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0-1174
  • 国内刊号:37-1167/R
  • 影响因子:0.13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ASPT来源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6年07期文献
  • 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将8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2组治愈率、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功能等情况.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功能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等优点,是较实用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青松;辜军;曾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云南红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为探讨云南红药外用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组50例给予云南红药胶囊外用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龙血竭胶囊外用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云南红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疗效肯定.

    作者:马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分析

    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为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收集来源于200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证型分布及中医用药.结果显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证型以风寒型居首位,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中药以茯苓、白术、党参、藿香、陈皮、木香、葛根、黄连、厚朴、山药为常用药物,中药分类方面以淡渗利湿药物应用多,祛风散寒理气次之.结果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证型以风寒泻为主,在临床中医用药过程中以淡渗利湿药兼祛风散寒药物为主,体现了健脾利湿与祛风散寒法为治疗本病的用药原则.

    作者:劳慧敏;李成刚;曹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35例

    为评价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对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25~35 min,平均30 min,住院时间4~6 d,平均5d.术后半年复查直肠排粪造影,均未见明显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排便通畅.结果表明,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确切.

    作者:张华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临床观察

    为观察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将肛门病术后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给予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1粒纳肛,每日2次;对照组36例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栓1粒纳肛,每日2次,连用5d.结果显示,治疗组不同时间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其中第1、2、3天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69.4%(P<0.05).结果表明,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吴周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

    为探讨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2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5例.治疗组采用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术后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在肛缘水肿、痔核残留、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分泌物、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定点结扎悬吊及外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创面愈合时间短,近远期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作者:王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静脉全麻下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观察

    为观察静脉全麻下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全麻下行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尿潴留及手术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疼痛,尿潴留及手术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静脉全麻下行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

    作者:来维营;赵静;赵玉叶;屈秀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环状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分段切除缝合术后肛门直肠压力变化观察

    为观察环状混合痔术前及术后的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对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行PPH加外痔分段切除缝合术,观察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感觉、初始便意等情况.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收缩压的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初始感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初始便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肛门直肠测压在环状混合痔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丹丹;赵刚;迟玉花;尹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在肛门疾病术后的应用

    为观察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在肛门病术后的疗效,将120例肛门疾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1∶5 000PP液熏洗治疗,2组患者均从术后第2天开始熏洗,连续熏洗7d;对比分析2组患者用药第7天临床疗效及术后创面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症状积分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用药第7天,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创面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自拟消肿止痛方熏洗用于肛门疾病术后疗效确切,能缓解创面疼痛,减轻肛缘水肿及肛门坠胀,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伟先;于世元;柳玲;朱亚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周脓肿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为探讨多重耐药菌(MDRMs)感染所致肛周脓肿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手术患者138例,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分离出MDRMs者32例为观察组,其余10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在138例肛周脓肿患者中,有32例患者分离出MDRMs,感染率为23.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排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合并糖尿病、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MDRMs感染与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关.结果表明,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情况与肛周脓肿患者发生MDRMs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秦中国;杜长亮;王宏梅;沈永杰;王青;卢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的临床疗效,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40例中,治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40例中,治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奥硝唑联合云南红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梁伟涛;刘天天;郑明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老年患者PPH术后大出血12例分析

    为探讨中老年患者PPH术后大出血的救治效果及防治措施,回顾性分析12例中老年患者PPH术后大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成功救治,随访6个月至3年,无术区感染、肛管狭窄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术中仔细探查出血点、确切缝扎止血,术后综合防治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张栋梁;巫秀义;孙雪琴;华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为探讨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方法,对23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愈20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随访1年,无痔核脱出、复发.结果表明,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好,副作用小,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事如;白东初;刘国栋;许连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鞍麻在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

