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明;邹才发
目的 探讨SD大鼠死后脑组织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mRNA、18s rRNA含量的比值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 SD大鼠处死后分别置于15℃、20℃环境中,采用TRIzol试剂提取SD大鼠在死后即刻、1、2、3、5、7d时脑组织中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与凝胶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8s rRNA和GAPDH mRNA的含量,并将二者的比值(GAPDH mRNA/18s rRNA)与PMI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 SD大鼠死后脑组织中GAPDH mRNA在2d时降解不明显,但到3、5、7d时降解程度显著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速度增加;而18S rRNA降解缓慢,直到7d仍无显著性降解变化,且降解速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对GAPDH mRNA/18s rRNA值(Y)与PMI(X)进行回归相关分析:20℃时,Y=0.62-0.004X(R=-0.981,P<0.001);15℃时,Y=0.965-0.001X(R=-0.709,P<0.001).结论 SD大鼠死后脑组织中GAPDH mRNA和18s rRNA基因的相对稳定性即GAPDH mRNA/18s rRNA值与PMI存在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季;宋贞柱;谢润红;任广睦;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法医实践中,DNA检验已成为个体识别鉴定的常规技术.现场提取的检材中,骨组织具有耐腐败特性,当其他检材完全腐败后,骨组织仍能够作为DNA检验的重要材料.
作者:贾东涛;韩海军;张玉红;姚建;王林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对54例意外烧死尸体的法医学检验,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供法医学实践参考.1 案例资料1.1 基本情况
作者:吴斐霄;王建强;孙高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1.1 案情简介吴某,男,32岁.某年8月30日晨10时,被发现死于住房内.生前患肺结核,进行了一段时间治疗,但仍有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症状.死前症状不明.
作者:皇英;刘海渤;吴丽;陈瑞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张某,男,45岁.2003年7月14日上午10时许被他人用水果刀刺伤面部及胸部,伤后即送医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6.8℃、心率88次/min、呼吸20次/min,BP 14.9/11.1kPa,面部及胸部皮肤裂伤多处.
作者:刘珍明;邹才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吾某,男,36岁,某日凌晨回家途中死于公路上.现场位于公路的东向西车道,尸体呈仰卧位,头位于车道旁白线上方,左膝屈曲外展.
作者:杨宇雷;阿不都艾尼;张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服刑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服刑能力调查表对309例服刑犯人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并进行服刑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和婚姻状况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送鉴原因、案件类型、刑期、精神病学诊断多方面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精神病学诊断、概念紊乱、刑罚认知、违规认知、接受教育、睡眠障碍与服刑能力的评定均呈显著性相关(r=1.901~28.711 P=0.000~0.045).结论 服刑能力的评定与送鉴原因、案件类型、刑期、精神病学诊断、概念紊乱、刑罚认知、违规认知、接受教育和睡眠障碍密切相关.
作者:魏海燕;秦文;刘小林;秦荣国;江学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丁丙诺啡薄层色谱分析方法.方法 血浆先用乙醇除蛋白,尿、水剂样品则直接加pH10.8Na2CO3/NaHCO3缓冲溶液后用氯仿提取,提取液经净化浓缩后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选定碘化铋钾作显色剂,丁丙诺啡薄层色谱分析展开效果较好,检测灵敏度为0.5μg,血浆、尿液和水剂中检出限分别为0.7、0.7和0.6μg/ml.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涉毒案件中丁丙诺啡的日常检验.
作者:刘冬娴;贺江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赵某,男,40岁.2006年2月26日被人用石块击伤左下颌部.病历摘要:伤后半小时,左颏部外侧有2.0cm创口,边缘不整齐,深达骨膜.
作者:徐传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采用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ollow fiber 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F-LPME)法提取水和生物体液中的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方法 样品调节至pH 11.5和盐饱和,磁力搅拌器转速为600转/min,内标为盐酸萘福泮,取4μl甲苯,注入到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中,萃取20min,抽回1μl甲苯进入GC中进行分析.结果 血浆、尿、水相关系数R2:哌替啶分别为0.9935、0.9981、0.9997,氯胺酮分别为0.9906、0.9913、0.9927,曲马多分别为0.9741、0.9913、0.9970;检测限:水、尿中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均为0.01μg/ml,血浆中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均为0.05μg/ml;血浆、尿、水日内RSD:哌替啶分别为13.0%、7.3%、4.6%,氯胺酮分别为15.1%、13.6%、1.4%,曲马多分别为3.7%、4.3%、9.0%;血浆、尿、水日间RSD:哌替啶分别为15.1%、13.5%、12.2%,氯胺酮分别为12.3%、5.3%、6.0%,曲马多分别为7.1%、15.5%、11.9%;血浆、尿、水相对回收率:哌替啶分别为109.80%、93.49%、97.57%,氯胺酮分别为91.09%、101.80%、100.40%,曲马多分别为106.40%、92.94%、113.32%.结论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用于水和生物体液中的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的分析,所需有机溶剂少,避免残留和交叉污染,集萃取,富集,进样于一步完成,简单,高效,实用.
