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便秘40例

曹树怀;杨玉岚

关键词:手术配合, 中药, 内服治疗, 直肠粘膜, 注射硬化剂, 消痔灵液, 粘膜下, 粘膜脱垂, 排便时间延长, 基底部注射, 补中益气汤, 左侧卧位, 直肠指诊, 粘膜注射, 效果满意, 生理盐水, 清洁灌肠, 排便困难, 临床资料, 浸润麻醉
摘要:采用直肠粘膜吸扎术、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加补中益气汤治疗40例顽固性使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4例,女6例;年龄31~78岁;病程5~46年.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及肛门阻塞感、下坠感,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触及粘膜松软,有触痛,并能触及锐利边缘.直肠镜下见直肠粘膜松弛,有粪便滞留直肠.治疗方法及疗效:(1)直肠粘膜吸扎、粘膜基底部注射消痔灵.适用于直肠前壁粘膜内脱垂及轻度全周粘膜内脱垂.术前清洁灌肠,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在肛门镜下,齿线上方粘膜脱垂处以1:1消痔灵液(消痔灵与生理盐水)点状直肠粘膜注射,勿进针过深,每点注药量3ml为宜,总量不超过30ml.(2)直肠粘膜下注射硬化剂.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横结肠脾曲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横结肠脾曲综合征是因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一种肠梗阻,由于临床医生的忽视或认识不足,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我们通过12例横结肠脾曲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提高了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临床资料:12例脾曲综合征中男5例,女7例;年龄32~80岁.术前误诊5例,并发慢性胆囊炎2例,胸膜粘连1例,子宫肌瘤1例,腰椎结核1例.1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均见横结肠冗长,其中乙状结肠过长9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术前症状均消失.

    作者:林宗伟;黄天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前突的分度治疗

    我们对临床初步诊断为直肠前突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分度后进行治疗,系统观察68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28~80岁;病史1~30年.直肠指诊:均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前壁薄弱,袋状凹陷.排粪造影:采用DS-Ⅰ型排粪造影装置进行检查,卢氏测量法及标准(轻度6~15mm,中度16~30mm,重度30mm),轻度16例,中度38例,重度14例,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36例,合并耻骨直肠肌综合征4例,结肠运输试验:正常32例,减慢36例.

    作者:尚毅;王秀玲;管立云;台杰;矫燕;石临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运动迟缓型便秘结肠壁内CGRP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用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运动迟缓型便秘患者结肠不同段肠壁肌间神经丛和对8例对照组结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运动迟缓型便秘的结肠肌间神经丛CGRP的阳性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明显增高,而粘膜下神经丛无明显变化.提示运动迟缓型便秘患者肠神经系统CGRP免疫反应变化异常,可能是结肠运动迟缓的原因之一.

    作者:雷怀成;朱礼国;易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阴道修补直肠阴道隔配合中药治疗直肠前突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排粪造影诊断盆底内疝178例分析

    盆底内疝分为:乙状结肠疝、小肠疝、乙状结肠和小肠混合型疝,为女性多见病.共同表现为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疝入盆腔,压迫直肠前壁或肛管上缘,造成出口梗阻,而静态时或提肛时逐渐恢复正常形态位置.目前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内疝的可靠方法,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也能发现其他的异常征象.

    作者:潘世友;吕朋华;张奕;程大文;段胜;曹长贵;丁义江;王业皇;叶辉;樊志敏;余苏萍;刘智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1例

    患者男,62岁.以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入院.既往有“脱肛”史5年,1年前在天津市第三医院以“冗长乙状结肠扭转梗阻”住院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查体:急性病容,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透示:下腹有液平面,肠管扩张、积气.嘱病人下蹲,肛门外脱出一大型红色肿块,呈圆锥型,表面有层层环形褶皱,粘膜充血,长约5cm,手法按摩复位后指检,直肠粘膜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增粗、扩张、肠壁变薄、乙状结肠扭转,将扭转肠管复位后行肠减压,肠管血运好,乙状结肠长约70cm,牵起直肠,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和陷凹腹膜,将直肠由骶骨和尾骨前面分离,向下到尾骨尖,将直肠由两侧游离但不切断直肠侧韧带,分离直肠前至前列腺,向上牵紧直肠,以丝线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在中线与腹膜切口垂直切开,使腹膜松弛,将腹膜缝于直肠前壁,消除陷凹,后缝合直肠两侧,然后将乙状结肠切除约40cm,行端端吻合,盆腔放置引流管.术后诊断:冗长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术后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未复发.