    为评价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鞍麻用于肛肠病手术的效果,将肛肠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组(DR组)各20例.R组一次性注药1.0 mL(0.75%罗哌卡因5 mg,10%葡萄糖0.2 mL);DR组在常规麻醉用药的基础上再追加小剂量右美托咪定5 μg.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术前5 min、术中10 min及术后5 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1、3、6、9、12及24 h疼痛VAS评分,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用改良Bromage分级评估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指诊肛门括约肌阻滞程度.结果显示,与R组相比,DR组在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组患者术前5 min血压及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R组术中10 min及术后5 min血压、心率均低于R组(P<0.05);2组患者术中肌松情况及术后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患者在术后3、6、9、12、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P <0.05);DR组较R组寒战与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鞍麻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中肌松满意、术后镇痛时间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曹永;王培安;赵丽;张培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疗效的系统评价

    为系统评价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药液熏洗的创面有效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P液熏洗,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及有效率.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不高,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高家治;施展;王建东;田亮;陈平;丁培霖;杨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防治肛门病术后水肿的临床研究

    通过不同的中药熏洗时间、熏洗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疗效的观察,寻找适合肛门病术后水肿的佳熏洗方法.将300例肛门病术后患者按水肿发生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每组根据熏洗时间长短随机分为3组,各组50例.观察采用不同药液温度、熏洗时间各组水肿恢复情况,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经采用不同熏洗时间、不同药液温度的中药熏洗护理后,各组总有效率为A176%、A296%、A376%、B160%、B292%、B378%,A2组、B2组疗效及疼痛水肿消退程度均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早期使用适宜药液温度(43±2)℃、适宜熏洗时间(15 min)的中药熏洗可以加强肛门病术后疗效,对于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创口水肿消退、促进创口愈合均起到较好的作用,缩短了疗程.

    作者:王攀;冯彬;程友花;刘巧;孙彩梅;许利;陈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升提止血汤口服加麦滋林-S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为观察升提止血汤口服联合麦滋林-S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采用口服升提止血汤,麦滋林-S 3.35 g加地塞米松5 mg加入50 mL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31例采用麦滋林-S3.35g加地塞米松5 mg加入50 mL温生理盐水混匀保留灌肠,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优于对照组71.0%(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升提止血汤口服联合麦滋林-S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刘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相关因素分析

    为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对开腹(224例)或腹腔镜(17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40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0.5%,其中男性、年龄>65岁者、低蛋白者、糖尿病者、伴肠梗阻者、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者及术前放化疗者易发生吻合口漏;而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预防性肠造口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果表明,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与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有关.

    作者:倪志强;贾晓玲;王永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混合痔PPH术后四合一合剂换药临床观察

    为观察四合一合剂用于混合痔PPH术后换药的疗效,将混合痔PPH术后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术后用四合一合剂和肤痔清软膏换药,对照组43例术后用肤痔清软膏换药,比较2组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便血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第4天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和便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1天和第8天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及便血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四合一合剂用于混合痔PPH术后换药可明显减少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及便血的发生.

    作者:吴远;袁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临床观察

    为观察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将混合痔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4.8±1.2) min、(20.4±3.9)d和(24.9±2.0) min、(24.5±3.8)d,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9.2±2.3) mL,明显少于对照组(68.2±6.0)mL,在术后疼痛、肛门坠胀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愈率、复发率及肛门功能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较痔外剥内扎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乔俊;徐琴;顾俊;须海丰;罗志渊;杜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联合聚桂醇内痔注射术治疗混合痔60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联合聚桂醇内痔注射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Ⅰ~Ⅲ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联合聚桂醇内痔注射术治疗,对照A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对照B组采用聚桂醇内痔注射术治疗.观察3组患者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治愈率为100.0%,对照A组近期治愈率为95.0%,对照B组近期治愈率为86.7%.3组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组排尿情况无明显差异,其余各项指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结果表明,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联合聚桂醇内痔注射术治疗Ⅰ~Ⅲ期内痔及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疗效确切,有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

    作者:牛秀德;蒋晓梦;顾晓红;胡伟;秦浩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95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对95例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感染与降糖治疗.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疾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手术成功率97.9%.结果表明,对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清除坏死病灶,控制患者血糖及抗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曾涛;何钱章;唐春蓉;苏维霞;佘东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消痔灵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120例

    2006-2015年.笔者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儿童直肠脱垂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0例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1.5~12岁;病程0.5~9年.其中Ⅰ度直肠脱垂66例,Ⅱ度直肠脱垂54例.全部病例均是首次行注射治疗.

