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

王玲

关键词:
摘要: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2%~52%.解除患者尿潴留,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很重要.1 心理干预术后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及时自行排尿,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相关因素分析

    为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对开腹(224例)或腹腔镜(17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40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0.5%,其中男性、年龄>65岁者、低蛋白者、糖尿病者、伴肠梗阻者、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者及术前放化疗者易发生吻合口漏;而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预防性肠造口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果表明,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与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有关.

    作者:倪志强;贾晓玲;王永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为探讨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方法,对23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愈20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随访1年,无痔核脱出、复发.结果表明,齿状线上黏膜悬吊固定痔体外剥内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好,副作用小,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事如;白东初;刘国栋;许连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35例

    为评价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对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25~35 min,平均30 min,住院时间4~6 d,平均5d.术后半年复查直肠排粪造影,均未见明显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排便通畅.结果表明,PPH和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确切.

    作者:张华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疗效的系统评价

    为系统评价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药液熏洗的创面有效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P液熏洗,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及有效率.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不高,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高家治;施展;王建东;田亮;陈平;丁培霖;杨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门后侧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67岁.因“发现肛门后侧肿物6个月,进行性增大1月余”于2015年10月2日就诊,门诊以“肛旁肿物待诊、怀疑肛周脓肿”收入院.入院前6个月,患者无意间发现肛门后侧包块,约蚕豆粒大小,无红肿热痛,无破溃、流脓及出血,不伴有肛门坠胀、肛周瘙痒等,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近1月余患者诉包块进行性增大、变软,局部微红肿,触痛不明显,无破溃、流脓及出血,伴有肛门坠胀及排便不尽感,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查体:截石位,6点位距肛缘1 cm处可扪及一6cm×7 cm×4 cm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波动感明显,活动度可,皮色微红,皮温正常,触痛不明显,包块顶端无破溃口,挤压无分泌物溢出.局部彩超示:肛门后侧皮下有60×65×40 mm的弱回声团,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未见其与肛管明显相通.初诊表皮样囊肿?骶尾椎X片骨质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史冰花;吴志均;蒋尚玲;李红燕;刘世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直肠脱垂三联术术后大出血1例

    患者男,67岁.因排便时肛内有肿物脱出10年、加重1年入院.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正常,指诊肛内空虚,未触及硬性肿物及硬结,肛门松弛.嘱患者蹲位排便后见肛内有肿物脱出,呈圆锥形,表面见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形排列的黏膜,呈环形沟状、光滑、色红,长度约7 cm,肛管位置正常.入院诊断:直肠脱垂(Ⅱ度).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袁金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分析

    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为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收集来源于200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证型分布及中医用药.结果显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证型以风寒型居首位,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中药以茯苓、白术、党参、藿香、陈皮、木香、葛根、黄连、厚朴、山药为常用药物,中药分类方面以淡渗利湿药物应用多,祛风散寒理气次之.结果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证型以风寒泻为主,在临床中医用药过程中以淡渗利湿药兼祛风散寒药物为主,体现了健脾利湿与祛风散寒法为治疗本病的用药原则.

    作者:劳慧敏;李成刚;曹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一次性三腔导尿管在痔术后出血中的应用

    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我们采用一次性三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治疗痔术后出血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其中原发性出血(术后24 h出血)3例,继发性出血(术后4~10 d出血)27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8例,内痔切除术10例,内痔硬化剂注射术7例.PPH 3例,痔套扎术2例.出血量30—800 mL,失血性休克3例.

    作者:许文山;单永纬;屠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周脓肿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为探讨多重耐药菌(MDRMs)感染所致肛周脓肿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手术患者138例,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分离出MDRMs者32例为观察组,其余10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在138例肛周脓肿患者中,有32例患者分离出MDRMs,感染率为23.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排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合并糖尿病、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MDRMs感染与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关.结果表明,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史、抗菌药物种类、疗程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情况与肛周脓肿患者发生MDRMs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秦中国;杜长亮;王宏梅;沈永杰;王青;卢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00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7例,女113例;年龄32~68岁,平均42岁;病程2~22年.方法及结果: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静脉复合麻醉.扩肛使痔块全部脱出,先将环形混合痔按其自然分段界限分成4段,在每段自然交界处的两侧分别用两把弯钳夹住,在两钳间剪开至正常皮肤及黏膜,将黏膜与皮肤缝合一针,完成分段.提起一段痔块,用大弯钳横行钳夹痔块基底部,在钳下行8字贯穿缝扎痔块,将痔块残端多余部分切除.若外痔部分为静脉曲张,可作潜行剥离,在内痔基底部,用丝线结扎,剪去结扎后的大部分痔组织.同法处理其他各段痔块.

