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合并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例

王栩芮;王成川;姚文春;黄德铨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33岁.因肛旁肿痛2d就诊.入院前2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硬结,疼痛,无破溃流脓,不伴发热、畏寒等不适,内服外用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后,肛周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并感肛门旁肿痛加重.门诊以肛周脓肿收入院.入院症见:肛旁硬结疼痛,无破溃流脓.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等,纳眠可.排便每日1~2次,成形,小便调.体重近期无明显变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居中,外观无畸形.12-3-6点位肛旁可见皮肤红肿,直径约10 cm,尤以3点位为甚,3点位切口内可见浅表筋膜坏死,见脓性分泌物溢出.肛门指检:3、6、12点位肛窦深大、凹陷,肛管直肠环柔软,肛管左侧丰满触痛,肛管同点位肛窦处可扪及硬结,指套退出未见脓性分泌物;肛门镜检:3、6、12点位肛窦深大、凹陷.余(一).既往史:2011年发现糖尿病,间断服药,未监测血糖.入院后急查:血糖17.74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1.45×109/L,中性粒细胞数9.44×109/L,单核细胞0.84×109/L,中性粒细胞82.5%,全血C反应蛋白52.8 mg/L.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治疗痔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痔术后的主要反应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痔术后疼痛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 针刺疗法潘凌云[1]将72例痔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根据实际情况予口服去痛片止痛,研究组予术后针刺关元穴深刺、气海穴深刺、中脘穴浅刺、水分穴浅刺、气海穴下风湿点浅刺、天枢穴中刺,施术手法为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进针停留后捻转使进针局部出现针感(行气),留针30 min,研究组痔术后患者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

    作者:陈菊花;邓敏;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嵌顿痔328例

    自1998年始,我们采用手术治疗嵌顿痔3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嵌顿痔328例中,男215例,女113例;年龄16~72岁;嵌顿时间1~4 d.其中内痔123例,混合痔205例.痔核1~2颗115例,3颗及3颗以上213例,其中环状痔178例.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腰麻、鞍麻或骶麻.将脱出痔核还纳肛内,扩肛,观察痔核的部位、数量,设计手术方法.遵循先内后外、先大后小的原则.确定手术方案后,用弯止血钳钳持外痔,牵拉暴露内痔,在外痔两侧取一V形切口,沿痔核两侧边缘的自然分界线,剥离切口及两侧皮瓣下结缔组织、血栓、曲张静脉丛至齿状线上0.3~0.5 cm处.

    作者:苟小军;王凤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加部分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55例

    为探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加部分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疗效,对55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并行部分耻骨直肠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55例患者中,治愈43例,有效12例.住院时间7~10d,平均8.6d.经1~3年随访,未见复发.结果表明,该术式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作者:万开成;冯建文;程超;阳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43岁.因“肛周肿胀2年余,加重伴疼痛半年余”就诊.2年前无明显原因肛周肿胀,半年前自觉症状加重,体温不高,肛周肿块较前增大,伴疼痛,偶有便后不尽感及肛门下坠感,无大便带血,大便后肛门内无肿物脱出,无肛门潮湿感.自发病以来,排便1~2次/d,排尿正常,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体重无明显下降.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G1P1L1,15年前经阴道分娩1女.月经史:平素月经规律,14岁初潮,量中等,无痛经.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位置正常,肛门外观无异常.指诊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直肠下段未触及明显硬性肿物,1点位至2点位距离肛缘约2.5 cm处可触及一肿块,大小2 cm×2 cm,触痛明显,退指指套无染血.肛镜未见明显异常.门诊以“肛周脓肿”将其收入院.

