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老年人直肠脱垂,采用直肠周围硬化剂注射、肛门环形紧缩术治疗,经88例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9~78岁;病程4~18年.直肠脱垂2.8~8.8cm,自行还纳21例,手托还纳67例.合并气管炎28例,便秘24例,慢性肠炎18例,直肠壶腹明显膨大12例,前列腺肥大12例,直肠息肉3例.经单纯环缩术治疗26例,注射治疗38例,未曾治疗的24例.本组直肠脱垂患者脱出物均呈淡红色,触之较厚,有弹性,脱出物长的呈圆锥形,表面有环状粘膜皱襞,伴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松弛.
作者:邵仁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中药内服加针刺耳穴压豆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1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9例,女19例;年龄均60岁以上,大年龄92岁;病程1~5年87例,6~10年72例,10年以上21例.所有病例均作排粪造影、结肠运输试验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治疗方法:自拟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方,药用肉苁蓉、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何首乌各15 g,熟地30 g,枳壳10 g,甘草3 g.针刺穴取大肠俞、足三里、孔、天枢、上巨虚、肾俞、脾俞,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耳穴压豆取穴大肠、直肠、便秘.期间指导患者摄入一定量的纤维素,每日饮水不少于2 000ml,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蹲厕时间不超过5min,疗程均为3个月.
作者:葛宗淦;杨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2岁.以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入院.既往有“脱肛”史5年,1年前在天津市第三医院以“冗长乙状结肠扭转梗阻”住院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查体:急性病容,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透示:下腹有液平面,肠管扩张、积气.嘱病人下蹲,肛门外脱出一大型红色肿块,呈圆锥型,表面有层层环形褶皱,粘膜充血,长约5cm,手法按摩复位后指检,直肠粘膜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增粗、扩张、肠壁变薄、乙状结肠扭转,将扭转肠管复位后行肠减压,肠管血运好,乙状结肠长约70cm,牵起直肠,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和陷凹腹膜,将直肠由骶骨和尾骨前面分离,向下到尾骨尖,将直肠由两侧游离但不切断直肠侧韧带,分离直肠前至前列腺,向上牵紧直肠,以丝线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在中线与腹膜切口垂直切开,使腹膜松弛,将腹膜缝于直肠前壁,消除陷凹,后缝合直肠两侧,然后将乙状结肠切除约40cm,行端端吻合,盆腔放置引流管.术后诊断:冗长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术后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未复发.
作者:关文璞;孙清河;张永强;左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8岁.因便秘10年余,努责时流血10天余入院.局部检查:肛边结缔组织增生,齿线处3,5,7,9,11点粘膜隆起,肛管前侧0.2cm×0.3cm溃疡面,子宫后倾后屈,突向肠腔,致肠腔狭窄.诊为便秘(子宫后倾后屈综合征)、混合痔、肛管炎,拟择期手术治疗.术前患者诉便时鲜血似从阴道内流出.嘱其在院内排便,便毕即行检查.见:鲜血从阴道流出至肛门边,肛内无出血.妇科检查:阴道口见两淡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基底溃疡,渗血;阴道上段至宫颈口未见出血;子宫稍后倾,未扪及其它.B超检查:子宫增大.透环:位置形态大致正常.既往无出血史,近期未同房,亦未服用抗凝药及其它药物,经产史无特殊.诊为阴道下段后壁溃疡,肉芽增生.
作者:罗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通过对1个社区和二个村坊18 000人的人群调查,发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者31例.调查资料:对全体人群询问便秘史,物理检查发现便秘者,然后通过结肠运输试验,测量肛管长度,球囊逼出试验,排粪造影,肛管肌电图等方法确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18 000人中,发现各类便秘377例,占2.1%,通过结肠运输、肛管肌电图、气囊逼出、排粪造影等确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患者31例,占便秘8.22%,以结肠慢运输便秘为主伴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4例;直肠粘膜内套叠为主同时有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9例;直肠前突为主而又有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1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12例.通过肛管直肠指诊获得的平均肛管长度分别为:静息相3.12cm,力排相1.76cm,其中有便秘的377例的平均肛管长度为:静息相3.43cm,力排相2.03cm.