    作者:关文璞;孙清河;张永强;左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0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bianmi  便秘  叶剑萍等.高渗通便剂保留灌肠治疗便秘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0,15(9):561.  黄彬.温肾缩尿法治疗老年肾阳虚便秘66例.四川中医,2000,18(9):31.  戚建明.牵牛子粉治疗顽固性便秘.四川中医,2000,18(9):12.  贺新玉.出口梗阻性便秘辨治体会.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373.  包广勤等.辨证分型治疗老年性便秘173例.黑龙江中医药,2000,(5):22.  邓泽潭.便秘病验案3则.中医杂志,2000,41(10:625.  张月玲.菟丝子治疗习惯性便秘.中医杂志,2000,41(10):585.  丁宁.西沙必利治疗青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00,15(19):883.  张正荣.辨证治疗痔瘘术后便秘210例小结.黑龙江中医药,2000,(5):29.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清腑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通便效果观察

    为了防止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梗塞范围扩大,减少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口服清腑胶囊作为AMI病人的通便剂,疗效观察如下.临床资料:AMI93例,男77例,女1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6岁.方药及用法:AMI病人住院后即常规口服清腑胶囊(我院生产,每粒含大黄粉0.3g)2粒,每日3次,疗程为1周.结果:(1)大便通畅,无不适感75例(80.6%),年龄52~78岁,中位年龄65岁,有严重并发症13例;(2)服后0.5~1天出现腹痛,腹泻3~6次稀便或粘液便,停服清腑胶囊8例(8.6%),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2岁.其表现征象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厚腻,脉数或细弱.

    作者:余智涛;罗惠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消痔液直肠粘膜注射过敏致死1例

    患者女,72岁.因直肠粘膜内脱垂,门诊行直肠粘膜点状注射.取2%利多卡因5ml 2支,丁氏消痔液10ml 1支,两药混合,药液注射至10ml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口唇青紫,随即心跳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心跳,呼吸15min后相继恢复,30h后死亡.讨论:患者3个月前因直肠粘膜内脱垂曾行套扎法,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时发生过呼吸困难,吸氧后好转,完成手术.利多卡因虽无需作过敏试验,但临床上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经常发生,所以应严格掌握用量、浓度、注射速度,特别对年老体弱、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消痔灵或消痔液行注射术时应慎加其他稀释液.

    作者:袁冠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前突国内研究现况

    直肠前突(Rectocele,RC)是指女性由于直肠阴道隔薄弱,长期在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内凸出,粪块积存于前突内,从而引起排便困难.此症可导致顽固性的出口梗阻型便秘.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就RC诊治的国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1.1解剖生理因素女性的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撑,直肠阴道隔主要由盆内筋膜构成,内有少量的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的前中线交叉纤维及会阴体,组织结构薄弱,直肠前壁易向前凸出.肛直肠角正常为90°,排便时为135°,大便时粪块直接冲击直肠前壁,久之易造成直肠前突.

    作者:马平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宫颈移位4例

    我科发现4例宫颈移位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中已婚、已产3例,未婚、未产1例,年龄20~53岁.因肛门疼痛、坠胀、大便困难等症而就诊.直肠指诊时,于距肛门6~7cm左右扪及不规则包块,包块位于前侧1例,右侧3例(右侧卧位),触之硬韧、光滑,无明显移动感、无触压痛、无指套染血,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经妇科会诊诊断为宫颈移位.

    作者:魏照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以便秘为首发症状的结直肠肿瘤12例

    结直肠肿瘤以便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今报告12例,占同期527例结直肠肿瘤的2.28%.临床资料: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23~72岁;病程2周至1年.临床均以便秘为首发症状,合并间歇性腹胀、腹痛9例,便次增多和偶有脓血便各4例.均有口服缓泻药物史.经钡灌肠和/或直肠、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确诊8例,直肠指诊及病理确诊2例,术中确诊2例.12例中误诊8例,其中误诊为习惯性便秘4例,肠粘连2例,肠结核1例,痔1例.肿瘤部位:左半结肠3例,直乙交界处5例,直肠2例.低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结肠粘膜下血管瘤1例,腺瘤样息肉伴不典型增生1例,结肠腺瘤伴肠套叠1例.

    作者:李贵信;李慧;许学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枳术合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186例

    笔者使用枳术合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18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86例中,男85例,女101例;年龄7~81岁;病程3个月至1年10例,1~3年56例,3~5年85例,5~8年24例,8~10年11例.每周排便<2次,粪便干结或羊粪状且排便困难.治疗期间停服其它药物.药物组成及用法:生白术60 g,枳实15 g,肉苁蓉30 g,炙鸡内金10 g,银花30 g,蒲公英20 g,益智仁15 g,玄参20g,生首乌20 g,炒莱菔子30 g,炙大黄5 g,木香10 g,生甘草10 g.腹痛者加生白芍30 g,热实盛者加大黄10 g,阴虚肠燥明显者加玄参60 g,脾胃虚弱明显者加生淮山药40 g.上药加冷水约400ml,浸泡30~6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200ml,二、三煎各加水300ml,文火煮沸150ml,三者混匀加生蜂蜜20 g调匀,分次服用,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限.

