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青年结肠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朱霞;董雪云

关键词:中青年, 结肠造口, 患者, 围手术期, 心理特点, 直肠肿瘤, 肠造口术, 先天性, 肠外伤, 治疗, 疾病, 方法
摘要:从1776年开始第一例的结肠造口术至今,结肠造口依然是治疗直肠肿瘤,直肠外伤,先天性崎形等疾病的重要方法.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护理配合体会

    目的 通过对33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总结,提出此手术的护理配合常规,包括术前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作好常规肠道准备,术中注意观察麻醉用药后的反应,术后观察出血情况,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大小便情况,排便后告知、监督患者及时薰洗坐浴,并配合医师完成换药等.这要求护士须详细了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操作过程及麻醉的配合要求等.

    作者:卢瑶;鲁华珍;魏永丹;肖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影响肛管直肠动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肛肠动力学是研究结肠、直肠、肛管(包括盆底)的各种运动功能的科学.

    作者:杨向东;赵向东;岳朝驰;陈小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2例诊疗体会

    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肛周感染引起的严重外科感染疾病,以肛周及会阴部筋膜组织迅速广泛坏死而不侵及肌肉组织为主要病理特点,常合并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近30%[1].我院2007年收治2例患者,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来安;王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血浆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代谢、营养状态和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将8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手术后第1 d开始皮下注射rhGH,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共用7 d,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 d检测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F)水平.记录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7 d和术后14 d的ALB、PA及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术后7 d和术后14 d的ALB、PA及TF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第3 d(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4例,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4例;治疗组的切口愈合不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早期予以皮下注射rhGH可促进合成代谢、改善营养状态以及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作者:梁水权;吕益中;王羲中;王育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青年结肠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从1776年开始第一例的结肠造口术至今,结肠造口依然是治疗直肠肿瘤,直肠外伤,先天性崎形等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朱霞;董雪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PH联合消痔灵液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PPH联合消痔灵液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直肠前突患者,采用PPH联合直肠前壁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注射液的方法治疗.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93.75%,其中痊愈率71.88%,显效率12.5%,有效率9.38%,无效率6.25%.所有的病例均未发生术后黏膜感染、坏死、出血和直肠阴道瘘.12~18个月随访均未复发.结论 PPH联合消痔灵液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痛苦轻、愈合快、疗效确切.

    作者:代述东;陈朝辉;武琳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治疗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全结肠或节段结肠的推进性蠕动减弱,导致粪便在结肠内传输缓慢,而引起以腹痛、腹胀、便意淡漠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顽固性便秘.其特点是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便次减少,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结肠通过时间延长,症状顽固,内科治疗困难.本世纪初Arbuthnot Lane观察到对部分严重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施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有一定的效果,但文献中报道的疗效有所差别,且有一定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STC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的深入研究,运用结肠次全切术治疗STC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向东;岳朝驰;陈小朝;赵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频彩超在肛周脓肿与肛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声像学特点及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24例,并与常规专科检查结果相比较,作声像图描述及术前定位.结果 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和回声区,病灶区域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扫查病灶周缘区可发现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结论 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用于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保存图像作对照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为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盛光;白新华;郑凯;徐敏;刘民生;陈晓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吲哚美辛栓外用于PPH术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PPH术后,吲哚美辛栓外用对术后Ⅲ度疼痛及尿潴留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2月前我科PPH手术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19例病例作为治疗组,术后将吲噪美辛栓1粒纳入肛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疼痛和尿潴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PPH术后外用吲哚美辛栓可减轻疼痛及降低尿潴留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慧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采用直肠部分缩窄法构建出口梗阻性便秘动物模型的研究