作者:王李华;余耀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子宫严重后倾、妇科慢性炎症所致直肠一系列不适症状,称为子宫直肠综合征,我科以黄芪麻仁汤为主治疗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经产妇92例,未产妇8例;年龄23~74岁;病程3个月至15年.经直肠指诊、B超、肠镜及排粪造影检查,子宫严重后倾100例,子宫慢性炎症46例,直肠慢性炎症74例,直肠粘膜脱垂42例,严重混合痔39例.65%以上的病人同时具有2种以上症状.药物组成及用法:黄芪30g,枳实、川朴、杏仁、香附各15g,麻仁、白芍各10g,大黄3g.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作者:白玉臣;黄瑞珍;王长来;李鸿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益脾补肾理肺法治疗老年性便秘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6例,直肠镜检查排除直肠器质性病变.男48例,女38例;年龄65~84岁;病程1~8年.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32例服用泻剂或临时用开塞露导泻,18例直肠粘膜松弛.对照组:28例,15例服用泻剂或临时用开塞露导泻,10例直肠粘膜松弛.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益脾补肾理肺法,方药为黄芪、白术、当归、肉苁蓉、锁阳、紫菀、桔梗、苏子、枳壳.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调整药物剂量,每日2次,水煎服或粉碎制成丸剂服用,20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通便灵胶囊(南昌博大制药有限公司制)每次服5粒,日服1次,20天为1疗程.
作者:邓泽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自拟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18~64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方药组成及用法:肉苁蓉、生首乌、当归、枳壳、乌药各10g,草决明15g.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怀牛膝、女贞子各10g;阳虚加肉桂3g,韭子10g;气滞重加苏叶10g,莱菔子15g.每日1剂,首剂诸药用量加倍,水煎分2次服,15剂为1疗程.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15例(71.4%),有效5例(23.8%),无效1例(4.8%).总有效率95.2%.
作者:李广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习惯性便秘及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麻仁丸,对照组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孙丙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肛门直肠下端粪便嵌塞在肛肠科较为常见,而全直肠、乙状结肠粪便嵌塞临床较为少见,患者甚为痛苦,且常易被人们所忽视,今报告2例.患者男,76岁.胸椎骨折卧床近3个月.因粪液从肛门溢漏,便意频伴腹胀、肛门部坠胀不适20天入院.检查:体瘦,腹壁脂肪薄弱,全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下腹乙状结肠区触及粗条索状坚硬粪块样肿块.局部检查:大量稀糊状粪便溢于肛周,味臭.直肠腔内触及坚硬粪块充盈整个肠腔,直肠腔内明显扩张,直径达9.5cm,肛门内外括约肌明显松弛.
作者:高有峰;汤小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直肠粘膜吸扎术、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加补中益气汤治疗40例顽固性使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4例,女6例;年龄31~78岁;病程5~46年.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及肛门阻塞感、下坠感,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触及粘膜松软,有触痛,并能触及锐利边缘.直肠镜下见直肠粘膜松弛,有粪便滞留直肠.治疗方法及疗效:(1)直肠粘膜吸扎、粘膜基底部注射消痔灵.适用于直肠前壁粘膜内脱垂及轻度全周粘膜内脱垂.术前清洁灌肠,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在肛门镜下,齿线上方粘膜脱垂处以1:1消痔灵液(消痔灵与生理盐水)点状直肠粘膜注射,勿进针过深,每点注药量3ml为宜,总量不超过30ml.(2)直肠粘膜下注射硬化剂.
作者:曹树怀;杨玉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便秘指排便间隔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临床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现将近年来之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热秘即古之阳秘也,患者多素喜辛辣厚味、煎炒、酒食,致胃肠积热,积热上蒸,浊阴不降,热盛伤阴,肠道干涩而成热秘也,临床上为常见.多伴见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当清热润肠,以通其秘,常用张仲景之麻仁丸治疗.方中以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为主,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枳实、厚朴行气除满,再加白蜜以润肠.大便坚硬者加芒硝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口干舌燥,津亏甚者加生地、石斛、玄参养阴生津;如兼痔疮便血加槐花、地榆;痰热壅肺加黄芩、瓜蒌仁清肺泄热.
作者:吴荣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7~1999年,笔者在门诊治疗女性粪便嵌塞16例,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6例均为女性,年龄23~90岁.60岁以上14例,90岁2例.就诊时同时伴混合痔5例,肛裂2例.全部病人中,12例有明确的便秘病史,其中8例经常服用泻药或用开塞露助泻,2例90岁老人卧床时间较长,2例系直肠异物所致.肛管内坠痛10例,腹胀7例,里急后重16例,排尿困难2例,焦虑痛苦9例.5天以上未排便者9例,3天以上未排便者7例.就诊前在家使用开塞露或服用泻药者4例,但均未见任何效果.
作者:应文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结肠运动功能变化,应用不透X线标记物法对59例老年CIC患者及36例对照者进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果显示:(1)CIC组全结肠及分段结肠通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其中老年CIC患者全结肠通过时间正常者32例,有16例(50%)存在局部结肠通过时间延长;(2)老年CIC患者中排便次数≤3次/周者与排便次数>3次/周者之间全结肠通过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长期服用泻药的老年CIC患者其全结肠及分段结肠通过时间较间断服药和不服药者明显延长(P<0.05);(4)直乙部位通过时间明显延长的老年CIC患者其运输指数(TI)明显高于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者(P<0.05).结果提示:(1)老年CIC患者存在结肠动力学异常,其中长期服用泻药者结肠动力学异常更严重;(2)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可以较好地反映结肠运动功能变化.
