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沈长兴
我们采用液氮冷冻及口服中药治疗肛管直肠癌106例,收到较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59例,女47例;年龄30~80岁.肛管鳞癌21例,直肠腺癌74例,粘液癌¨例.距肛缘1~3cm10例,3~7cm 54例,5~13cm 42例.
作者:沈红;沈长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84年Alfano等[1]发现利用低功率激光可诱导乳腺、肺组织的自体荧光以及Richards等[2]用290~600nm波长的激光诱发结肠粘膜组织产生自体荧光以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技术进行光谱分析来早期诊断大肠恶性肿瘤.LIF技术与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效诊断途径和方法.
作者:王渊;张阳德;任力峰;李世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胆石症与大肠癌的关系,对15例胆石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钳取病变或可疑病变组织作P53(5.6)(7.8)抑癌基因(PCR)检查.发现3例结肠息肉直径分别为0.2,0.3,0.5 cm,病理示炎症改变2例,炎性息肉1例.p53抑癌基因阳性2例.组织基因检测可作为胆石症与大肠癌相关性研究的手段,但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作者:蔡元坤;岳正学;彭名淑;陈寅清;顾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通过总结80例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高远期治愈率.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以男性5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右半结肠80%(64/80);晚期病例比例高;淋巴转移率53.8%(43/80),其中N4为11.1%;游离腹腔脱落癌细胞检出率25%(20/80);邻近器官浸润及远隔脏器转移率高;术后腹腔种植性转移复发率高.联合脏器切除的根治术是提高可触及包块型结肠癌根治率的关键,而提高肿瘤的根治性与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静脉化疗相结合是获得长期治愈的有效措施.
作者:尤自军;祝智军;雷磊;代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测定直肠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了解端粒酶同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取35例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直肠组织,通过端粒酶PCR,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直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74.3%)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9%)(P<0.01).直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形态学、组织学特点、恶性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端粒酶有可能成为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端粒酶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武器.
作者:周保军;谢瑞芹;杜权;郭贵军;齐向红;孟会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总结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报告5个HNPCC家族的临床资料.HNPCC平均发病年龄44岁,约70%的患者发生在右侧结肠,15%~20%的病人在诊断时为同时性多原发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10年内有40%发生第二癌,息肉伴随发生率低,与散发癌无明显差异,病理分化差,但预后较好.
作者:邵万金;奚学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纤维乙状结肠镜在直肠、乙状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分析了我科96例纤维乙状结肠镜的检查资料.资料表明,技术相对成熟、经济实用的纤维乙状结肠镜检及内镜下病变部位的活检后病理检查是直肠、乙状结肠癌诊断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光前;李宁;张琪蓉;高仲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血清白介素(IL)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检测了56例结肠癌血清IL-6,IL-10,IL-12水平,并与不同临床分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肠癌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IL-12呈下降趋势,IL-12各组之间差异明显.提示结肠癌IL-6变化出现早,但变化缓慢,IL-10变化出现较晚,IL-12变化出现早且较灵敏.IL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进展、分期、预后的指标.
作者:余月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30例、腺瘤11例、正常大肠粘膜16例,以大肠肠管长轴为纵轴在横、纵、水平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对以上三种组织取材和切片,随机确定视野,按照体视学原理随机测试以上三种组织,根据有关体视学公式计算出体视学参数(Vvg,Svg,Rsvg,g,Vvn,Svn,Rsvn,Rnp,λ,v,Nv,Kv,k,s),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参数Vvn,Svn,Rnp,v,s,Vvg的大小是依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的排序而递增,Rsvn,λ,Nv,k,Rsvg的参数大小则依正常粘膜、腺瘤及癌排序方向而递减,且三种组织间上述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三方向全取的取材方法在描述组织间的差异方面优于单方向取材方法.对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体视学参数的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大肠癌发生、发展学说中的“腺瘤→癌”模式理论;三方向取材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作者:丁晓平;申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2月前无意中触及脐孔硬结约1cm×1cm大小,时有瘙痒及流水,伴有大便习惯改变,每日4~5次,时干时稀,便中夹血,里急后重.体检:右下腹肿块5cm×6cm.
作者:谢坚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时腹腔灌洗液中癌胚抗原(CEA)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对78例大肠癌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术后常规行腹腔化疗,均采用FDM方案,腹腔灌洗液按20ml/kgg蒸馏水提供,每次化疗前测量血清CEA和腹腔灌洗液CEA的浓度.结果:术后早期局部复发及腹膜复发血清CEA检出阳性率为6%,腹腔灌洗液CEA检出阳性率为98%.提示腹腔灌洗液CEA检测比血清CEA检测更准确、敏感.腹腔灌洗液CEA>9.40ng/ml则可能表明早期局部或腹膜有复发.
作者:王正选;喻国平;郑自强;苏健;董贵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21例大肠癌标本先行亚甲蓝染色法检查淋巴结,再行透明法检查,作前后自身对照研究,亚甲蓝染色法共检出964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检出45.9枚,有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57.14%,共65枚淋巴结阳性,转移度为6.74%;行透明法检查在12例标本上新发现25枚淋巴结,均无转移,对平均每例淋巴结检出数目及估算转移率和转移度与上法比无明显差别.亚甲蓝染色法检查标本约需2h,透明法则耗时约10天.结果显示:亚甲蓝染色法检查大肠癌标本淋巴结较为彻底,不亚于透明法,且简便省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远光;李理;陈建明;陈道瑾;杨元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提高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对经手术或肠镜病理检查证实的498例直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低位直肠癌占59.4%,中位直肠癌25.5%,高位直肠癌仅为13.1%;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以大便习惯改变,腹泻,脓血便,血便,肛门下坠为主要表现;1个月内确诊者为16.3%;手术治疗485例,根治性切除394例,姑息性切除48例,姑息性造口43例;Dukes C、D期占48.0%.加强对直肠癌诊断的警惕性,特别是便血,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强调直肠指诊在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谭华;韩振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脂水平与一些癌症的发生及其病死率呈负相关,本文就大肠癌、良性大肠疾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分析.
作者:胡彦丽;代建德;刘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直肠癌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机能、精神状态等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OL).因此,直肠癌根治术后结果与患者QOL有重要关系.对QOL定义有不同的观点[1,2].通过特定设计的调查问卷可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测定其生理、社会和心理上的健康状况[1-3].
作者:高友福;沈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发现多种基因及染色体异常(突变、扩增、过度表达及缺失等)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异常基因或染色体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大肠癌并尽早进行治疗.
作者:王金华;毛忠琦;徐乃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26%~35%.我科采用局部清创双引流加适当延长胶管放置时间治疗68例,感染率下降至6%,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长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大便隐血试验(FOBT)已被广泛用来发现早期大肠癌,本文就14年来FOBT假阴性的大肠癌跟踪研究结果作一报道.方法与结果:病人进食5天纤维食物(包括小麦、麸、水果、蔬菜)后3天将少许大便置于玻璃片上,进行FOBT,结果分阴性和阳性2种.
作者:郑宁;高传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