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管型吻合器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杨向东;余腾江;贺佳蓓;辛华;曾文

关键词:结直肠, 管型吻合器, 缝合技术, 直肠前切除, 双吻合器法, 管状吻合器, 吻合技术, 胃肠吻合, 手法, 基本操作, 匈牙利, 胃肠道, 手术中, 缝合器, 双行, 设计, 人类, 钢丝, 改进, 方法
摘要:缝合技术是胃肠道手术中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传统上采用的都是手法缝合,随着人类在吻合技术上的不断探索,1908年匈牙利Humer设计两排双行的细钢丝缝合器,1966年Ravitch首先介绍用管状吻合器替代手法缝合进行胃肠吻合,1980年Knight等人对吻合器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报道了双吻合器法在直肠前切除中的应用[1].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切割挂线在高位肛瘘使用中的不足与定向挂线的提出

    肛瘘手术是彻底清除感染的原发病灶,即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导管及肛腺,将瘘管全部切开引流,必要时可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肉芽组织同时切除,敞开伤口使其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从根治的角度来说,这在临床上不难做到,但从肛瘘的解剖学特性来讲,却存在着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而致肛门功能受损的问题.

    作者:周青;王艳花;陈玉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捷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对5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60例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织、152例结直肠癌中Galectin-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分化越差,Galectin-3蛋白表达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粟连秀;张兆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伴粪石性肠梗阻1例

    1 病例患者男,30岁.因反复腹胀、便秘30年,加重十余天于2011年2月9日入我院.患者生后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困难,在外院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因技术原因未予治疗.30年来间歇性腹胀和便秘,平均每15~20 d借助口服泻药或灌肠排便.近十多天来,患者排便减少,腹胀明显,院外灌肠仅少量稀烂粪便排出,腹胀加剧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先天性巨结肠收治.

    作者:余泽炎;欧阳君;张森;郭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526例结直肠癌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钦州市钦南区东场卫生院外科及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2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吻合口漏42例,骶前出血2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周围皮炎1例,肠梗阻2例,应激性溃疡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23例.结论 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黄伟国;覃小雄;黄恒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目的 总结结直肠癌围手术期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经验.方法 50例结直肠癌围患者手术期均进行有效正确的病情评估,给予积极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全身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通过预防性的护理措施,住院18~35 d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肺部感染症状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营养支持,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丽;冉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合亚甲蓝制剂在痔术后疼痛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复合亚甲蓝制剂在痔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复合亚甲蓝制剂,对照组使用常规长效止痛剂进行局部封闭,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止痛效果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合亚甲蓝制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闻永;李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管型吻合器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缝合技术是胃肠道手术中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传统上采用的都是手法缝合,随着人类在吻合技术上的不断探索,1908年匈牙利Humer设计两排双行的细钢丝缝合器,1966年Ravitch首先介绍用管状吻合器替代手法缝合进行胃肠吻合,1980年Knight等人对吻合器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报道了双吻合器法在直肠前切除中的应用[1].

    作者:杨向东;余腾江;贺佳蓓;辛华;曾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综合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5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年均无复发,无任何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直肠脱垂安全有效,且疗程短、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韩喜;朱晓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合理应用电刀防治腹部切口并发症探讨

    目的 探讨合理应用电刀在防治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6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开腹手术时,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观察其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436例,术后其中32例(7.34%)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少许,接近Ⅰ期愈合;24例(5.50%)切口感染,加强换药渐自行愈合;14例(3.21%)切口感染裂开,Ⅱ期缝合.结论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是减少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兆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瘘手术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或由于疾病、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因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anal fistula,fistula-in-ano).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之一[1].目前国内外肛瘘的手术方法主要分为括约肌切断手术和括约肌保存手术两大类.现将肛瘘的术式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综述如下.