    目的 采用直肠部分缩窄法构建出口梗阻性便秘动物模型,并研究其生理、病理及组织学特点.方法 通过对大鼠直肠进行不全结扎建立便秘模型,并通过体外拆线解除梗阻.比较建模后大鼠排便状况,及处死动物后直肠内粪便储存状况.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的改变.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大鼠血浆ET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NF-α、血浆MTL以及VIP含量.结果 直肠不全结扎可妨碍大鼠排便,并造成大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此外,模型组大鼠血浆ET和血清TNF-α含量均较正常组大鼠显著增高(P<0.01),解扎组大鼠血浆ET(P<0.01)和血清TNF-α(P<0.05)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浆MTL水平与正常组、解扎组大鼠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血浆VI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解扎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直肠不全结扎法构建的出口梗阻性便秘动物模型是一种较合理的动物模型,可用于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青年人结直肠癌的特点与预后(附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以期提高5年生存率.方法 回顾我院1987年3月到2006年2月对青年人结直肠癌38例的手术治疗,分析症状、病程、病理类型、分期及随访情况.结果 我国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国外,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相比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切除率低及5年生存率低.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便血、腹泻或进行性贫血、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患者,应尽早肠镜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

    作者:杨治;张光军;陈建钢;陆青松;张平;白敏;蒋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与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且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居第五位,复发、转移或死亡率近50%[1,2],癌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天煜;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频电容场钳一次性治疗混合痔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频电容场钳一次性治疗混合痔80例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容场钳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混合痔外切内扎手术,外痔切除术,内痔结扎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近期治愈率达90%,总有效率100%.结论 高频电容场钳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

    作者:盛光;郑凯;徐敏;陈小岚;刘民生;陈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四联疗法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重度直肠前突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会阴修补、直肠黏膜结扎、消痔灵注射和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四联疗法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疗效.结果 本组23例均采用经会阴修补、直肠黏膜结扎、消痔灵注射和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四联疗法治疗重度直肠前突,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痊愈78.3%,显效8.7%,好转1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该术式具有手术疗效确切、手术简便等特点,同时可于手术中一并处理并发的肛门疾病,可避免术后肛门狭窄.

    作者:李炼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进展期结直肠癌合并低白蛋白血症形成与急性时相蛋白反应的关系

    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并发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约为8.9%~33.3%[1,2].然而此时大多数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尚属可切除或治愈范围,却往往因并发低白蛋白血症使其对手术或其他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下降,增加术后并发症、放疗和化疗严重副作用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作者:何葵;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肛旁恶性黑色素瘤误诊肛周脓肿1例

    杜某某,男,84岁,因肛旁肿痛十多天入院.现病史:患者起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皮肤肿起,疼痛不适.

    作者:程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混合痔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混合痔术式的改良能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方法 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与同期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组治疗作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在术后疼痛、水肿、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术后创面愈合.

    作者:金淳民;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的应用.方法 155例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经肛门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本组155例无手术死亡及术中严重并发症,术中病理检查无残端癌;术后肛周盆腔感染2例(1.29%),吻合口漏3例(1.94%),吻合13出血5例(3.23%),吻合口狭窄4例(2.58%).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06%(121/155)及6.45%(10/155).手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的优良率为82.58%.结论 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月春;王东霞;叶镇彭;韩晓光;胡夏荣;王彤;王在国;韩方海;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期切除单层吻合技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采用一期切除单层吻合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999~2007年收治的63例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采用术中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单层间断内翻缝合吻合术.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左半结肠切除手术,且均未行预防性回肠或结肠造口.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7.9%),肺部感染3例(4.8%),吻合口漏2例(3.2%),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营养支持治愈,无吻合口狭窄及手术死亡.结论 对于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患者,采用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单层吻合术,不仅可以避免二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诸多痛苦,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勇波;张卓军;孙杰聪;谢虹桥;吴雄辉;蔡海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成人先天肛门闭锁并直肠阴道瘘1例

    先天性肛门闭锁(简称无肛)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型之一,合并瘘管者约占75%,女性中有95%的病例合并瘘管,其中以先天性无肛并直肠阴道瘘(或舟状窝瘘)较为常见[1,2].绝大多数患儿都在学龄前完成肛门成形术,至成人才作肛门成形者报道较少[3].作者经会阴一期完成成人先天无肛并直肠阴道瘘1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王靖;吴学东;杨利杰;庄立峰;孟飞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