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肖跃红
患者,女性,62岁,2000年 6月 3日初诊. 因反复头痛、目眩 1月余,再发并加重 3天入院. 自诉于入院前 1月因劳累后自觉头痛,以头顶部刺痛为甚,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偶觉目眩,闭目休息时好转. 曾在我院内科门诊经复方丹参针活血化瘀,谷维素、维生素 B1调节植物神经,以及止痛等治疗后,病情稍缓解. 3天前又出现头顶部刺痛、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夜寐不安,面色晦暗,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神疲懒言,饮食减少,曾在院外私人诊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而入院. 查体 : 血压 20/13kPa,神清,形体消瘦,眼底视乳头水肿,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锥体束征(+). 既往曾患颈椎病病史. 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示 : 左枕顶叶脑肿瘤.
作者:梁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臀上皮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 1998年 11月~2001年 3月我科采用志远针灸刀(任志远.中国传统针灸刀疗法.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 180例,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锋;李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乳痈,多发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 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惠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治愈率较高,但也有不少患者疗效不满意. 本文所称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是指病情反复发作一年以上,溃疡病灶长期不愈合者. 笔者自 1998~2000年,采用附桂理中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 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清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营心宁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Pit)法制备心肌缺血缺氧模型,观察营心宁及合心爽(地尔硫唑)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一般情况、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PAgT)及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系统水平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营心宁组和合心爽组大鼠心肌缺血阳性率分别显著低于造模组(P<0.05),且营心宁组和合心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造模组 PAgT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营心宁组和合心爽组的 PAgT显著低于造模组(分别为 P<0.01,P<0.05),但仍高于阴性对照组,其中营心宁组 PAgT低于合心爽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组 NO含量及 NOS活性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而营心宁组和合心爽组的 NO含量和 NOS活性均比造模组明显升高(P<0.05).营心宁组 NO系统水平低于合心爽组,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营心宁浸膏可降低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阳性率,减轻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程度,其机制可能为提高心肌组织中 NO含量及 NOS活性,舒张血管平滑肌,缓解冠脉痉挛,同时降低体内血小板聚集率,缓解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栓形成,减轻血瘀程度.
作者:何新兵;杜家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秦艽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观察组 64例,其中湿热痹阻型 32例,寒湿痹阻型 32例,对照组 30例;观察组以秦艽汤为基础方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以英太青(双氯芬酸钠)治疗,观察 2组治疗 8周后血沉、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变化及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晨僵、双手平均握力、15m步行时间的变化,以及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除 IgM外)差值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4.7% 和 33.3%,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秦艽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的优点.
作者:庞学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国中药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中药资源大规模普查后的统计,我国中药资源共有 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 11 146种、药用动物 1 581种、药用矿物 80种 [1,2]. 收载入 1999年 9月出版的当代本草代表作 < 中华本草 > 的药物共有 8 980种. 广西是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排前省份,收载入 < 广西中药资源名录 > 的药物共有 4 623种(其中药用植物 4 064种、药用动物 509种、药用矿物 50种)[3],但国内各地的药材公司(或各地的药材站)所收购经销的中药品种大约是 500~1 100种 [1]. 中药品种繁多,中药习用品问题值得关注.
作者:谢崇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自 1998年 6月~2001年 6月采用中药内服配合针灸的方法,治疗癌性骨痛患者 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作者:刘洪波;肖跃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 CT扫描在临床广泛应用及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髋臼骨折的诊断、分类、治疗已受到重视. 1993年 3月~2000年 12月我们收治髋臼骨折 30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对该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秦科子息;张家荣;蒙仁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由基对人体有强大的破坏作用 [1,2],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与自由基损伤有密切关系,其中超氧化歧化酶(SOD)是临床上主要监测指标 [3,4,5],但针对颈椎病的相关实验研究尚有待深入,为此,我们在 1998~2000年期间运用颈椎病动物模型进行了此方面的对比探讨.
作者:周红海;沈培芝;徐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化学疗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疗效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抗癌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特别对骨髓的抑制是普遍存在的.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自 1981~1999年用耳体针结合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江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李锡光教授,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审评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审评委员,广西中医内科学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有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胸痹的发病机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精通心电图知识,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更能融汇中西. 笔者从师近 3年,收获颇丰. 兹就李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临证特色作如下撮要.
作者:张振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便秘是骨伤科常见的伴发病症,它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病情恢复,中医学对便秘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2000年在我科住院的骨伤患者中有 86例发生便秘,经合理辨证施护,均在 1~3天内解除便秘. 现将辨证施护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柯家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加用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疗效与治疗后舌质瘀暗程度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 14~50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60例.试验组 30例,在常规用药的同时,强调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对照组 30例,单纯用常规药物治疗.通过观察舌质瘀暗程度减轻的变化及化验结果比较 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缓解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组舌质瘀暗疗效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完全缓解率与舌质瘀暗减轻的程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作者:卢玲;赖申昌;马晓露;梁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们于 1999年 9月~2000年 10月,对 80例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广东丽珠中药厂研制的前列安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原;郑德全;傅岳武;李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脊柱损伤并发内科疾病,在骨伤科或内科尚未引起重视. 笔者在骨科临床中发现,通过治疗脊柱损伤,可以治愈因此而致的内科疑难病,现举典型病案加以讨论.
作者:李建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9年1月以来,我科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自拟中经Ⅱ号,并用于临床治疗 100例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雍胜海;谢涛;何旭明;周义杰;吴子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 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纯服氯氮平的对照组和舒血宁并用氯氮平的研究组各 30例.2组患者均保持原服氯氮平剂量不变动.选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同时动态观察治疗 4、8、12、16周的病情变化.结果:加用舒血宁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疗效,SANS降分显著(P<0.05). 2组 NOSIE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并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结论:舒血宁并用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较单一氯氮平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舒血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新药.
作者:吕红艳;杨旭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柴苓汤为<伤寒论> 中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近年来日本用该方治疗妇产科疾病报道颇多,疗效显著. 现主要就 1992年以来 < 国外医学 @ 中医中药分册 > 刊登的日本应用柴苓汤治疗妇产科疾病中的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罗文;张艳;刘钧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陈慧侬教授从事中医妇科医疗与教学数十年,学术造诣精湛,善于博采众方,对中医妇科病症的认识独具匠心,处方用药法度严谨,疗效独特,深受患者信赖,现将陈教授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总结一二,以飨读者.
作者:张晓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