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英;唐一多;曾代山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应用于治疗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EMR是由Deyhle等[1]在1973年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燕东;杨熊飞;张维胜;王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探讨早期出血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减少肛肠疾病术后大出血方面的效果,将肛肠病术后患者792例随机分为评估组和对照组各396例.评估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给予出血风险评估,根据不同出血风险因素,积极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护理.出院1个月后根据2组患者术后大出血率、出血量、出血次数、出血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评估组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出血量、出血次数、出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出血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肛肠病术后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史伟;蒙小霞;贾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83岁.因“腹痛1d,伴呕吐1次”于2016年8月12日急诊来院.入院1d前,患者自诉因生冷饮食出现腹痛,以脐周及右上腹为主,呈持续性的隐痛、胀痛,于当地口服“胃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无缓解,随之出现食药后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1d,肛门停止排气半日,急诊来我院.既往排便每日一次,质软成形,色黄,排便通畅,高血压病史3年,高20.8/12.0 kPa,否认其他慢性病、传染病及手术和外伤史.查体:血压17.6/9.9 kPa,随机血糖5.3mmol/L.腹部丰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弱,偶可闻气过水声.入院诊断:1)腹痛待诊断.肠梗阻?阑尾炎?肿瘤?其他?2)高血压病1级高危组.腹部平片示:小肠部分积气,右侧间位结肠,右腹团状高密度影;其余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代文婷;任叔阳;杨玉瀚;陈鹏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以结肠传输功能下降为特点,表现为腹胀,无明显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该病的治疗方法诸多,其中中医外治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而且无创伤,不易出现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少,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邓蕴儿;关会娟;刘春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口服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疗效,将66例术后肠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2.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拟承气通腑逐瘀汤治疗剖腹术后肠粘连疗效确切.
作者:邓泽潭;邓萍萍;王健;邓卫卫;嵇娟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TNM分期对直肠/肛管癌患者结肛吻合术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将行结肛吻合术的直肠/肛管癌患者138例依据TNM分期分为4组,A组(Ⅰ期)21例,B组(Ⅱ期)42例,C组(Ⅲ期)39例,D组(Ⅳ期)36例,比较4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显示,4组患者术前和术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尿管时间和拔除胃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B组和C组各1例肛周感染,D组2例肺部感染.A、B、C3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早于D组(P<0.05),A、B、C3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结肛吻合术应用于直肠/肛管癌患者的根治性手术,术后近期疗效安全可靠.Ⅳ期直肠/肛管癌患者在行结肛吻合术等姑息性治疗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及TNM分期与行结肛吻合术疗效无明确相关性.
作者:吴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探讨CT仿真内窥镜(CTVE)对结肠癌及息肉病变的诊断价值,利用16排螺旋CT(MSCT)对93例临床诊断为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再利用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重建、处理,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取活检病理诊断结肠癌35例,结肠息肉40例,无异常发现者18例;CTVE诊断结肠癌33例,结肠息肉38例,诊断结肠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83.3%,假阳性率16.7%,假阴性率5.3%,准确率92.5%.CTVE更有利于占位性病变直径>5 mm病变的检出,在诊断<5 mm占位病变时,其假阴性率将增加,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一步诊断.结果表明,在检查前充分的肠道准备的前提下,CTVE的成功率极高.在结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无创、无痛苦,无明显禁忌证,将在结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史万旭;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笔者采用中药坐浴加龙珠软膏外涂治疗炎性外痔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60岁;病程2周至2年32例,2年以上16例.药物组成及用法:大黄50 g,黄柏30 g,连翘30g,白及30 g,赤芍30 g,丹皮30 g,苦参30 g,苍术30 g,五倍子30 g,芒硝30 g,泽泻30 g,百部30 g,花椒30 g,冰片30 g,荆芥30 g,防风30 g.上述诸药煎煮取液2 000 mL,于便后和睡前先熏洗后坐浴,每次30 min,于每次坐浴完毕后肛门局部涂擦龙珠软膏.疗程7~10 d.
作者: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探讨腹部药熨疗法对老年肛肠病患者术后便秘的治疗效果,将84例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腹部药熨疗法对老年肛肠病患者术后排便情况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应用腹部药熨疗法可有效改善肛肠病术后老年患者的排便情况,显著降低术后便秘的发生.
作者:张凤琴;姚文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治疗PPH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将行PPH术后98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五子散外敷任脉上四个穴位(气海、石门、关元和中极)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口服坦洛新治疗.比较2组术后尿潴留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需要导尿6例占12.0%,对照组为12例占25.0%;拔除导尿管后再次出现尿潴留需要导尿者,治疗组为0,对照组4例占8.3%;术后排尿困难平均天数治疗组为(2.0±0.5)d,对照组为(4.0±1.0)d,以上3个观察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五子散外敷任脉四穴可以有效地降低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几率,缩短尿潴留的时间,因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江洪亮;杜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水肿是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痔浴净为我院院内制剂,对混合痔术后水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笔者采用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PPH加外痔切除术等术式治疗混合痔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钱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观察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治疗产后痔的临床疗效,将产后痔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药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云南白药痔疮膏外涂治疗,中药组采用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1个疗程(10d)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中药组的疼痛等级分布与疼痛评分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中药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症状消失或减轻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应用自拟熏洗方熏洗坐浴可有效治疗产后痔.
