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霖;张建辰;宰守峰;谢振斌;李加夫
我院内镜室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使用OlympusCF-140型电子结肠镜对1 128例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了检查,现分析如下.
作者:龚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出血、疼痛、水肿及便秘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口服痔瘘汤术后,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68例术后肛门疼痛,分组应用1%利多卡因湿热敷与传统方法五黄消痔软膏(本院制剂)外敷治疗进行比较,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群英;张金恩;唐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科采用花瓣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0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药闻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结扎治疗混合痔4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巨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失去手术治疗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对60例晚期直肠癌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内镜下局部注射因特康(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和5-FU,对照组采用因特康,5-FU,CF静滴和口服,2~4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0%和30%(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至2年,生存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对失去手术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病人,行结肠镜下局部注射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王凤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我们对252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中药熏洗痔疮膏外敷法、维生素E注射肛管按摩法、潜行侧切手指扩肛法治疗,疗效比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P16基因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抗P16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10例正常大肠粘膜、66例绒毛状或管状腺瘤(其中伴轻度异型增生28例,伴中度异型增生21例,伴重度异型增生17例)及89例大肠癌组织进行了标记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大肠粘膜全部表达P1 6蛋白,随着大肠粘膜病变的进展,P16蛋白的阳性率逐渐下降.P1 6蛋白在伴有轻、中、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1%,76.2%和52.9%,大肠癌的阳性率为47.2%.伴轻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伴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P<0.05)及大肠癌组(P<0.01);伴中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大肠癌组(P<0.05);高分化大肠癌组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5)Dukes分期中的A期组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C期组和D期组(P<0.05).结果提示:大肠粘膜的癌变过程与P16表达缺失密切相关,P16蛋白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米建强;沈铭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2001年,我科采用布比卡因局部麻醉用于痔、瘘、肛裂手术,术中麻醉镇痛好,术后创口镇痛时效长,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华;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直肠癌DNA倍体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对87例直肠癌行细胞核DNA含量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DNA倍体增加与肿瘤生长、转移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肿瘤侵袭加深、病变范围扩大、转移,肿瘤细胞异倍体出现率及含量明显增加.DNA倍体主要出现在Dukes B,C,D期,异倍体出现率C期高于B期,D期高于B,C期.DNA异倍体增加,5年生存率降低.结果表明:直肠癌细胞DNA倍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术前综合治疗、确定手术范围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鲁明良;张士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外剥内扎法加中空皮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25例,同时与采用外剥内扎法加皮桥侧边修剪法治疗的25例对比观察.结果发现:中空皮桥法明显减少肛管皮桥的水肿、血栓痔和皮赘等并发症.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myc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8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yc基因的表达.大肠癌组织myc基因阳性扩增率为53.6%(15/18),并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发生部位、体积大小、肿瘤中心坏死、病人年龄及性别关系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myc基因过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范伟;周峰;卢丽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经肛门前方切开直肠前壁闭式缝合术治疗直肠前突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元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及时发现并治疗大肠多原发癌,对836例大肠癌术前常规行结肠镜检查,533例(63.8%)可行全结肠检查,303例(36.2%)因病灶堵塞等原因未能行全结肠检查,其中192例行术中结肠镜检查.所有结肠镜检发现的病变均行处理,术后病人结肠镜随访18个月.192例行术中结肠镜检查者,发现3处同时原发癌1例(0.52%),同时第二原发癌5例(2.6%),腺瘤早期癌变2例(1.0%),同时存在腺瘤39例(20.3%),其中12例(30.8%)为多发腺瘤.未行全结肠镜检查的111例病人中,随访发现同时和异时第二原发癌7例(6.3%),腺瘤21例(18.9%),明显高于术前或术中行全结肠镜检查者.结果表明:术前不能行全结肠检查者,术中应补充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彻底治疗同时多原发癌病灶.大肠癌病人术后应常规行结肠镜随访.
作者:肖建安;李保中;沈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吻合器的方法,大多数是采用双荷包缝合法.由于直肠残端的荷包缝合不满意或无法实施,往往导致直肠癌低位吻合失败.1999年起,我们对此作了改进,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家霖;张建辰;宰守峰;谢振斌;李加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2002年对老年肛肠病术后小便不利者采用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并与肌注新斯的明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阳;樊华伟;刘佃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9年以来,我们将自拟止痛促愈膏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换药210例,并与九华膏换药的120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金庭;孙英;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观察用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水肿的疗效,肛门病术后312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以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另两组以PP液和温水熏洗.治疗组总有效率95.2%,PP液组总有效率73.5%,温水组总有效率69.2%,治疗组与PP液组和温水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温水组与PP液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肛缘水肿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刘晨;夏峰;朱菊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提高大肠多原发癌的诊治水平,对12例大肠多原发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多原发癌的病理类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表明,纤维结肠镜的应用及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大肠多原发癌发现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云杰;宋步昌;吴云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