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慧敏;李成刚;曹宏
为观察升提止血汤口服联合麦滋林-S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采用口服升提止血汤,麦滋林-S 3.35 g加地塞米松5 mg加入50 mL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31例采用麦滋林-S3.35g加地塞米松5 mg加入50 mL温生理盐水混匀保留灌肠,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优于对照组71.0%(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升提止血汤口服联合麦滋林-S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刘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系统评价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药液熏洗的创面有效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P液熏洗,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及有效率.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不高,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高家治;施展;王建东;田亮;陈平;丁培霖;杨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观察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的临床疗效,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40例中,治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40例中,治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梁伟涛;刘天天;郑明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探讨多重耐药菌(MDRMs)感染所致肛周脓肿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手术患者138例,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分离出MDRMs者32例为观察组,其余10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在138例肛周脓肿患者中,有32例患者分离出MDRMs,感染率为23.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排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合并糖尿病、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MDRMs感染与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关.结果表明,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情况与肛周脓肿患者发生MDRMs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秦中国;杜长亮;王宏梅;沈永杰;王青;卢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我们采用一次性三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治疗痔术后出血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其中原发性出血(术后24 h出血)3例,继发性出血(术后4~10 d出血)27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8例,内痔切除术10例,内痔硬化剂注射术7例.PPH 3例,痔套扎术2例.出血量30—800 mL,失血性休克3例.
作者:许文山;单永纬;屠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评价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鞍麻用于肛肠病手术的效果,将肛肠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组(DR组)各20例.R组一次性注药1.0 mL(0.75%罗哌卡因5 mg,10%葡萄糖0.2 mL);DR组在常规麻醉用药的基础上再追加小剂量右美托咪定5 μg.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术前5 min、术中10 min及术后5 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1、3、6、9、12及24 h疼痛VAS评分,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用改良Bromage分级评估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指诊肛门括约肌阻滞程度.结果显示,与R组相比,DR组在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组患者术前5 min血压及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R组术中10 min及术后5 min血压、心率均低于R组(P<0.05);2组患者术中肌松情况及术后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患者在术后3、6、9、12、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P <0.05);DR组较R组寒战与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鞍麻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中肌松满意、术后镇痛时间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曹永;王培安;赵丽;张培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观察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在肛门病术后的疗效,将120例肛门疾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1∶5 000PP液熏洗治疗,2组患者均从术后第2天开始熏洗,连续熏洗7d;对比分析2组患者用药第7天临床疗效及术后创面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症状积分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用药第7天,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创面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用于肛门疾病术后疗效确切,能缓解创面疼痛,减轻肛缘水肿及肛门坠胀,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伟先;于世元;柳玲;朱亚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观察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将混合痔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4.8±1.2) min、(20.4±3.9)d和(24.9±2.0) min、(24.5±3.8)d,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9.2±2.3) mL,明显少于对照组(68.2±6.0)mL,在术后疼痛、肛门坠胀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愈率、复发率及肛门功能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较痔外剥内扎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乔俊;徐琴;顾俊;须海丰;罗志渊;杜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61岁.于2015年11月2日因“肛内肿物脱出反复发作半年”以“混合痔”入院.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于2013年7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每天口服华法林3mg.为防止痔术中及术后创面大出血,一般情况下术前1周应停口服华法林改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在肝脏的合成,起效后作用和维持时间较长,服用90 min可达到高血药浓度,半衰期为36~42 h,而低分子量肝素钠具有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皮下注射3h达到高血药浓度,半衰期为3.5 h.为再次确保安全特请心内科医师会诊,其会诊意见:1)停华法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8 INR即可手术;2)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6 000 IU,每12h1次(Q12 h),即早9点晚9点各一次;3)手术应于上午进行,手术日上午停用一次低分子量肝素钠,术后8h再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
作者:王卫卫;梅笑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目前UC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UC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脏腑而形成,属于中医“肠澼”“肠风”“泄泻”“脏毒”“滞下”等范畴.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UC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探讨中老年患者PPH术后大出血的救治效果及防治措施,回顾性分析12例中老年患者PPH术后大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成功救治,随访6个月至3年,无术区感染、肛管狭窄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术中仔细探查出血点、确切缝扎止血,术后综合防治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张栋梁;巫秀义;孙雪琴;华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坏死性筋膜炎,又称Fournier综合征、坏疽性筋膜炎、坏死性丹毒、化脓性筋膜炎、急性皮肤坏疽等,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继发于肛门会阴部感染灶、手术创口等,多由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严重的会阴部急性蜂窝织炎和会阴浅、深筋膜进行性坏疽,在筋膜层潜行性扩散,并急剧恶化.其发病急、进展快,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今报告1例.