    作者:刘林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痔上动脉与内痔缝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伴贫血中重度痔

    混合痔慢性或急性出血导致患者贫血的临床病例比较多,我科采用痔上动脉与内痔缝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伴贫血性中重度痔2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70岁,平均38岁;病程1.5~30年.环状混合痔14例,混合痔6例.中度贫血6例,重度贫血14例.重度贫血患者给予红细胞悬液.输血后,待血红蛋白升高至80~90 g/L进行手术.

    作者:杜仲代;蒋应祥;徐利;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痛泻要方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

    2013-2015年,笔者采用痛泻要方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4~76岁,平均45.5岁;病程3个月至22年.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32例,肝郁气滞脾虚型24例.

    作者:高春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混合痔术后排尿困难疗效观察

    2015年6~12月,我们采用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混合痔术后排尿困难,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排尿困难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5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曹佳;温付东;曾杰;庄轲;张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00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7例,女113例;年龄32~68岁,平均42岁;病程2~22年.方法及结果: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静脉复合麻醉.扩肛使痔块全部脱出,先将环形混合痔按其自然分段界限分成4段,在每段自然交界处的两侧分别用两把弯钳夹住,在两钳间剪开至正常皮肤及黏膜,将黏膜与皮肤缝合一针,完成分段.提起一段痔块,用大弯钳横行钳夹痔块基底部,在钳下行8字贯穿缝扎痔块,将痔块残端多余部分切除.若外痔部分为静脉曲张,可作潜行剥离,在内痔基底部,用丝线结扎,剪去结扎后的大部分痔组织.同法处理其他各段痔块.

    作者:李积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108例

    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10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8例,女40例;年龄18~68岁,平均36岁;病程半个月至1年.治疗方法:1)肛周碘伏常规消毒,疣体基底局部浸润麻醉.将CO2激光对准疣体直接汽化烧灼,开始可有出血,烧灼至疣体基底部则无出血.通常烧灼深度为皮下1~2 mm.疣体大者,可先剪除表皮以上部分,再以CO2激光烧灼皮下基底部.适当扩大烧灼范围及深度,依次将各疣体清除干净.术中注意保护正常皮肤.2)术后在疣体基底部封闭注射干扰素100万至300万U或白介素10万至20万U,以后每周封闭注射2~3次,共3~4周.3)术后每日静脉点滴干扰素100万至300万U或白介素10万至20万U及利巴韦林0.4 g,共1周左右.4)中药祛疣汤(银花15 g,蒲公英30 g,明矾30 g,苦参30 g,大青叶10 g,板蓝根15 g,山豆根15 g,木贼草10 g,黄柏20 g)熏洗肛门,每日1剂,早晚各1次,7d为1个疗程.5)外用肽丁安、5-氟尿嘧啶等.

    作者:王军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双氯芬酸钠栓联合高乌甲素治疗痔瘘术后疼痛80例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们采用双氯芬酸钠栓联合高乌甲素治疗痔瘘术后24 h内疼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痔瘘术后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治疗组中,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岁.混合痔57例,肛瘘15例,肛裂8例.术后均采用双氯芬酸钠栓联合高乌甲素治疗.对照组中,男5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1.5岁.混合痔57例,肛瘘16例,肛裂7例.术后均采用高乌甲素治疗.

    作者:商群献;袁绚丽;杜进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2%~52%.解除患者尿潴留,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很重要.1 心理干预术后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及时自行排尿,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作者: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穴位贴敷预防肛门病术后尿潴留90例

    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预防肛门病术后尿潴留9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6~64岁;病程6个月至30年.其中内痔、外痔、混合痔35例,肛裂22例,肛瘘、肛周脓肿33例.治疗方法:选择中极穴、关元、曲泉、行间、涌泉穴、耳穴.选好穴位后,先将王不留行籽贴于做好的麝香正骨膏上,然后贴压于穴位上.用手指按压贴有王不留行籽和麝香正骨膏的穴位,每日1次,3d为1个疗程.