作者:高利利;吴本俨;邵勇;李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小儿脱肛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小儿,年龄1岁6个月至6岁;病史1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为直肠粘膜脱出,其中Ⅰ度20例,Ⅱ度12例,Ⅲ度4例.药物配制及用法:五倍子、木贼、蛇床子、赤石脂、明矾各等份,分别研极细末,分装瓶内备用.Ⅰ度直肠脱垂用明矾0.5g,其余药物各0.8g;Ⅱ度用五倍子粉1.2g,明矾0.6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g,冰片适量;Ⅲ度用五倍子1.5g,明矾0.8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2g,冰片适量.患儿取蹲位,使直肠粘膜脱出,用清水或淡盐水将其洗净,取无菌纱布,根据脱肛的程度,将已配制好的复方五倍子散均匀地撤在纱布上,药面的面积大于脱出物直径的1/2.将纱布置于脱出物的底部,轻轻向上推,直至把脱出物送入肛内,药物随之进入,让患儿站立.
作者:高梅霞;刘海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直肠肿瘤以便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今报告12例,占同期527例结直肠肿瘤的2.28%.临床资料: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23~72岁;病程2周至1年.临床均以便秘为首发症状,合并间歇性腹胀、腹痛9例,便次增多和偶有脓血便各4例.均有口服缓泻药物史.经钡灌肠和/或直肠、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确诊8例,直肠指诊及病理确诊2例,术中确诊2例.12例中误诊8例,其中误诊为习惯性便秘4例,肠粘连2例,肠结核1例,痔1例.肿瘤部位:左半结肠3例,直乙交界处5例,直肠2例.低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结肠粘膜下血管瘤1例,腺瘤样息肉伴不典型增生1例,结肠腺瘤伴肠套叠1例.
作者:李贵信;李慧;许学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使用枳术合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18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86例中,男85例,女101例;年龄7~81岁;病程3个月至1年10例,1~3年56例,3~5年85例,5~8年24例,8~10年11例.每周排便<2次,粪便干结或羊粪状且排便困难.治疗期间停服其它药物.药物组成及用法:生白术60 g,枳实15 g,肉苁蓉30 g,炙鸡内金10 g,银花30 g,蒲公英20 g,益智仁15 g,玄参20g,生首乌20 g,炒莱菔子30 g,炙大黄5 g,木香10 g,生甘草10 g.腹痛者加生白芍30 g,热实盛者加大黄10 g,阴虚肠燥明显者加玄参60 g,脾胃虚弱明显者加生淮山药40 g.上药加冷水约400ml,浸泡30~6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200ml,二、三煎各加水300ml,文火煮沸150ml,三者混匀加生蜂蜜20 g调匀,分次服用,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限.
作者:张金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通过对13例假性肛门失禁原因及诊治结果分析,提高了对便秘引起反常性腹泻的认识,减少了误诊、误治.临床资料:本组13例,其中儿童5例,成人8例;患病时间9天至4年不等.儿童发病无明显诱因,成人患者则多因肛门直肠手术所致.所有患者肛门不自觉地流出大便或粪水,自觉肛门无约束作用或大便次数多,量极少,肛门矢气频繁,肛周潮湿并有糜烂、破损,大便污染内裤.治疗方法:直肠指诊,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好,直肠内有大量干结大便,确定系假性肛门失禁.用温热生理盐水加液体石蜡灌肠,同时服缓泻剂;如肠道内粪石嵌塞者在局麻下将其取出,然后灌肠,服缓泻剂直至大便通畅为止.清洗肛周,中药坐浴,换药.补液、抗炎、支持疗法,同时继续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作者:唐学贵;杨勇军;李敏;李兴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袋状突入阴道腔内,被认为是生殖脱垂的一部份.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经产妇,各种原因所致的直肠阴道隔变薄和继发于子宫切除的盆腔去神经支配是可能的病因[1],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患者甚至需用手法经阴道、直肠帮助排粪.体格检查和排粪造影可确定诊断.l临床上解剖异常和症状关系仍不清楚,据报告直肠前突在20%~81%无症状妇女和便秘病人中发生[1,2],而仅23%~70%直肠前突有排便困难症状[3,4],手术修补(经阴道、直肠、会阴)不一定能减轻症状,30%~72%病人仍有排便困难[5-7],因而,一些外科医师对修补直肠前突往往决心难下.
作者:邓建中;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