式PCR ,检测血浆中TTV的UTR-DNA 以及5种基因群的DNA。将1-5群部分PCR阳性产物(每1群各两份)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与15种已定群别的TTV代表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统计学方法:使用卡方检验(χ2)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使用改良UTR-PCR方法测定,健康人群者TTV感染率为95.3%(212/212),(2)使用群特异性PCR检测TTV,G4群TTV感染率高,为52.0%(105/212),然后依次为G5:39.1%(79/212),G3:32.7%(66/212),G1:25.7%(52/212),G2:8.4%(17/212)。)。结论:TTV易发生混合群感染,即同一个实验对象可以检测出不同种属于不同群TTV感染。部分阳性产物所测的核酸序列与TTV病毒代表株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认为TTV分群PCR测定是一种可行的TTV感染率检测手段。

    作者:陈火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卵管妊娠的准确性和效果探讨

    目的: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卵管妊娠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随机选取的4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卵管妊娠,检查准确率为95.83%。其中1例患者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但因血HCG持续上升而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一侧输卵管增粗;另有1例因包块过小,肠气过多,超声显示不清而误诊。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卵管妊娠诊断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属于首选的可行诊断检查方法。

    作者:方红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颅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概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1]。DVT 是外科手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DVT在急性期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脱落可造成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2]。近年来,DVT形成有逐年增加的趋势。DVT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而且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了解DVT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护理是减少DVT发生、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手术预期效果的关键。现将颅脑手术后DVT预防及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邓素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人防御素1研究进展

    防御素(defensins)为参与机体初防御活动的小分子肽,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内源性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能有效地杀灭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对肿瘤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在粘膜上皮广泛表达,是粘膜防御系统的重要介质,还可作为趋化因子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人体防御素主要以α-防御素、β-防御素两种为主,目前已经识别和分离出6种α-防御素和6种β-防御素。研究表明,hβD1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体外hβD1在毫摩尔浓度下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分枝杆菌及有包膜病毒均具有杀灭作用[1],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人β-防御素1独特之处在于,其在各种上皮组织中固有表达,受到感染和或微生物刺激后可以出现平衡调节,而被认为具有独特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作者:孙娇;朱佩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本文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xx例SLE患者及XX名正常人,对照两个实验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深入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SLE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照实现发现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CD25+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人,而且与红斑狼疮的SLEDAI指数呈现负相关等实验结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以及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郭艳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肝移植手术术中体位的摆放及体位并发症的预防

    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的恢复与手术中体位摆放及护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手术配合及术后回访,我们深刻体会到该手术中体位的摆放及体位并发症的预防应引起足够重视,肝移植手术时间长,巡回护士工作量大,忙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护理工作,易忽视皮肤护理、腓总神经、臂丛神经的护理,而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患病时间长,病情重,全身情况差,低蛋白血症,易引起皮肤压疮、电灼伤、外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臂丛神经损伤),甚至是引起临床纠纷的一个诱发因素。

    作者:张丽;陈晓阳;姜翠玲;张莉;朱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脓毒症大鼠肾脏功能与其线粒体生物修复机制的实验研究

    脓毒症是各种微生物及免疫原性物质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宿主自身免疫性损伤,其本质是大量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导致的宿主自身免疫性损伤(autoimmunity injury)。脓毒症是当今医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儿科疾病的死亡原因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甚至死亡。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因子风暴、凝血系统紊乱和微循环、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脓毒症,尤其是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情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脓毒症恢复过程中,线粒体机制尚不明确。线粒体生物修复(Mitochondrial biogenesis)是维持及恢复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一种细胞程序,在脓毒症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因素(尚未明确)的启动下,脓毒症器官线粒体再生修复的相关基因表达增加,可增加线粒体 DNA 的复制与转录,使线粒体相关的功能与结构蛋白表达增加,恢复线粒体的功能。肾脏是机体重要器官,是脓毒症时易损器官。本课题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的功能状态,肾脏线粒体功能状态、超微形态结构及线粒体生物修复基因表达进行研究,探讨脓毒症肾脏功能损伤与线粒体损伤及修复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尤瑞克林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不使用尤瑞克林。治疗前后两组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测日常生活能力,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使用尤瑞克林的治疗组NIHSS、ADL评分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魏建刚;张倩;杨建波;孙薇;徐金凤;孟新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家庭医药杂志

家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