    作者:孙广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一次性三腔导尿管在痔术后出血中的应用

    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我们采用一次性三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治疗痔术后出血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其中原发性出血(术后24 h出血)3例,继发性出血(术后4~10 d出血)27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8例,内痔切除术10例,内痔硬化剂注射术7例.PPH 3例,痔套扎术2例.出血量30—800 mL,失血性休克3例.

    作者:许文山;单永纬;屠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目前UC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UC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脏腑而形成,属于中医“肠澼”“肠风”“泄泻”“脏毒”“滞下”等范畴.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UC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混合痔术后祛毒洗剂坐浴和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186例临床观察

    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我们将祛毒洗剂熏洗坐浴、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用于混合痔术后186例,并与术后采用1∶5 000 PP液坐浴、油纱条换药的186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惠新平;郁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4种血清标志物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

    结直肠癌常用的标志物有TPA (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tpm)、癌胚抗原(CEA)、CA199、CA50,统称为结直肠癌标志物组合四项,为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特异性,我们测定了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116例的4项指标水平.

    作者:刘亮;李春阳;韦全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伴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男,52岁.因肛周肿痛1d,伴发热急诊人院.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自觉发热(未测量),于当地医院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肿痛仍剧烈.患者自诉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年余,长期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入院时精神较差,痛苦面容.专科检查:骑伏位,肛周左侧皮肤红肿,范围20 cm×10 cm,色红质硬,皮温高,压痛明显.入院查体:体温38.0℃,白细胞10.01×109/L,血红蛋白93 g/L,血沉83 mm/h,白蛋白:27 g/L.初步诊断:肛周脓肿,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低蛋白血症.硬腰联合麻醉,切开皮肤至脓腔处,见皮下坏死筋膜,并大量稀薄脓液伴气泡溢出,恶臭,未累及肌肉.明确诊断为肛周脓肿、坏死性筋膜炎,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并坏死性筋膜炎清创术.

    作者:肖斌;王立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门后侧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67岁.因“发现肛门后侧肿物6个月,进行性增大1月余”于2015年10月2日就诊,门诊以“肛旁肿物待诊、怀疑肛周脓肿”收入院.入院前6个月,患者无意间发现肛门后侧包块,约蚕豆粒大小,无红肿热痛,无破溃、流脓及出血,不伴有肛门坠胀、肛周瘙痒等,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近1月余患者诉包块进行性增大、变软,局部微红肿,触痛不明显,无破溃、流脓及出血,伴有肛门坠胀及排便不尽感,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查体:截石位,6点位距肛缘1 cm处可扪及一6cm×7 cm×4 cm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波动感明显,活动度可,皮色微红,皮温正常,触痛不明显,包块顶端无破溃口,挤压无分泌物溢出.局部彩超示:肛门后侧皮下有60×65×40 mm的弱回声团,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未见其与肛管明显相通.初诊表皮样囊肿?骶尾椎X片骨质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史冰花;吴志均;蒋尚玲;李红燕;刘世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结直肠多发性息肉伴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物及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1例

    患者女,71岁.因“肛门肿物脱出伴黏液血便3年余”就诊.3年前每次排便后有肿物脱出,可用手还纳.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行3~4次,偶有便血、便黏液、无疼痛.专科检查:肛门位置居中,色泽正常.指诊:距肛缘约10 cm处可触及一质地柔软的不规则肿物,指套染黏性分泌物.肠镜检查:进镜80 cm达末端回肠10 cm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回盲瓣呈唇形,其下方可见新月型阑尾开口.升结肠可见一大小0.6 cm×0.6 cm的扁平隆起,NBI染色后轮廓清晰.距肛20 cm可见一侧向发育型肿物,大小为3cm×4 cm,距肛18 cm可见一大小0.5 cm×0.4 cm的广基隆起组织.

