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华
为探讨腹部药熨疗法对老年肛肠病患者术后便秘的治疗效果,将84例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腹部药熨疗法对老年肛肠病患者术后排便情况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应用腹部药熨疗法可有效改善肛肠病术后老年患者的排便情况,显著降低术后便秘的发生.
作者:张凤琴;姚文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伴出血5月余,加重7d”入院.入院见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滴血,色鲜红,排便1次/d,质可.专科查体:肛缘环状赘皮增生伴皮下静脉曲张,镜检示3、5、7、11点位直肠下段黏膜呈樱桃状隆起.腰俞穴麻醉下行直肠黏膜套扎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回病房后患者出现呕吐、下腹部及胃脘部隐痛,次日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加剧、腹胀.查体肠鸣音减弱,行腹部X线平片示腹部广泛小肠及结肠积气.腹部CT示:不完全性肠梗阻.予以禁饮禁食、抗感染、护胃、补液等治疗后,腹部疼痛及胀气好转明显,复查腹部X线平片:肠积气减少,予患者少量流质饮食,减少液体输入量,好转出院.
作者:吴志均;史冰花;蒋尚玲;李红燕;何涛宏;刘世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们采用艾盐包热熨气海、关元、中极穴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的118例患者中,男60例,女58例;年龄17~72岁,平均(44.83±11.79)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25~66岁,平均(46.07±11.91)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17~72岁,平均(43.59±11.64)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采用腰麻,麻醉用药及剂量无差异.
作者:朱孟琳;白克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05年6月至2015年1月,笔者采用溃结丸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57岁;病程6个月至9年.每天便次3~15次.稀便20例,糊状便18例,黏液便12例,脓血便10例;伴有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25例,伴有鸡鸣泻者10例;饭后即泻10例,伴里急后重15例.发病部位:直肠、乙状结肠36例,左半结肠12例,右半结肠8例,全结肠4例.患者均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感.
作者:李月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水肿是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痔浴净为我院院内制剂,对混合痔术后水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笔者采用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PPH加外痔切除术等术式治疗混合痔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钱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因肛旁肿痛2d就诊.入院前2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硬结,疼痛,无破溃流脓,不伴发热、畏寒等不适,内服外用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后,肛周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并感肛门旁肿痛加重.门诊以肛周脓肿收入院.入院症见:肛旁硬结疼痛,无破溃流脓.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等,纳眠可.排便每日1~2次,成形,小便调.体重近期无明显变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居中,外观无畸形.12-3-6点位肛旁可见皮肤红肿,直径约10 cm,尤以3点位为甚,3点位切口内可见浅表筋膜坏死,见脓性分泌物溢出.肛门指检:3、6、12点位肛窦深大、凹陷,肛管直肠环柔软,肛管左侧丰满触痛,肛管同点位肛窦处可扪及硬结,指套退出未见脓性分泌物;肛门镜检:3、6、12点位肛窦深大、凹陷.余(一).既往史:2011年发现糖尿病,间断服药,未监测血糖.入院后急查:血糖17.74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1.45×109/L,中性粒细胞数9.44×109/L,单核细胞0.84×109/L,中性粒细胞82.5%,全血C反应蛋白52.8 mg/L.
作者:王栩芮;王成川;姚文春;黄德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61岁.因肛周脓肿于2016年9月5日在我院行切开排脓引流,9月12日出院后门诊随访换药.患者既往有肛门尖锐湿疣病史,多次在外院行肛门尖锐湿疣激光治疗.超声示:肛瘘.9月28日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加挂线术,术中发现患者肛瘘有1点、3点2个内口,1点位内口超出肛管直肠环,2处瘘管壁组织均疏松,炎性腐败组织多,手术中予以彻底清除炎性腐败组织.
作者:朱卫英;唐一多;曾代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06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治疗老年肛门湿疹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60岁以上;病程5~10年,其中大部分并发混合痔.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管麻醉.指法扩肛后,放射状多部位切除病损皮肤全层(表皮至真皮),视病损范围大小,每个切口宽度<1 cm,切口间皮桥保留0.5 cm,结扎止血,不予缝合,于肛门创口周围皮下点状注射美蓝加0.75%布比卡因神经阻滞,伴混合痔者一并行混合痔内扎外切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口服通便药,中药坐浴,每日2次.
