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术后CEA和胃泌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孙念绪;蔡志民;张超

关键词:大肠癌, 癌胚抗原, 胃泌素
摘要:为了研究癌胚抗原(CEA)和胃泌素与大肠癌的关系,指导大肠癌的术后治疗,对94例大肠癌于术前取静脉血及术中取腹腔渗液,用放免方法测定CEA和胃泌素.结果CEA和胃泌素含量癌组织中高,腹腔渗液次之,静脉血低.CEA、胃泌素的含量与癌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和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腹腔渗液、血液中CEA与胃泌素含量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177例大肠癌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脂水平与一些癌症的发生及其病死率呈负相关,本文就大肠癌、良性大肠疾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分析.

    作者:胡彦丽;代建德;刘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6例结肠癌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为探讨血清白介素(IL)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检测了56例结肠癌血清IL-6,IL-10,IL-12水平,并与不同临床分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肠癌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IL-12呈下降趋势,IL-12各组之间差异明显.提示结肠癌IL-6变化出现早,但变化缓慢,IL-10变化出现较晚,IL-12变化出现早且较灵敏.IL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进展、分期、预后的指标.

    作者:余月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的基因诊断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发现多种基因及染色体异常(突变、扩增、过度表达及缺失等)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异常基因或染色体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大肠癌并尽早进行治疗.

    作者:王金华;毛忠琦;徐乃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亚甲蓝染色法与透明法检出大肠癌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对21例大肠癌标本先行亚甲蓝染色法检查淋巴结,再行透明法检查,作前后自身对照研究,亚甲蓝染色法共检出964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检出45.9枚,有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57.14%,共65枚淋巴结阳性,转移度为6.74%;行透明法检查在12例标本上新发现25枚淋巴结,均无转移,对平均每例淋巴结检出数目及估算转移率和转移度与上法比无明显差别.亚甲蓝染色法检查标本约需2h,透明法则耗时约10天.结果显示:亚甲蓝染色法检查大肠癌标本淋巴结较为彻底,不亚于透明法,且简便省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远光;李理;陈建明;陈道瑾;杨元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直肠癌498例临床分析

    为提高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对经手术或肠镜病理检查证实的498例直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低位直肠癌占59.4%,中位直肠癌25.5%,高位直肠癌仅为13.1%;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以大便习惯改变,腹泻,脓血便,血便,肛门下坠为主要表现;1个月内确诊者为16.3%;手术治疗485例,根治性切除394例,姑息性切除48例,姑息性造口43例;Dukes C、D期占48.0%.加强对直肠癌诊断的警惕性,特别是便血,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强调直肠指诊在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谭华;韩振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附80例报告)

    通过总结80例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高远期治愈率.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以男性5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右半结肠80%(64/80);晚期病例比例高;淋巴转移率53.8%(43/80),其中N4为11.1%;游离腹腔脱落癌细胞检出率25%(20/80);邻近器官浸润及远隔脏器转移率高;术后腹腔种植性转移复发率高.联合脏器切除的根治术是提高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根治率的关键,而提高肿瘤的根治性与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静脉化疗相结合是获得长期治愈的有效措施.

    作者:尤自军;祝智军;雷磊;代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和G-6-P酶活性研究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Mg2+-ATP酶主要在淋巴细胞膜下方,在内质网及线粒体等膜相结构也见到此酶的分布,G-6-P酶主要在内质网、线粒体等膜相结构;(2)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下降,下降程度与肿瘤侵犯组织深度、病理分化、生长方式及淋巴转移等有相关性.结果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检测其酶活性可作为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标志之一,对判定肿瘤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蔡玉文;姜锡然;李宁;蔡朔;刘冬娟;郭玉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以贫血为主要症状的右半结肠癌12例分析

    我院1990~1998年共收治右半结肠癌54例,其中以贫血为主要症状者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42~73岁.肿瘤部位:

    作者:宋金仁;高天恩;戴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标本三种取材方向的体视学研究

    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30例、腺瘤11例、正常大肠粘膜16例,以大肠肠管长轴为纵轴在横、纵、水平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对以上三种组织取材和切片,随机确定视野,按照体视学原理随机测试以上三种组织,根据有关体视学公式计算出体视学参数(Vvg,Svg,Rsvg,g,Vvn,Svn,Rsvn,Rnp,λ,v,Nv,Kv,k,s),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参数Vvn,Svn,Rnp,v,s,Vvg的大小是依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的排序而递增,Rsvn,λ,Nv,k,Rsvg的参数大小则依正常粘膜、腺瘤及癌排序方向而递减,且三种组织间上述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三方向全取的取材方法在描述组织间的差异方面优于单方向取材方法.对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体视学参数的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大肠癌发生、发展学说中的“腺瘤→癌”模式理论;三方向取材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作者:丁晓平;申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5家系报告

    为了总结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报告5个HNPCC家族的临床资料.HNPCC平均发病年龄44岁,约70%的患者发生在右侧结肠,15%~20%的病人在诊断时为同时性多原发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10年内有40%发生第二癌,息肉伴随发生率低,与散发癌无明显差异,病理分化差,但预后较好.

    作者:邵万金;奚学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家族性癌肿综合征一家系报告

    [病例1]男,50岁(先证者).因便血3个月入院.曾在外院诊断为“内痔”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及局部活组织检查示,直肠下段高分化腺癌.直肠指诊肛管直肠末端未触及明显肿物,无染指及血性分泌物外溢.临床诊断:直肠癌.

    作者:包龙;武小宪;吴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检测手段评价

    大肠癌早期发现和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大肠癌根治术后寻找敏感和特异标志物,简便而有效的监测手段显得很重要,今将相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马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现状和进展

    直肠癌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机能、精神状态等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OL).因此,直肠癌根治术后结果与患者QOL有重要关系.对QOL定义有不同的观点[1,2].通过特定设计的调查问卷可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测定其生理、社会和心理上的健康状况[1-3].

    作者:高友福;沈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3例直肠癌误诊原因分析

    我院从1992~1998年收治直肠癌病人233例,其中误诊23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23例中男14例,女9例;病程1个月至2年;年龄24~70岁.

    作者:艾竹林;潘舸;张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术后CEA和胃泌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为了研究癌胚抗原(CEA)和胃泌素与大肠癌的关系,指导大肠癌的术后治疗,对94例大肠癌于术前取静脉血及术中取腹腔渗液,用放免方法测定CEA和胃泌素.结果CEA和胃泌素含量癌组织中高,腹腔渗液次之,静脉血低.CEA、胃泌素的含量与癌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和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腹腔渗液、血液中CEA与胃泌素含量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孙念绪;蔡志民;张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直肠指诊细胞学检查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为减少直肠癌的漏诊、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开展直肠癌直肠指诊细胞学研究,经225例检查,不同类型的直肠癌与病理检查对照诊断符合率为75%~100%,其中以盘状型诊断符合率低(75%),溃疡型高(100%).不同病变位置直肠癌诊断符合率为83.3%~92.2%,其中高位为83.3%,低位为92.2%.直肠指诊细胞学检查是早期确诊直肠癌的可靠方法,应列为直肠指诊常规.

    作者:郭作文;郭涛;马虹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连续监测大肠癌术后腹腔灌洗液CEA的研究

    为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时腹腔灌洗液中癌胚抗原(CEA)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对78例大肠癌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术后常规行腹腔化疗,均采用FDM方案,腹腔灌洗液按20ml/kgg蒸馏水提供,每次化疗前测量血清CEA和腹腔灌洗液CEA的浓度.结果:术后早期局部复发及腹膜复发血清CEA检出阳性率为6%,腹腔灌洗液CEA检出阳性率为98%.提示腹腔灌洗液CEA检测比血清CEA检测更准确、敏感.腹腔灌洗液CEA>9.40ng/ml则可能表明早期局部或腹膜有复发.

    作者:王正选;喻国平;郑自强;苏健;董贵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癌伴脐孔硬结1例

    患者男,68岁.2月前无意中触及脐孔硬结约1cm×1cm大小,时有瘙痒及流水,伴有大便习惯改变,每日4~5次,时干时稀,便中夹血,里急后重.体检:右下腹肿块5cm×6cm.

    作者:谢坚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冷冻及中药治疗肛管直肠癌106例

    我们采用液氮冷冻及口服中药治疗肛管直肠癌106例,收到较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59例,女47例;年龄30~80岁.肛管鳞癌21例,直肠腺癌74例,粘液癌¨例.距肛缘1~3cm10例,3~7cm 54例,5~13cm 42例.

    作者:沈红;沈长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00~2001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