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丽;闵晓红;袁静萍;毛永荣
肛门直肠狭窄是肛肠病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部位不同可分为肛门狭窄和直肠狭窄.2005~2007年笔者收治肛肠病术后并发肛门直肠狭窄16例.经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地奥司明片是一种静脉亲和性药物,通过增加静脉张力、促进淋巴液回流和改善微循环,有效迅速地缓解痔水肿和出血,在术后恢复及减少复发方面疗效可靠.我院对各种类型及各期痔患者160例术后采用口服地奥司明片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舒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藏毛窦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一般在青春旺盛期发病,特别是男性体毛多的患者好发.我院2006~2007年共收治8例藏毛窦,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加扩肛治疗陈旧性肛裂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18~62岁;病程2~15年.裂口位于肛管后位32例,前位14例.
作者:朱春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观察结肠净水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将单纯慢传输型便秘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用结肠净水疗法治疗,对照组15例用西沙必利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P>0.05),但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治疗组.结果表明,结肠净水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与传统西沙必利口服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少,对患者影响较小.
作者:陈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I临床应用价值,对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28例(腹腔镜组)、开腹直肠癌根治术34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2±24)min和(182±29)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6±51)ml和(345±63)ml(P<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分别为(3.5±1.3)d和(6.2±2.1)d(P<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至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经济,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杨铁峥;林瑞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女,47岁.以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1个月人院.专科检查:齿状线上有一约1.5cm×1.5cm×1.5cm粉白色带蒂广基、质地略韧的瘤结节.临床诊断为肛乳头瘤,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组织1.5cm×1.5cm×1.5cm,表面光滑,淡黄色,质韧.镜下所见肠黏膜上皮下腺样及团状、条索状排列的瘤细胞,细胞小,多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Syn(++),NSE(++),CgA(++).病理诊断为直肠类癌.
作者:刘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特殊性,所以小儿肛肠疾病有其临床特点,现就手术中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1 儿童肛肠病检查及手术体位为了获得准确无误的肛门专科检查资料,在采集病史时应努力营造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用微笑或表扬语言鼓励患儿,或手轻轻抚摸患儿消除其紧张情绪;同时,检查时应尽量让患儿与家长在一起,动作轻柔,尤其是对肛周脓肿、血栓痔患儿.
作者:龚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结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外剥内扎结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对照组60例采用外剥内扎术.结果显示,两组疗效、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肛门水肿、肛门狭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结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敏;唐学贵;吴至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无瘤技术,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无瘤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将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40例,腹腔镜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等.结果显示,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遵循无瘤技术操作是安全的手术.
作者:叶平江;应晓江;沈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重度混合痔包括多发性混合痔、环状混合痔及嵌顿性混合痔,临床上一般多采用环切术,并发症较多且常有后遗症.近年我院采用外剥内扎法加1:1 消痔灵、亚甲蓝注射治疗重度混合痔86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剡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直肠腺瘤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总结了20例距肛门1~10cm直肠腺瘤行肛门局部切除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20 例腺瘤切除彻底,近期无局部复发征象.结果表明,对于病变位于低位直肠的患者,只要符合适应症,则局部切除术既可以达到根治术的疗效,又能保留正常的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损伤小、显露好、操作简便、病灶清除彻底等优点.
作者:谭群英;张金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直肠后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直肠后肿瘤的临床资料,2例无任何自觉症状,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脏器压迫症状,1例出现肛旁痿道.直肠后壁触及肿物是主要治疗特征.B超检查出3例,CT检查出5例,MRI检查出2例,均报告骶前盆腔占位性病变.经骶切口6例,单纯腹部切口3例,腹骶尾联合切口1例.完整切除肿瘤8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大出血1例,直肠损伤1例,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结果表明,直肠后肿瘤位置深,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直肠指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合理的手术路径,手术方式及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肿瘤的关键.
作者:徐林富;王良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我科采用射频治疗仪结合消痔灵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3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26例中,男189例,女137例;年龄18~75岁;病程5个月至20年.Ⅲ期内痔75例,Ⅳ期内痔36例,外痔78例,混合痔103例,环状混合痔34例.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6岁,平均54岁.病程1d至1周.其中合并血糖升高10例,肝硬化3例,肾功能不全2例,会阴局部烧伤1例.32例均为急性发作,局部表现为快速、进行性皮下筋膜和脂肪组织坏死,局部麻木,红肿热痛并迅速向周围扩展,局部可见黑褐色病变,有淡黄色或血性浆液渗出,广泛表浅筋膜坏死,坏死迅速沿筋膜扩散至附近组织,但不累及肌肉,脓液秽臭难闻.
作者:谢成利;梁晓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L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无Livin表达,L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47.1%,Livi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侵犯深度无关,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果表明,Livin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成为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石麒麟;张晓岚;夏慧;朱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吻合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34例.结果显示,本组治愈率100%.术后发生肛门轻度疼痛3例,下腹部疼痛2例,尿潴留2例.平均住院6d,无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发生.结果表明,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杜士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类癌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23例直肠类癌活检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3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3~10cm.其中8例内镜下诊断为息肉,8例光镜下诊断为类癌,15例加做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诊断为类癌.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常位于黏膜下,体积小,临床易误诊为息肉.类癌的确诊依赖于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技术,早期结肠镜检查并及时送检有利于提高类癌的确诊率.
作者:夏小丽;闵晓红;袁静萍;毛永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观察肛肠病术后应用康复新液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将12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缘水肿差异.结果显示,治疗组刨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创面水肿临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康复新液对肛肠病术后创面有良好的促进愈合和降低水肿作用.
作者:常为伟;杨会举;陈淑君;刘佃温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