作者:王小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排除肠道疾病、全身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之外的以便秘为主症的功能性疾病.在慢性便秘中,功能性便秘占57.1%.各个年龄均可发病,成人发病率为6%~8%,女性是男性的4倍.祖国医学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丹;张虹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16岁.因“肛门外伤3h”入院.3h前患者自高处坠落,硬物从肛门后侧插入,经直肠后壁、直肠前壁、阴道后壁及阴道前壁进入膀胱.既往病史无特殊.查体:T 37.2℃,P 81次/min,R 19次/min,BP 16.0/9.7 kPa,活动受限,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复合贯通伤,伤口经肛缘后侧2 cm处斜行向阴道及膀胱方向沿伸,深约15 cm,创面广泛渗血,部分损伤组织缺血坏死,未伤及宫颈及膀胱三角区.拟诊: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复合贯通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U,积极补液.持续硬膜外复合浅全麻下急诊行“膀胱修补造口、直肠阴道瘘清创修补、回肠造口术”.探及硬物未对膀胱形成贯通伤,盆腔内少量腹水,无异常分泌物.切开膀胱后,发现伤及膀胱三角区下方0.5cm处,创口直径2 cm,遂行膀胱创口修补.并于膀胱顶部安置蕈型尿管行膀胱造口,彻底止血,将蕈型尿管于左下腹戳孔导出,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安置腹腔引流管一根置于盆底,逐层关闭腹腔.对会阴部彻底清创,阴道前壁行连续扣锁缝合,锐性分离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保证缝合无张力,继续扣锁缝合阴道后壁,并加固缝合一次,同法扣锁缝合直肠前壁.
作者:尹同川;巫加;冷兴川;张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43岁.因肛门插入胡萝卜不能排出伴肛门坠胀,不能排气6h入院.因患痔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听信民间偏方,在痔疮脱出后将胡萝卜插入肛门后排不出来,伴肛门坠胀,肛门不能排气,无恶心、呕吐.查体:左下腹部能触及包块,轻度压痛,无肌肉紧张,无反跳痛,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亢进.肛门外观不平整,整个一圈均可见跨齿状线肿物脱出于肛门外,水肿明显,不能还纳.指检:能触及异物远端边缘,质硬.指尖无血染.
作者:许天殊;林超宇;于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1998年始,我们采用手术治疗嵌顿痔3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嵌顿痔328例中,男215例,女113例;年龄16~72岁;嵌顿时间1~4 d.其中内痔123例,混合痔205例.痔核1~2颗115例,3颗及3颗以上213例,其中环状痔178例.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腰麻、鞍麻或骶麻.将脱出痔核还纳肛内,扩肛,观察痔核的部位、数量,设计手术方法.遵循先内后外、先大后小的原则.确定手术方案后,用弯止血钳钳持外痔,牵拉暴露内痔,在外痔两侧取一V形切口,沿痔核两侧边缘的自然分界线,剥离切口及两侧皮瓣下结缔组织、血栓、曲张静脉丛至齿状线上0.3~0.5 cm处.
作者:苟小军;王凤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2012年始,笔者将肛瘘灌注疗法进行改进,增加瘘管内壁微创处理及在灌注液中添加低浓度肾上腺素,施治500例各类肛瘘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4例,女106例;年龄14~66岁;病程1个月至31年,平均2.4年.黏膜下低位肛瘘32例,黏膜下高位肛瘘12例,括约肌间低位肛瘘224例,括约肌间高位肛瘘136例,括约肌外低位肛瘘17例,括约肌外高位肛瘘79例.
作者:曹元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调查天祝县医院肛肠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分析.对940例肛肠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品种、类别、使用次数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结果显示,940例中,围手术期间共使用25种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100%,其中喹诺酮类居首,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咪唑类、克林霉素类、呋喃类,临床使用率分别为27.18%、22.65%、20.12%、15.83%、9.11%、5.1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率为89.1%,主要为单一抗生素的应用,联合用药比率为24%.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例.没有用药指征过度应用抗生素占9%,不合理用药率2.1%,表现为联合使用抗生素、疗程长、用量大等.结果表明,肛肠外科围手术期虽存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但整体使用情况较为合理.
作者:孙金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验证十味愈痔丸口服治疗各种痔病的疗效,将痔病患者4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十味愈痔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槐角丸治疗,7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便血、疼痛等症状积分及痔核直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第3天、第7天总有效率分别为61.0%和8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5%和62.0%(P<0.05),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痔核直径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但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十味愈痔丸治疗痔病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无痛苦,无创伤,无不良反应.
作者:师志丽;李方;崔冠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痔病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1].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有关研究,从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新的痔病治疗方案(饮食及生活习惯调整、内科治疗、门诊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实际临床效果和特点进行系统评价.
作者:李天煜;罗锡庆;蔡伟杰;郑碧英;林鸿程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