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邓蕴儿;关会娟;刘春强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 中医外治法, 研究进展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以结肠传输功能下降为特点,表现为腹胀,无明显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该病的治疗方法诸多,其中中医外治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而且无创伤,不易出现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少,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改进型肛瘘灌注疗法治疗肛瘘

    自2012年始,笔者将肛瘘灌注疗法进行改进,增加瘘管内壁微创处理及在灌注液中添加低浓度肾上腺素,施治500例各类肛瘘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4例,女106例;年龄14~66岁;病程1个月至31年,平均2.4年.黏膜下低位肛瘘32例,黏膜下高位肛瘘12例,括约肌间低位肛瘘224例,括约肌间高位肛瘘136例,括约肌外低位肛瘘17例,括约肌外高位肛瘘79例.

    作者:曹元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药坐浴加龙珠软膏治疗炎性外痔48例

    笔者采用中药坐浴加龙珠软膏外涂治疗炎性外痔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60岁;病程2周至2年32例,2年以上16例.药物组成及用法:大黄50 g,黄柏30 g,连翘30g,白及30 g,赤芍30 g,丹皮30 g,苦参30 g,苍术30 g,五倍子30 g,芒硝30 g,泽泻30 g,百部30 g,花椒30 g,冰片30 g,荆芥30 g,防风30 g.上述诸药煎煮取液2 000 mL,于便后和睡前先熏洗后坐浴,每次30 min,于每次坐浴完毕后肛门局部涂擦龙珠软膏.疗程7~10 d.

    作者: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80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疗效,将16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痔栓纳肛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便血、肛门坠痛、脱垂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疗效优于化痔栓纳肛,疗效显著.

    作者:徐俊娜;卢桂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61岁.因肛周脓肿于2016年9月5日在我院行切开排脓引流,9月12日出院后门诊随访换药.患者既往有肛门尖锐湿疣病史,多次在外院行肛门尖锐湿疣激光治疗.超声示:肛瘘.9月28日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加挂线术,术中发现患者肛瘘有1点、3点2个内口,1点位内口超出肛管直肠环,2处瘘管壁组织均疏松,炎性腐败组织多,手术中予以彻底清除炎性腐败组织.

    作者:朱卫英;唐一多;曾代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老年肛门湿疹100例

    2006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治疗老年肛门湿疹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60岁以上;病程5~10年,其中大部分并发混合痔.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管麻醉.指法扩肛后,放射状多部位切除病损皮肤全层(表皮至真皮),视病损范围大小,每个切口宽度<1 cm,切口间皮桥保留0.5 cm,结扎止血,不予缝合,于肛门创口周围皮下点状注射美蓝加0.75%布比卡因神经阻滞,伴混合痔者一并行混合痔内扎外切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口服通便药,中药坐浴,每日2次.

    作者:曾航;张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NM分期对直肠/肛管癌结肛吻合术近期疗效影响

    回顾性分析TNM分期对直肠/肛管癌患者结肛吻合术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将行结肛吻合术的直肠/肛管癌患者138例依据TNM分期分为4组,A组(Ⅰ期)21例,B组(Ⅱ期)42例,C组(Ⅲ期)39例,D组(Ⅳ期)36例,比较4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显示,4组患者术前和术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尿管时间和拔除胃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B组和C组各1例肛周感染,D组2例肺部感染.A、B、C3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早于D组(P<0.05),A、B、C3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结肛吻合术应用于直肠/肛管癌患者的根治性手术,术后近期疗效安全可靠.Ⅳ期直肠/肛管癌患者在行结肛吻合术等姑息性治疗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及TNM分期与行结肛吻合术疗效无明确相关性.

    作者:吴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嵌顿痔328例

    自1998年始,我们采用手术治疗嵌顿痔3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嵌顿痔328例中,男215例,女113例;年龄16~72岁;嵌顿时间1~4 d.其中内痔123例,混合痔205例.痔核1~2颗115例,3颗及3颗以上213例,其中环状痔178例.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腰麻、鞍麻或骶麻.将脱出痔核还纳肛内,扩肛,观察痔核的部位、数量,设计手术方法.遵循先内后外、先大后小的原则.确定手术方案后,用弯止血钳钳持外痔,牵拉暴露内痔,在外痔两侧取一V形切口,沿痔核两侧边缘的自然分界线,剥离切口及两侧皮瓣下结缔组织、血栓、曲张静脉丛至齿状线上0.3~0.5 cm处.

    作者:苟小军;王凤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33例临床观察

    为观察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口服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疗效,将66例术后肠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2.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疗效确切.

    作者:邓泽潭;邓萍萍;王健;邓卫卫;嵇娟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43岁.因“肛周肿胀2年余,加重伴疼痛半年余”就诊.2年前无明显原因肛周肿胀,半年前自觉症状加重,体温不高,肛周肿块较前增大,伴疼痛,偶有便后不尽感及肛门下坠感,无大便带血,大便后肛门内无肿物脱出,无肛门潮湿感.自发病以来,排便1~2次/d,排尿正常,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体重无明显下降.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G1P1L1,15年前经阴道分娩1女.月经史:平素月经规律,14岁初潮,量中等,无痛经.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位置正常,肛门外观无异常.指诊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直肠下段未触及明显硬性肿物,1点位至2点位距离肛缘约2.5 cm处可触及一肿块,大小2 cm×2 cm,触痛明显,退指指套无染血.肛镜未见明显异常.门诊以“肛周脓肿”将其收入院.