    作者:严力维;辛学知;许媛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RPH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将直肠黏膜内脱垂致便秘患者84例分为2组,治疗组43例采用RPH进行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直肠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比较便秘症状及焦虑评分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便秘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焦虑、失眠、纳差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PH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致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王海云;张小元;李淑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疗效观察

    为评价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内痔结扎外痔切除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治疗组采用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分别于术后24 h及术后3个月对2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疼痛、创面渗血、创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王超;刘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尾部藏毛窦继发感染骶部脓肿1例

    患者男,41岁.形体肥胖,多毛体质.因骶尾部肿痛流脓反复发作20年余,疼痛加重7d而就诊,门诊以“尾部窦道继发感染骶部脓肿”收住院.患者自诉20年前尾部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遗留一外口,时溃时愈,时有脓液流出.7d前不明原因而致溃口上缘突起一肿块,肿块逐渐增大,疼痛逐渐加重,静脉滴注消炎药(具体不祥)其效不佳.局部检查:尾骨左侧缘有一窦道外口,外口边缘发硬;外口上缘微肿,逐渐扩延至左侧骶部,尤以骶部肿势明显,肿块中央微软,按之有波动感,周围微硬.骶尾部X线片示:骶尾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

    作者:解丽珍;张艳明;鲁玉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复合贯通伤1例

    患者女,16岁.因“肛门外伤3h”入院.3h前患者自高处坠落,硬物从肛门后侧插入,经直肠后壁、直肠前壁、阴道后壁及阴道前壁进入膀胱.既往病史无特殊.查体:T 37.2℃,P 81次/min,R 19次/min,BP 16.0/9.7 kPa,活动受限,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复合贯通伤,伤口经肛缘后侧2 cm处斜行向阴道及膀胱方向沿伸,深约15 cm,创面广泛渗血,部分损伤组织缺血坏死,未伤及宫颈及膀胱三角区.拟诊: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复合贯通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U,积极补液.持续硬膜外复合浅全麻下急诊行“膀胱修补造口、直肠阴道瘘清创修补、回肠造口术”.探及硬物未对膀胱形成贯通伤,盆腔内少量腹水,无异常分泌物.切开膀胱后,发现伤及膀胱三角区下方0.5cm处,创口直径2 cm,遂行膀胱创口修补.并于膀胱顶部安置蕈型尿管行膀胱造口,彻底止血,将蕈型尿管于左下腹戳孔导出,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安置腹腔引流管一根置于盆底,逐层关闭腹腔.对会阴部彻底清创,阴道前壁行连续扣锁缝合,锐性分离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保证缝合无张力,继续扣锁缝合阴道后壁,并加固缝合一次,同法扣锁缝合直肠前壁.

    作者:尹同川;巫加;冷兴川;张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NM分期对直肠/肛管癌结肛吻合术近期疗效影响

    回顾性分析TNM分期对直肠/肛管癌患者结肛吻合术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将行结肛吻合术的直肠/肛管癌患者138例依据TNM分期分为4组,A组(Ⅰ期)21例,B组(Ⅱ期)42例,C组(Ⅲ期)39例,D组(Ⅳ期)36例,比较4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显示,4组患者术前和术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尿管时间和拔除胃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B组和C组各1例肛周感染,D组2例肺部感染.A、B、C3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早于D组(P<0.05),A、B、C3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结肛吻合术应用于直肠/肛管癌患者的根治性手术,术后近期疗效安全可靠.Ⅳ期直肠/肛管癌患者在行结肛吻合术等姑息性治疗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及TNM分期与行结肛吻合术疗效无明确相关性.

    作者:吴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改进型肛瘘灌注疗法治疗肛瘘

    自2012年始,笔者将肛瘘灌注疗法进行改进,增加瘘管内壁微创处理及在灌注液中添加低浓度肾上腺素,施治500例各类肛瘘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4例,女106例;年龄14~66岁;病程1个月至31年,平均2.4年.黏膜下低位肛瘘32例,黏膜下高位肛瘘12例,括约肌间低位肛瘘224例,括约肌间高位肛瘘136例,括约肌外低位肛瘘17例,括约肌外高位肛瘘79例.