    作者:李积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目前UC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UC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脏腑而形成,属于中医“肠澼”“肠风”“泄泻”“脏毒”“滞下”等范畴.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UC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静脉全麻下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观察

    为观察静脉全麻下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全麻下行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尿潴留及手术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疼痛,尿潴留及手术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静脉全麻下行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

    作者:来维营;赵静;赵玉叶;屈秀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临床观察

    为观察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将肛门病术后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给予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1粒纳肛,每日2次;对照组36例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栓1粒纳肛,每日2次,连用5d.结果显示,治疗组不同时间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其中第1、2、3天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69.4%(P<0.05).结果表明,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纳肛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吴周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痔的手术治疗进展

    现代概念认为,痔不是病,它是人体组织的正常组成部分.只有当痔合并出血、疼痛、脱出等症状时,才称为痔病.痔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至少由2~3个因素引起,而多个因素使病情加重,现就痔的手术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徐亚宏;汪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云南红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为探讨云南红药外用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组50例给予云南红药胶囊外用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龙血竭胶囊外用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云南红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疗效肯定.

    作者:马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防治肛门病术后水肿的临床研究

    通过不同的中药熏洗时间、熏洗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疗效的观察,寻找适合肛门病术后水肿的佳熏洗方法.将300例肛门病术后患者按水肿发生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每组根据熏洗时间长短随机分为3组,各组50例.观察采用不同药液温度、熏洗时间各组水肿恢复情况,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经采用不同熏洗时间、不同药液温度的中药熏洗护理后,各组总有效率为A176%、A296%、A376%、B160%、B292%、B378%,A2组、B2组疗效及疼痛水肿消退程度均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早期使用适宜药液温度(43±2)℃、适宜熏洗时间(15 min)的中药熏洗可以加强肛门病术后疗效,对于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创口水肿消退、促进创口愈合均起到较好的作用,缩短了疗程.

    作者:王攀;冯彬;程友花;刘巧;孙彩梅;许利;陈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肛门病术后疼痛病机及治疗

    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极其常见,不但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和术后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诱发相关并发症,及时解决肛门病术后疼痛,对术后换药、术后创口愈合、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等都有积极作用.

    作者:朱光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环状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分段切除缝合术后肛门直肠压力变化观察

    为观察环状混合痔术前及术后的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对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行PPH加外痔分段切除缝合术,观察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感觉、初始便意等情况.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收缩压的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初始感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初始便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肛门直肠测压在环状混合痔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丹丹;赵刚;迟玉花;尹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结直肠多发性息肉伴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物及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1例

    患者女,71岁.因“肛门肿物脱出伴黏液血便3年余”就诊.3年前每次排便后有肿物脱出,可用手还纳.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行3~4次,偶有便血、便黏液、无疼痛.专科检查:肛门位置居中,色泽正常.指诊:距肛缘约10 cm处可触及一质地柔软的不规则肿物,指套染黏性分泌物.肠镜检查:进镜80 cm达末端回肠10 cm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回盲瓣呈唇形,其下方可见新月型阑尾开口.升结肠可见一大小0.6 cm×0.6 cm的扁平隆起,NBI染色后轮廓清晰.距肛20 cm可见一侧向发育型肿物,大小为3cm×4 cm,距肛18 cm可见一大小0.5 cm×0.4 cm的广基隆起组织.

    作者:李喜才;李鹏飞;高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消痔灵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120例

    2006-2015年.笔者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儿童直肠脱垂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0例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1.5~12岁;病程0.5~9年.其中Ⅰ度直肠脱垂66例,Ⅱ度直肠脱垂54例.全部病例均是首次行注射治疗.

    作者:刘林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