作者:赵秀丽;刘俊亭;郭晓明;王晓飞;高利娜;王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李某,男,18岁,无业.2005年12月25日晚被人用剪刀刺伤左胸,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后38h进行尸检,尸体呈贫血状,左胸乳头上方有两处相邻的缝合创,剪开缝合线后见2.4 cm×1.1cm、2cm×1.2cm创口两处(照片1),创缘整齐,创角一钝一锐,深达胸腔,两钝侧创角相对,创口间有宽0.5cm的皮肤相连.
作者:田志永;牛春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文简要回顾了大麻的一些常规检验方法,并重点综述了大麻植物的DNA分析检验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测序扩增区段(SCAR)、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DNA分子标记检测法.并且对这几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前景做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实践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帮助.
作者:张贵芹;裴黎;马原;牛慧媛;彭建雄;凃政;郭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铊盐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无色无味,作为投毒手段较为隐蔽.临床易误诊为多发性神经炎、肌炎、流行性肌痛等症.1 案例资料例1男,42岁.晨起后无诱因感双手、足麻木,胀痛,2h后渐波及双肘、膝关节,针刺样疼痛.
作者:邸选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爆裂性眶壁骨折(blowout orbital fracture)是指间接外力造成的眼眶骨破裂,眶缘完整,眶内薄弱处裂开,形成软组织嵌顿疝出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本文收集本教研室2000~2006年共43例爆裂性眶壁骨折的鉴定案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焦炎;任广睦;杨保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6年3月26日上午9时接派出所报案称海边发现1具女尸,场位于海边一岩石夹缝中,女尸呈俯卧位浸在岩石夹缝中间的海水中,岩石周围是沙滩,沙滩上有大量足迹,由于进出人员较多,现场破坏较严重.
作者:刘柏松;杨利军;郭中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3年8月12日,某天桥下路边发现1具男性尸体,经调查,死者系张某,31岁,健康,无心脏病史.1.2 尸体检验
作者:张文清;谢泽梅;陈永旗;陈兴旺;陈福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53例原发性小脑挫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全部小脑标本在表面检查后分别进行矢状、水平切面观察.结果 ①表面局部散在出血21例,弥漫性出血15例,出血伴局部叶片挫伤28例,切面见8例导水管周围、13例第四脑室壁、6例小脑扁桃体上部与9例蚓小结表面有散在点状出血;②表面未见出血但有局部肿胀17例;局部肿胀致小脑中线移位5例.矢状与水平切面:山顶肿胀向上移位4例,直达胼胝体压部6例;山顶并中央小叶向上向前移位挤压上、下丘致导水管狭窄4例;闭塞10例;中央小叶并蚓小结肿胀向前移位11例,均致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狭窄.中央小叶并小脑扁桃体上部肿胀6例,造成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腔狭窄.小脑扁桃体上部与蚓小结肿胀向脑桥第四脑室移位12例.结论 小脑受力可使应力部位肿胀,移位,造成导水管闭塞或第四脑室狭窄,甚至与脑干背侧相互挤压致伤.这是脑干损伤与继发脑肿胀原因之一.
作者:姚青松;宋一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例资料某男,39岁,工人.2005年10月16日21时许,因车祸致左侧第5~11肋骨骨折伴血气胸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醒,急性病容,呼吸25次/min,体温正常.
作者:崔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积累尸食性蝇类虫态发育历期和积温的资料.方法 采用动物尸体作诱饵,分别对自然飞到诱饵上繁殖生长的6种尸食性蝇类的虫态发育历期和积温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经过观察,取得了棕尾别麻蝇、丝光绿蝇、紫绿蝇、宽丽蝇、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等6种尸食性蝇类的虫态发育历期和积温的基础数据.并采用倒计积温的方法推测实际案例中死者死亡时间,破案后证实推测时间与实际死亡时间一致.结论 本文数据可为利用尸食性蝇类虫态育历期的积温推测死亡时间提供依据.
作者:陈禄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案件资料1.1 简要案情7月某日凌晨1时许,某居民楼起火,清理火场时发现1具尸体.死者男,35岁,离异独居.现场为2室1厅钢筋混凝土结构,卧室被烧重,除部分金属物件外,其余皆已烧毁.
作者:俞定洋;郑玲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