    作者:曹元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痔浴净用于痔术后水肿效果观察

    水肿是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痔浴净为我院院内制剂,对混合痔术后水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笔者采用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PPH加外痔切除术等术式治疗混合痔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钱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韩青科老中医防治结肠炎经验总结

    韩青科系河南省及豫西地区著名肛肠病专家,原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洛阳市肛肠病研究所所长,临证60余载,吾等有幸,侍诊于旁,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随诊期间韩老所治结肠炎经验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1 辨证论治1.1 虚寒型结肠炎 见凉即痛,腹痛肠鸣,便秘多沫,喜食热饮,畏寒怕冷,甚者夏穿冬衣,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多由过食生冷,外受寒邪所致.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处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四君子汤加减:炙党参30 g,炙黄芪30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炒山药60 g,制附子15 g,肉桂8 g,干姜20 g,车前子15 g,诃子肉10 g,姜枣为引.

    作者:王健;韩生先;刘俊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以结肠传输功能下降为特点,表现为腹胀,无明显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该病的治疗方法诸多,其中中医外治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而且无创伤,不易出现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少,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邓蕴儿;关会娟;刘春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98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一期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疗效,将146例小儿肛周脓肿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98例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48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手术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8.0%,对照组治愈率为81.2%,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2.7±1.8)d,对照组为(20.6±1.1)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具有治愈率高、创口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曾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止痛中的应用

    为探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患者采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进行止痛治疗的临床效果,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手术创缘注射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混悬液,对照组38例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及罗哌卡因注射.比较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结果显示,术后疼痛评分治疗组在术后第1天、第2~3天、第4~7天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在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应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近、远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志军;徐云峰;刘东锋;闫福燕;李志伟;何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间位结肠综合征1例

    患者女,83岁.因“腹痛1d,伴呕吐1次”于2016年8月12日急诊来院.入院1d前,患者自诉因生冷饮食出现腹痛,以脐周及右上腹为主,呈持续性的隐痛、胀痛,于当地口服“胃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无缓解,随之出现食药后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1d,肛门停止排气半日,急诊来我院.既往排便每日一次,质软成形,色黄,排便通畅,高血压病史3年,高20.8/12.0 kPa,否认其他慢性病、传染病及手术和外伤史.查体:血压17.6/9.9 kPa,随机血糖5.3mmol/L.腹部丰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弱,偶可闻气过水声.入院诊断:1)腹痛待诊断.肠梗阻?阑尾炎?肿瘤?其他?2)高血压病1级高危组.腹部平片示:小肠部分积气,右侧间位结肠,右腹团状高密度影;其余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代文婷;任叔阳;杨玉瀚;陈鹏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五子散外敷任脉四穴治疗PPH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治疗PPH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将行PPH术后98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气海、石门、关元和中极)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口服坦洛新治疗.比较2组术后尿潴留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需要导尿6例占12.0%,对照组为12例占25.0%;拔除导尿管后再次出现尿潴留需要导尿者,治疗组为0,对照组4例占8.3%;术后排尿困难平均天数治疗组为(2.0±0.5)d,对照组为(4.0±1.0)d,以上3个观察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五子散外敷任脉四穴可以有效地降低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几率,缩短尿潴留的时间,因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江洪亮;杜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耳穴埋籽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耳穴埋籽对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将114例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耳穴埋籽进行术前预防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75.43%,试验组为92.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耳穴埋籽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好.

    作者:孙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综合改良手术治疗混合痔60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混合痔采用综合改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60例混合痔患者采用综合改良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评价消除病症,维护肛管生理解剖结构、保护肛门功能等方面疗效.结果显示,综合改良手术治疗混合痔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具有彻底处理环状痔核、保护肛门功能、创伤小、痛苦小、疗程短等优点.

    作者:窦新龙;杨丽;黄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艾盐包热熨穴位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

    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们采用艾盐包热熨气海、关元、中极穴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的118例患者中,男60例,女58例;年龄17~72岁,平均(44.83±11.79)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25~66岁,平均(46.07±11.91)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17~72岁,平均(43.59±11.64)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采用腰麻,麻醉用药及剂量无差异.

    作者:朱孟琳;白克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