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应用

李水颜;林凯丹;黄燕刁;蔡昊;方燕娜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 不良情绪,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护理后,不良情绪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6个月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家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探析

    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儿来说,长期、反复发病会使其健康成长受到影响.由于支气管哮喘是容易反复发作的,患儿又比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护理工作难度增加.而且支气管哮喘病程长,护理工作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家属、医生共同关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加强护理工作.根据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特点,护理工作可以大致分为日常护理和发作期的护理.本文主要针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作一综述,为小儿支气管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韦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给予对照组常规外科治疗,观察组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开通率为95%,对照组为7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罗海龙;祁小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左旋甲状腺素对亚临床甲减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对其血脂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左旋甲状腺素对亚临床甲减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对其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在我院(2014.08到2016.08期间)就诊与治疗的亚临床甲减患者74例,采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50 μ g/片)进行治疗后,其甲状腺功能(TSH、FT3、FT4)与血脂(LDL-C、HDL-C、TG、TC)血检报告的变化情况.结果:74例亚临床甲减患者在治疗后,其TSH、LDL-C、TG、TC值明显下降,而HDL-C、FT3、FT4值均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亚临床甲减患者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效果可观.

    作者:黄凤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门诊手术患者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门诊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402例门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1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术前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术前宣教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记录入院时、手术前焦虑值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前焦虑值低于入院时,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缓解门诊手术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梁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药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及评价中药与卡马西平在前庭阵发症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方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40例,分别予中药及卡马西平进行干预后每月随访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及评价5个月.结果:分别予中药与卡马西平干预后患者头晕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较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均有效,但更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陆仙;郑翔云;谭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6例临床分析.方法:选择二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6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患者服用每晚睡前服用米非司酮,每次10mg,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患者的内分泌6项功能、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值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服药后3个月后PRL、E2、P明显降低,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8、6.349、8.233,P<0.05),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小,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81、9.023,P<0.05).患者治疗3个月后,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6例、8例,2例,有效率为94.4%其中1例患者出现皮疹.36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并无明显异常.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对于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的疗效良好,可以发挥止血、闭经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加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整体护理在缺铁性贫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缺铁性贫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28,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缺铁性贫血中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雪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浅析消化内科患者的休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探究消化内科患者的休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8月间前来我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情况分为休克组和费休克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以及APACHEⅡ评分来分析休克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休克组和非休克组患者的性别以及血清中的谷丙转氧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氯(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问(PT)高于非休克组.白蛋白含量低于非休克组(P<O 05);高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20分、PT> 16s、白蛋白含量<30g/L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性别以及血清中ALT,AST、BUN含量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高龄、凝血功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全身情况较差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针时高龄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应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补充白蛋白.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心内科护士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人员的压力原因分析,了解护士的压力及应对方式,采取不用的措施来引导护士适当应对,在良好的身心状态下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及专业水平.方法:对医院护士在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压力原因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予以应对.结果:护士的身心健康得到关心与理解.结论: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变压力为动力,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作者:杨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对患者血压水平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台疗高血压对患者血压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疗程均为30d.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出院前1d、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测患者的血压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的血压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时,两组患者较出院前收缩压和收缩压均有所上升,但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确切,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远期血压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永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07月-2016年07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分析对象,分为2组,开颅组(n=45)给予开颅血胂清除术治疗,钻孔组(n=45)给予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开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56%,钻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78%,开颅组明显比钻孔组高.开颅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钻孔组的治愈率为71.11%,钻孔组明显高于开颅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钻孔引流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术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不能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盲目的选用钻孔引流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廖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应用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应用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使用组以及常规组,两组各为1 8例.常规组采取卡托普利治疗;联合使用组采取卡托普利与利尿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使用组显效患者有12例,有效患者有5例,无效患者有1例,联合使用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组显效患者有9例,有效患者有4例,无效患者有5例,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治疗疗效存在着差异,组间值为10.6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使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组间值为12.2144.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卡托普利与利尿药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得持久的药效,在临床治疗上值得推广.

    作者:方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痔切除术联合疗法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42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痔切除术联合疗法.选取42 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痔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30.95%),2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手术疗法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洪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血液系统损害30例

    目的:本文针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对30例新生儿的血液系统产生的损害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我院3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液系统检测,为常规组;然后选取3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进行血液系统的检测,通过对患儿是否贫血、血小板是否减少、白细胞改变以及患感染性并发症的人数这几个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常规组中新生儿出现贫血的人数为1例,其它均没有改变;而对照组中出现贫血的患儿有29例,占总人数的96.7%,而出现其它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数目改变和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表面新生儿如果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将会影响其血液系统,导致出现紊乱或者使患者免疫力下降造成其它血液并发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所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中出现病症的概率计算使的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分析研究.结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将会使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改变以及其它血液并发症,正常儿出现贫血的原因不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并且根据以上两组新生儿所得结果分析了解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并对此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丽;孙俊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常见原因,探讨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3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探讨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发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有:血容量下降、透析液因素、药物因素、进食过多/过快、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等等因素,实验组患者对低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在医治过程中实施针对低血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透析治疗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月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舒适护理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干预效果

    目的:分析研究舒适护理方法对接受普外科腹腔镜术的患者产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9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术后舒适度、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普外科腹腔镜术病人采取舒适护理措施,能够使其舒适度过整个围手术期,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作者:梅大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痞”的临床辩证应用心得

    《伤寒杂病论》对胃痞的认识,胃痞是以心下胃脘痞塞,满闷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且常伴有疼痛,胸膈满闷,纳少,大便不调的病症,胃痞辨证论治错综复杂,寻求病机、证候辨证,决定了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多样性,结合胃痞病机、证侯特点,做到脾胃兼顾、脏腑同治,疏肝、养心、补肺并施,防患于未然,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李贵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性训练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收集我院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上综合性的膀胱功能训练.结果: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留置导尿时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尿残余量下降(P<0.01),差异具存显著性;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吉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老年急腹症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疾病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于2014.11月-2015.9月间收治的69例急腹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资料,分析其疾病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等.结果:本次收治患者均采用手术及用药治疗等方式,本次研究对患者治疗前及用药干预1周后发现69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5例(50.72%),无患者死亡,其中存在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情况(20.29%).结论:老年急腹症患者送入医院就诊时,由于疾病特征不明显、经相关检查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确诊,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期间加强药物治疗及体征监测手段,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作者:肖思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1].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所谓“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是指心室率缓慢致脑供血不足,可产生头昏、眩晕、黑蒙及晕厥(短暂意识丧失)等;全身供血不足可产生疲乏、体力活动耐量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

    作者:汪雅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家庭医药杂志

家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