    作者:张金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小儿脱肛36例

    采用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小儿脱肛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小儿,年龄1岁6个月至6岁;病史1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为直肠粘膜脱出,其中Ⅰ度20例,Ⅱ度12例,Ⅲ度4例.药物配制及用法:五倍子、木贼、蛇床子、赤石脂、明矾各等份,分别研极细末,分装瓶内备用.Ⅰ度直肠脱垂用明矾0.5g,其余药物各0.8g;Ⅱ度用五倍子粉1.2g,明矾0.6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g,冰片适量;Ⅲ度用五倍子1.5g,明矾0.8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2g,冰片适量.患儿取蹲位,使直肠粘膜脱出,用清水或淡盐水将其洗净,取无菌纱布,根据脱肛的程度,将已配制好的复方五倍子散均匀地撤在纱布上,药面的面积大于脱出物直径的1/2.将纱布置于脱出物的底部,轻轻向上推,直至把脱出物送入肛内,药物随之进入,让患儿站立.

    作者:高梅霞;刘海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前突修补的病人选择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袋状突入阴道腔内,被认为是生殖脱垂的一部份.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经产妇,各种原因所致的直肠阴道隔变薄和继发于子宫切除的盆腔去神经支配是可能的病因[1],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患者甚至需用手法经阴道、直肠帮助排粪.体格检查和排粪造影可确定诊断.l临床上解剖异常和症状关系仍不清楚,据报告直肠前突在20%~81%无症状妇女和便秘病人中发生[1,2],而仅23%~70%直肠前突有排便困难症状[3,4],手术修补(经阴道、直肠、会阴)不一定能减轻症状,30%~72%病人仍有排便困难[5-7],因而,一些外科医师对修补直肠前突往往决心难下.

    作者:邓建中;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旋转术治疗直肠脱垂4例

    我们用直肠旋转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病史1~28个月.脱垂直肠可自行还纳者3例,1例需手法还纳.肛门括约肌松弛4例,均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垂长度4~7cm.术前行骶尾部侧位摄片4例,未发现异常.行钡灌肠检查4例,均有乙状结肠冗长.术前2例曾行注射疗法,1个月后复发.治疗方法及疗效:手术为直肠旋转90°,乙状结肠折叠,盆底抬高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冗长4例,膀胱直肠陷窝低于正常4例.术后并发排便困难1例.随访4例,随访时间2~3.5年,无1例复发.

    作者:张在东;范亚川;曾升明;景杰;崔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0%葡萄糖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治疗直肠脱垂

    我们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治疗直肠脱垂86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4例;年龄3~49岁;病程30天至2年.其中部分性脱垂46例,完全性脱垂40例.治疗方法:治疗当日少渣饮食,清洁灌肠.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小儿用氯胺酮麻醉).于肛门左右侧及后正中距肛缘约2cm处,用0.5%普鲁卡因做皮丘,再于每个皮丘处各注射3~5ml,深度约5~6cm,然后用腰麻穿刺针先在右侧正中(3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皮下、坐骨直肠间隙及肛提肌,直达骨盆直肠间隙.穿刺前,注射者将示指插入直肠作引导,触摸针尖证实位于直肠外侧时,再将腰麻穿刺针逐渐刺入5~7cm.到达骨盆直肠间隙后,将药液缓慢呈扇形注入,一侧总量约10~15ml.左侧同法注射.

    作者:范海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内服加西沙必利治疗老年虚秘158例

    采用中药内服加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158例,男78例,女80例;年龄50~78岁;病程2~20年.血虚型32例,气虚型41例,阴虚型28例,阳虚型24例,气血两虚型33例.药物组成及用法:郁李仁、玄参、麦冬各30g,麻仁、蒌仁各20g,杏仁、桃仁、枳实、肉苁蓉、紫菀各15g,甘草6g.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60g,党参15g;阴血虚者加当归10g、熟地15g;阳虚者加牛膝15g、熟附片10g;腹胀者加厚朴、柴胡各10g;纳差者加半夏、莱菔子各15g;便血者加槐花、地榆各15g.上药加水500ml,煎20~30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用1~4个疗程.同时口服西沙必利片,每次10mg,每日2次,早餐前及晚睡前口服.

    作者:朱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味麻仁丸治疗便秘200例临床观察

    习惯性便秘及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麻仁丸,对照组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孙丙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女性粪便嵌塞16例临床分析

    1997~1999年,笔者在门诊治疗女性粪便嵌塞16例,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6例均为女性,年龄23~90岁.60岁以上14例,90岁2例.就诊时同时伴混合痔5例,肛裂2例.全部病人中,12例有明确的便秘病史,其中8例经常服用泻药或用开塞露助泻,2例90岁老人卧床时间较长,2例系直肠异物所致.肛管内坠痛10例,腹胀7例,里急后重16例,排尿困难2例,焦虑痛苦9例.5天以上未排便者9例,3天以上未排便者7例.就诊前在家使用开塞露或服用泻药者4例,但均未见任何效果.

    作者:应文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