作者:曾航;张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疗效,将16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痔栓纳肛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便血、肛门坠痛、脱垂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疗效优于化痔栓纳肛,疗效显著.
作者:徐俊娜;卢桂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治疗产后痔的临床疗效,将产后痔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药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云南白药痔疮膏外涂治疗,中药组采用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1个疗程(10d)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中药组的疼痛等级分布与疼痛评分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中药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症状消失或减轻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应用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可有效治疗产后痔.
作者:王小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评价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内痔结扎外痔切除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治疗组采用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分别于术后24 h及术后3个月对2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疼痛、创面渗血、创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王超;刘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应用于治疗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EMR是由Deyhle等[1]在1973年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燕东;杨熊飞;张维胜;王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我们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45d至5岁;病程2~5 d.膀胱截石位,肛周脓肿位于前侧9例,占18%;后侧24例,占48%;右侧5例,占10%;左侧12例,占24%.治疗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基础麻醉,患儿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将食指伸入肛内探查脓肿的位置及范围,在脓肿波动或局部肿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用小血管钳钝性分离脓腔,排尽脓液,分离腔内间隔,用刮匙轻柔搔刮脓腔壁,清除腔内腐败坏死组织.寻找内口并切开,如位置较高可行挂线术.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组织,穿入探针引入橡皮筋,并切开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勿切断肌层,橡皮筋松紧适度后结扎.每次排便后用1∶100稀释碘伏液冲洗肛门部创面.创口局部用湿润烧伤膏油纱条换药至愈.
作者:赵路明;牛超;李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一期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疗效,将146例小儿肛周脓肿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98例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48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手术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8.0%,对照组治愈率为81.2%,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2.7±1.8)d,对照组为(20.6±1.1)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具有治愈率高、创口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曾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口服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疗效,将66例术后肠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2.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疗效确切.
作者:邓泽潭;邓萍萍;王健;邓卫卫;嵇娟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耳穴埋籽对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将114例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耳穴埋籽进行术前预防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75.43%,试验组为92.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耳穴埋籽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好.
作者:孙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治疗PPH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将行PPH术后98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气海、石门、关元和中极)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口服坦洛新治疗.比较2组术后尿潴留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需要导尿6例占12.0%,对照组为12例占25.0%;拔除导尿管后再次出现尿潴留需要导尿者,治疗组为0,对照组4例占8.3%;术后排尿困难平均天数治疗组为(2.0±0.5)d,对照组为(4.0±1.0)d,以上3个观察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五子散外敷任脉四穴可以有效地降低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几率,缩短尿潴留的时间,因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江洪亮;杜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形体肥胖,多毛体质.因骶尾部肿痛流脓反复发作20年余,疼痛加重7d而就诊,门诊以“尾部窦道继发感染骶部脓肿”收住院.患者自诉20年前尾部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遗留一外口,时溃时愈,时有脓液流出.7d前不明原因而致溃口上缘突起一肿块,肿块逐渐增大,疼痛逐渐加重,静脉滴注消炎药(具体不祥)其效不佳.局部检查:尾骨左侧缘有一窦道外口,外口边缘发硬;外口上缘微肿,逐渐扩延至左侧骶部,尤以骶部肿势明显,肿块中央微软,按之有波动感,周围微硬.骶尾部X线片示:骶尾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
作者:解丽珍;张艳明;鲁玉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3-2015年,笔者采用手术治疗肛肠疾病2516例,其中术后发生尿潴留240例,发生率为9.5%,发生于术后4~24 h.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31例,女109例;年龄18~ 76岁.其中混合痔外切内扎术81例,内痔结扎术45例,肛裂切除术40例,瘘管切开术35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39例.麻醉方式:腰麻201例,局部浸润麻醉39例.
作者:刘林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探讨混合痔采用综合改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60例混合痔患者采用综合改良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评价消除病症,维护肛管生理解剖结构、保护肛门功能等方面疗效.结果显示,综合改良手术治疗混合痔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具有彻底处理环状痔核、保护肛门功能、创伤小、痛苦小、疗程短等优点.
作者:窦新龙;杨丽;黄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