    作者:陈文平;毛宽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附1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1年1月间112例老年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外科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痊愈出院109例,死亡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43例(38.4%).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经确诊,应积极争取手术,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完善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冯广革;官斌;王昌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共用减压口分段外剥齿形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20例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共用减压口分段外剥齿形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住院的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共用减压口分段外剥齿形结扎术治疗120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12例(93.3%),好转8例(6.7%),有效率100%,痔核脱落天数平均12.8d,平均住院天数14.2d.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共用减压口分段外剥齿形结扎术能减少对肛管及黏膜的损伤,减少疼痛,缩短痔核脱落时间,有效的预防术后皮桥水肿、断裂、肛门狭窄及瘢痕粘连等并发症,且易于设计和操作,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志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PH术后继发性出血分析与处理

    目的 探讨PPH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处理.方法 496例PPH手术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11例,对出血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原因与便秘、前列腺增生、剧烈活动及过早性生活等有关.出血时间为术后第4d至第9d不等,9例用凡士林纱条卷在灌肠袋管呈圆柱状压迫止血24~32 h.后来未见再次出血,2例吻合口缝合患者其中1例再次发生出血,予以压迫止血处理后未再见出血.结论 PPH术后尽量避免继发性出血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现继发性出血就应该立刻在腰麻或局麻下对出血点进行及时的探查及处理.

    作者:潘晓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地塞米松两种给药途径对控制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肺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80例肺癌接受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按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注射组与穴位注射组.静脉注射组于化疗前30 min静脉推注地塞米松针5 mg,而穴位注射组化疗前30 min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针各2.5mg;两组均于化疗前15 min及化疗后4h分别静脉推注恩丹西酮注射液各8 mg以及行护胃、补液等综合治疗.记录两组化疗后第1、2、3d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第1d两组恶心、呕吐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d两者的恶心、呕吐的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恶心、呕吐的反应更少;完全控制率分别为40%与50%、17.5%与37.5%、40%与70%,第1d两组完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d两组的完全控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注射组完全控制率更高.结论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比静脉注射对控制肺癌患者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泉芳;孔晋亮;王威;姚冬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手术51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科51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出血80mL,术后肠道功能平均恢复时间48 h,平均住院9 d;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个月,切口及Trocar处未见肿瘤种植转移.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并发症少、康复快,是治疗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枫;高峰;杨增强;徐明;赵勇;石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疗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国内结肠癌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除早期结肠癌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治愈外,对进展期癌来说,即使是根治手术,有40%~60%[1]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复发和转移.因此,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综合治疗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余泽炎;刘家旋;陈利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Delorme术式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Delorme术式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2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采用Delorme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零死亡率,复发率为7.69%(2/26).80%(16/20)肛门失禁患者肛门控便能力提升(大肛管静息压、大肛管自主收缩压、大耐受容积明显增加).平均住院时间7 d(6~10 d).术后无疼痛16例(61.5%),中度7例(26.9%),高度3例(11.5%).手术满意度高18例(69.2%),中5例(19.2%),低3例(11.5%).结论 Delorme术式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有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手术满意度高、肛门控便能力提升等特点.

    作者:余剑波;陈妹英;张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附1例报告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它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为神经嵴衍生的较原始的肿瘤,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呈侵袭性生长,广泛脑脊液播散,术前难以确诊,预后极差.由Hart等于1973年首次报道.

    作者:安辉;刘金龙;杨向东;张琦;巫加;龚文敬;屈景辉;彭刚;袁巧;钱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青年与老年患者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患者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比较青年组40例与老年组160例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并存病、家族史、临床表现、病程、首诊情况、病灶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Dukes分期、疾病预后情况等差异.结果 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并存病少、疼痛及出血肠梗阻比例高、有家族史比例高、病程长、首诊确诊比例少、好发于左半结肠、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高、Dukes分期C-D期为主、手术治疗比例高(P<0.05);两组性别构成及3年存活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年结直肠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提高对本病认识和警惕性,重视结直肠癌的防治达到早诊断目的.对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及时行根治性手术是有效的手段.

    作者:刘滢;樊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肠造口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结肠造口是当前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患者施行肠造口术后,因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和排气,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们既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更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和治疗[1].因此如何进行术前、术后造口护理,给予康复指导,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个亟待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64例低位直肠癌造口患者的专科护理,探讨造口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要点.

    作者:韦瑞丽;李丽;班翠珍;左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