    作者:李喜才;李鹏飞;高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直肠脱垂三联术术后大出血1例

    患者男,67岁.因排便时肛内有肿物脱出10年、加重1年入院.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正常,指诊肛内空虚,未触及硬性肿物及硬结,肛门松弛.嘱患者蹲位排便后见肛内有肿物脱出,呈圆锥形,表面见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形排列的黏膜,呈环形沟状、光滑、色红,长度约7 cm,肛管位置正常.入院诊断:直肠脱垂(Ⅱ度).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袁金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肛门狭窄1例

    患者女,44岁.以“排便时肛门疼痛伴排便困难1月余”人院.人院症见:排便困难,肛门坠胀,只能排出少量稀便,排便时肛门疼痛难忍,伴便血,色鲜红,量少.小便可.自诉于2015年3月11日在某院行“混合痔手术”.专科检查:患者取截石位,肛门居中,可见一小孔.

    作者:刘洋;张杨;袁秋霞;王晓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痔围手术期抗凝治疗1例分析

    患者女,61岁.于2015年11月2日因“肛内肿物脱出反复发作半年”以“混合痔”入院.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于2013年7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每天口服华法林3mg.为防止痔术中及术后创面大出血,一般情况下术前1周应停口服华法林改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在肝脏的合成,起效后作用和维持时间较长,服用90 min可达到高血药浓度,半衰期为36~42 h,而低分子量肝素钠具有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皮下注射3h达到高血药浓度,半衰期为3.5 h.为再次确保安全特请心内科医师会诊,其会诊意见:1)停华法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8 INR即可手术;2)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6 000 IU,每12h1次(Q12 h),即早9点晚9点各一次;3)手术应于上午进行,手术日上午停用一次低分子量肝素钠,术后8h再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

    作者:王卫卫;梅笑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坏死性筋膜炎1例

    坏死性筋膜炎,又称Fournier综合征、坏疽性筋膜炎、坏死性丹毒、化脓性筋膜炎、急性皮肤坏疽等,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继发于肛门会阴部感染灶、手术创口等,多由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严重的会阴部急性蜂窝织炎和会阴浅、深筋膜进行性坏疽,在筋膜层潜行性扩散,并急剧恶化.其发病急、进展快,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今报告1例.

    作者:陈艾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膏方在肛肠科的应用

    膏,《说文》日“肥也”,指心膈间的脂肪.因膏为脂肪,可以滋润,故《正韵》《博雅》释为“润泽”.膏作为一种制剂主要有膏方、硬膏和软膏等;膏方是内服制剂,而硬膏和软膏则是外用制剂[1].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用于滋补养生与调治慢性疾病.膏方早始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其中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可以说是膏方的雏形.初的膏方,是以“煎”命名的.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所谓“煎”,即可视作早的膏方,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大乌头煎,与现代膏方大致相同[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多制定针对性膏方,疗效更加显著.本文结合有关报道分析中医膏方在肛肠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其优势.

    作者:李泽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痔的手术治疗进展

    现代概念认为,痔不是病,它是人体组织的正常组成部分.只有当痔合并出血、疼痛、脱出等症状时,才称为痔病.痔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至少由2~3个因素引起,而多个因素使病情加重,现就痔的手术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徐亚宏;汪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结直肠息肉中医命名刍议

    中医学对肠息肉病名记载一直不甚明确,至今对此亦未有统一的定论.大多学者认为依据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此病可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积聚”、“肠瘤”等病证范畴.对于镜下无症状的肠息肉,中医界很多医师习惯给予“肠蕈”诊断,此诊断是否恰当有待商榷,现结合文献就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命名做一探讨.

    作者:于贝贝;王立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门病术后疼痛病机及治疗

    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极其常见,不但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和术后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诱发相关并发症,及时解决肛门病术后疼痛,对术后换药、术后创口愈合、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等都有积极作用.

    作者:朱光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追忆现代中医肛肠学科开拓者张有生先生

    2016年6月4日14时37分,我国现代中医肛肠学科开拓者、全国著名肛肠病学家、原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首任院长、肛肠医院创始人张有生先生,因肺大泡、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88岁,这位世纪老人走完了他卓越的一生.

    作者:李春雨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