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镜清;周志伟;卢震海;陈功;潘志忠;万德森;陆献瑜
目的 探讨单纯外剥内扎方法和外剥内扎、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成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组(观察组,25例)和单纯外剥内扎术组(对照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显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显愈率、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减轻术后疼痛、肛缘水肿及防止术后尿潴留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元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剥内扎术后敷料压迫的留置时间.方法 对210例混合痔患者在手术后分别采用48 h、24 h松解敷料的方法来观察对患者感觉及切口的影响.结果 压迫24 h和48 h均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在肛门堵塞感持续的时间上, 24 h组要远低于48 h组.结论 术后24 h松解敷料既能达到预期目的 又能较早的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闻永;刑喜平;庞晓辉;廖行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珍柏汤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多中心随机单盲,对中医辨证湿热型结肠炎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前者采用经验方珍柏汤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后者采用柳氮磺胺吡啶传统保留灌肠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4.4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中药珍柏汤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湿热型结肠炎近期疗效确切.
作者:郑伟琴;颜景颖;杨向东;魏雨;龚文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论证肛肠科患者手术前理化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接受手术的320例患者术前理化检查结果,总结各种传染病的伴发情况.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有48例(15%)伴发各种传染病,其中有39例(12.19%)为血源传染病.结论 肛肠疾病手术前的理化检查是有必要的.
作者:宋奇;吴先哲;余雪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侵犯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共136例,将入选病例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进行血管侵犯的检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平均每名患者送检蜡块数为3.6,全组血管侵犯阳性率为43.4%,全组总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6.8%、79.0%,其中伴有血管侵犯组分别为89.6%、74.6%和62.1%,无血管侵犯组分别为100%、96.1%和91.8%.血管侵犯是影响结肠癌术后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P=0.021),壁内血管侵犯、壁外血管侵犯、壁内外血管均侵犯3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66.0%、50.0%,均低于无血管侵犯组(P值均<0.05),但3组间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V1、V2、V3血管侵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61.9%、41.7%,均低于V0,且V3组术后生存率较V1组低(P值均<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结肠癌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血管侵犯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作者:任镜清;周志伟;卢震海;陈功;潘志忠;万德森;陆献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前瞻性观察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均采用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加括约肌离断术结合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出血以及术后复发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
作者:肖毅敏;汪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加肠内营养在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选择17例肠梗阻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8例)和导管组(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导管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肠梗阻导管和肠内营养治疗.结果 经3~5 d肠梗阻导管减压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8例急性肠梗阻症状均缓解,均可限期行腹腔镜一期切除和吻合,术后随访1~9个月,中位数7个月,未见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和肠内营养用于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肠造口和二期手术的风险.
作者:谢志荣;蒋邦好;王军;蔡育志;唐兴奎;何嘉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165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例(5.4%),对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和如何预防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直肠癌保肛术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与术前个人营养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术中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吻合口张力等有关.术前良好的肠道准备、术后营养支持和保持骶前引流通畅是至关重要.结论 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预防措施多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王昌波;官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侧切方式切断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间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180例随机分组,对侧位开放式与侧位闭合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病例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相对而言侧位闭合式优势较大.结论 具体操作中应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作者:潘友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高龄患者的手术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43例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行Miles手术4例,保肛手术39例(低位吻合21例,超低位吻合18例).结果 保肛手术组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无吻合口局部肿瘤复发;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根据高龄患者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术式,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并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枫;高峰;赵勇;张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p16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从61例CRC患者、21例腺瘤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粪便中提取DNA,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技术分析其p16基因甲基化改变状态.结果 CRC、腺瘤、正常对照者粪便标本p16基因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77.0%(47/61)、59.3%(16/27)、5.0%(1/20).检测p16基因甲基化诊断CR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和95.0%.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状态与CR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状态与肿瘤的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发生在CRC形成的早期阶段,检测粪便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望成为CRC早期无创诊断及CRC高风险人群筛查诊断的新途径.
作者:凌志安;陈利生;何纯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彭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不久,其家属发现小儿排便困难,大便似挤牙膏状从肛门排出,呈细条状,逐渐出现大便干燥难解,甚至出现羊粪状,大便2~5 d/次.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杨玉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排粪造影方法 描述排便困难者的不同X表现,并分析其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1例排粪造影的X线片表现,并使用卢氏标准进行测量.结果 直肠前突94例,直肠内脱垂128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102例,会阴下降15例,肠疝和内脏下垂9例.结论 便秘患者中以成年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多见,其异常表现的病理基础多与盆底松弛有关,排粪造影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特别是便秘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黄德铨;傅林平;徐玲;侯艳梅;高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开塞露纳肛法与传统灌肠法在门诊肛肠手术前的肠道准备.方法 将在门诊行肛肠手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从直肠的清洁效果、伦理学、所需时间、所花费用及并发症作比较.结果 开塞露纳肛组与传统灌肠组在直肠的清洁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伦理学、所需时间、所花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却优于灌肠组.结论 开塞露纳肛法用于门诊肛肠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值得推广.
作者:张绍玲;苏振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多区域剥离结扎加皮桥短缩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探讨新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方法 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多区域剥离结扎加皮桥短缩术(治疗组)和传统外剥内扎术(对照组)治疗,每组60例.观察术后伤口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赘皮残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平均愈合时间、治愈率、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伤口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赘皮残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平均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复发例数少.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多区域剥离结扎加皮桥短缩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外剥内扎术.
作者:周旺伟;吕小平;仲贵香;姜立;余成栋;孔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固定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传统痔手术(Milligan-Morgan,MM)治疗血栓性外痔的疗效.方法 40例血栓性外痔随机分入实验组(PPH组,20例)和对照组(传统痔手术,20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服用止痛药片数,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均比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服用止痛药片数比对照组少(P<0.01),停用止痛药时间比对照组快,患者恢复工作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也比对照组快(P<0.05).结论 吻合器痔固定术治疗血栓性外痔比传统痔手术效果好,患者恢复快,短期效果好.
作者:罗肇林;吴志宇;冯关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04例结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例结直肠损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一期单纯修补或切除吻合91例(80%);二期肠造口或外置术13例(20%),死亡2例,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挫裂伤.结论 结直肠损伤一期手术是首选的,二期手术适用于结肠重度损伤、腹腔重度污染、全身病情严重及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损伤者.
作者:姚志勲;张育超;郑远航;陈炳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肛门恶性肿瘤,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兵;高向曙;廖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几种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确定一种比较适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以BALB/c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经脾脏、直肠、腹腔按不同剂量(0.1 mL、0.2 mL、0.3 mL、1.0 mL) (浓度为1×106个/mL)注入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其中腹腔组无1.0 mL剂量,卡方检验比较三组动物模型组内及组间肝转移率.结果 三种方法均能复制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脾脏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分别为50.0%、77.2%、50.0%、27.0%;直肠注射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为50.0%、53.1%、16.7%、6.7%;腹腔注射组0.1 mL、0.2 mL、0.3 mL肝转移率为10.0%、22.2%、10.0%.结论 经脾脏注射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而经肛门直肠注射0.1 mL或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简便及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规律的方法.
作者:杨剑锋;张森;高枫;陈利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院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杭州大力神有限公司研制)HCPT(高频电容场痔治疗)功能治疗痔4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勇;赵令军;刘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