    作者:严力维;辛学知;许媛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肛门直肠内异物1例

    患者男,43岁.因肛门插入胡萝卜不能排出伴肛门坠胀,不能排气6h入院.因患痔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听信民间偏方,在痔疮脱出后将胡萝卜插入肛门后排不出来,伴肛门坠胀,肛门不能排气,无恶心、呕吐.查体:左下腹部能触及包块,轻度压痛,无肌肉紧张,无反跳痛,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亢进.肛门外观不平整,整个一圈均可见跨齿状线肿物脱出于肛门外,水肿明显,不能还纳.指检:能触及异物远端边缘,质硬.指尖无血染.

    作者:许天殊;林超宇;于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止痛中的应用

    为探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患者采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进行止痛治疗的临床效果,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手术创缘注射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混悬液,对照组38例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及罗哌卡因注射.比较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结果显示,术后疼痛评分治疗组在术后第1天、第2~3天、第4~7天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在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应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近、远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志军;徐云峰;刘东锋;闫福燕;李志伟;何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以结肠传输功能下降为特点,表现为腹胀,无明显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该病的治疗方法诸多,其中中医外治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而且无创伤,不易出现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少,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邓蕴儿;关会娟;刘春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女性功能性便秘研究进展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排除肠道疾病、全身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之外的以便秘为主症的功能性疾病.在慢性便秘中,功能性便秘占57.1%.各个年龄均可发病,成人发病率为6%~8%,女性是男性的4倍.祖国医学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丹;张虹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疾病的应用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应用于治疗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EMR是由Deyhle等[1]在1973年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燕东;杨熊飞;张维胜;王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50例

    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我们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45d至5岁;病程2~5 d.膀胱截石位,肛周脓肿位于前侧9例,占18%;后侧24例,占48%;右侧5例,占10%;左侧12例,占24%.治疗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基础麻醉,患儿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将食指伸入肛内探查脓肿的位置及范围,在脓肿波动或局部肿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用小血管钳钝性分离脓腔,排尽脓液,分离腔内间隔,用刮匙轻柔搔刮脓腔壁,清除腔内腐败坏死组织.寻找内口并切开,如位置较高可行挂线术.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组织,穿入探针引入橡皮筋,并切开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勿切断肌层,橡皮筋松紧适度后结扎.每次排便后用1∶100稀释碘伏液冲洗肛门部创面.创口局部用湿润烧伤膏油纱条换药至愈.

    作者:赵路明;牛超;李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痔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痔术后的主要反应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痔术后疼痛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 针刺疗法潘凌云[1]将72例痔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根据实际情况予口服去痛片止痛,研究组予术后针刺关元穴深刺、气海穴深刺、中脘穴浅刺、水分穴浅刺、气海穴下风湿点浅刺、天枢穴中刺,施术手法为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进针停留后捻转使进针局部出现针感(行气),留针30 min,研究组痔术后患者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

    作者:陈菊花;邓敏;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CRP、WBC检测在肛周脓肿并发脓毒血症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将肛周脓肿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一并检测,明显提高并发脓毒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从而早期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肛周脓肿467例,并发脓毒血症208例,其中脓毒血综合征患者19例,脓毒血性休克2例,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d检测CRP及WBC,均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或一次性根治术.

    作者:梁建国;高原;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术与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比较

    为探讨环状混合痔治疗彻底、肛门功能保护好、痛苦轻、疗程短的手术方法,将环状混合痔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84例.治疗组采用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采用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术同采用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相比,其临床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及其它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以更好地保护肛垫及其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倪之虹;杨继闽;邱胜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溃结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2005年6月至2015年1月,笔者采用溃结丸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57岁;病程6个月至9年.每天便次3~15次.稀便20例,糊状便18例,黏液便12例,脓血便10例;伴有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25例,伴有鸡鸣泻者10例;饭后即泻10例,伴里急后重15例.发病部位:直肠、乙状结肠36例,左半结肠12例,右半结肠8例,全结肠4例.患者均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感.

    作者:李月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老年痔40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老年痔病患者(以非环状Ⅱ、Ⅲ期内痔为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0~91岁,平均72岁.其中混合痔33例,内痔7例,均以出血及痔核脱出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采用连发式痔套扎器.适度扩肛,暴露观察痔核的分布、数目和大小.将外源负压抽吸系统与负压吸引接头相连接,插入肛门镜,暴露并观察需处理的内痔核,将套扎器枪头对准需处理痔核上方的直肠黏膜和痔核交界处(距齿状线2~3cm),组织被吸入套扎器枪头内,适当抖动枪头,持续吸引30 s左右,当负压达到或超过-0.08 MPa时,扣动棘轮,将胶圈释放于被套扎组织基底部.同法处理其他位置内痔核.根据肛缘曲张静脉团回纳程度及皮赘大小,对遗留的有影响的外痔部分,予行外痔切除或者外痔切除低位结扎.术后将太宁栓2枚置入肛内,常规抗感染、止血治疗3~5 d.

    作者:翟柏枝;季利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