作者:陈艾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探讨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2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5例.治疗组采用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术后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在肛缘水肿、痔核残留、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分泌物、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创面愈合时间短,近远期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作者:王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男,52岁.因肛周肿痛1d,伴发热急诊人院.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自觉发热(未测量),于当地医院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肿痛仍剧烈.患者自诉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年余,长期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入院时精神较差,痛苦面容.专科检查:骑伏位,肛周左侧皮肤红肿,范围20 cm×10 cm,色红质硬,皮温高,压痛明显.入院查体:体温38.0℃,白细胞10.01×109/L,血红蛋白93 g/L,血沉83 mm/h,白蛋白:27 g/L.初步诊断:肛周脓肿,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低蛋白血症.硬腰联合麻醉,切开皮肤至脓腔处,见皮下坏死筋膜,并大量稀薄脓液伴气泡溢出,恶臭,未累及肌肉.明确诊断为肛周脓肿、坏死性筋膜炎,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并坏死性筋膜炎清创术.
作者:肖斌;王立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为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收集来源于200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证型分布及中医用药.结果显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证型以风寒型居首位,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中药以茯苓、白术、党参、藿香、陈皮、木香、葛根、黄连、厚朴、山药为常用药物,中药分类方面以淡渗利湿药物应用多,祛风散寒理气次之.结果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证型以风寒泻为主,在临床中医用药过程中以淡渗利湿药兼祛风散寒药物为主,体现了健脾利湿与祛风散寒法为治疗本病的用药原则.
作者:劳慧敏;李成刚;曹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71岁.因“肛门肿物脱出伴黏液血便3年余”就诊.3年前每次排便后有肿物脱出,可用手还纳.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行3~4次,偶有便血、便黏液、无疼痛.专科检查:肛门位置居中,色泽正常.指诊:距肛缘约10 cm处可触及一质地柔软的不规则肿物,指套染黏性分泌物.肠镜检查:进镜80 cm达末端回肠10 cm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回盲瓣呈唇形,其下方可见新月型阑尾开口.升结肠可见一大小0.6 cm×0.6 cm的扁平隆起,NBI染色后轮廓清晰.距肛20 cm可见一侧向发育型肿物,大小为3cm×4 cm,距肛18 cm可见一大小0.5 cm×0.4 cm的广基隆起组织.
作者:李喜才;李鹏飞;高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为探讨云南红药外用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组50例给予云南红药胶囊外用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龙血竭胶囊外用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云南红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疗效肯定.
作者:马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7例,女113例;年龄32~68岁,平均42岁;病程2~22年.方法及结果: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静脉复合麻醉.扩肛使痔块全部脱出,先将环形混合痔按其自然分段界限分成4段,在每段自然交界处的两侧分别用两把弯钳夹住,在两钳间剪开至正常皮肤及黏膜,将黏膜与皮肤缝合一针,完成分段.提起一段痔块,用大弯钳横行钳夹痔块基底部,在钳下行8字贯穿缝扎痔块,将痔块残端多余部分切除.若外痔部分为静脉曲张,可作潜行剥离,在内痔基底部,用丝线结扎,剪去结扎后的大部分痔组织.同法处理其他各段痔块.
作者:李积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们采用双氯芬酸钠栓联合高乌甲素治疗痔瘘术后24 h内疼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痔瘘术后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治疗组中,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岁.混合痔57例,肛瘘15例,肛裂8例.术后均采用双氯芬酸钠栓联合高乌甲素治疗.对照组中,男5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1.5岁.混合痔57例,肛瘘16例,肛裂7例.术后均采用高乌甲素治疗.
作者:商群献;袁绚丽;杜进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15年6~12月,我们采用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混合痔术后排尿困难,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排尿困难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5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曹佳;温付东;曾杰;庄轲;张芯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