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灿;李东玫
人体损伤鉴定在法医学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应用损伤形成机制分析损伤形态,依据损伤形态特征推断致伤物及凶器认定,为侦查破案、检察起诉、审判定罪量刑提供必不可少的关键证据.本文作者利用几何学、物理力学原理对薛某死亡案的致伤物及致伤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消除了死者亲属的质疑,避免了上访.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跃进;于云辉;董庆;刘尚峰;陈蓬波;吕国庆;任杰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刘某某,男,10月龄婴儿.2012年4月28日“因感冒、发烧、咳嗽,在家曾静脉滴注药物(磷霉素钠半支+ 0.9%G.S 60 ~ 70mL)3天,不见明显好转,伴喘息、口唇发绀”到某卫生院就诊.查体:不发烧,P:120次/min,口唇发绀,重度营养不良貌,胸部畸形,三凹征阳性,双肺明显哮鸣音及水泡音,心脏Ⅲ级吹风样及滚桶样杂音,诊断为:①重度先天性心脏病,②支气管肺炎.给予门诊输液、对症治疗,10:30患儿哭闹不止,伴呼吸急促,口唇发绀,予镇静、吸氧、呼吸兴奋剂、强心剂等不见好转,后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刘力军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法医临床学检验鉴定中,常遇到需鉴别椎间盘突出是外伤性还是病理性的案件.本文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对外伤性椎间盘突出的法医学鉴定探讨如下.1 椎间盘的生理特点及成伤机制1.1椎间盘的解剖特点椎间盘是一个密闭的垫,类似于弹簧垫,由相邻椎体上下面的透明软骨板、周围的纤维环及位于中心部位的髓核组成.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相邻椎体间隙的高度、对抗压缩,并使椎体的相对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正常的椎间盘具有弹性和韧性,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据相关实验报道,离体的正常椎间盘能够承受452kg的压力而不损伤.由于其血液供应量少,营养差,所以极易发生退行性变性.在日常生活及劳动时,椎间盘除要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还要承受人在劳作时外来的负重,易发生劳损.好发部位多在活动度较大的椎体交界处,包括C2~C3、C5~C6、T11~L1、L4~S1等部位.
作者:武庆良;王力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于某,女,68岁.某年9月10日2时20分许遭人人室抢劫受伤,于3时35分人院.伤后感头、胸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原发昏迷,无四肢抽搐,小便有失禁.查体:GCS评分E4V5M6,神志清楚,言语应答切题.头面部肿胀明显,面部感觉异常,两侧鼻唇沟对称,吞咽反射正常.颈抵抗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膝反射等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CT示左额叶脑挫伤、头面部广泛皮下血肿,右侧第6、7肋骨骨折伴右侧皮下气肿,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左手环指近节指骨骨折.当日10时复查头颅CT示左额叶挫伤灶较前片吸收.患者于当日18时25分突呕吐淡褐色液体,后感胸闷、呼吸困难,监测示脉氧40%,经抢救后患者浅昏迷状态.9月12日复查头颅CT示左额叶脑挫伤灶基本吸收.患者持续浅昏迷状态,后转入上级医院治疗,于伤后一个月治愈出院.
作者:张磊;陈梅梅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朱某,男,46岁.2013年1月30日因邻里纠纷与施某夫妇二人发生肢体冲突,双方均受伤.1月31日朱某被送拘留所行政拘留五天.入所前朱某自述左肩部疼痛,拘留时朱某左肩部进行拍片(图1),未检见明显骨折现象.2013年2月6日,朱某至我法医门诊反映情况称其左肩胛骨骨折,并出具了当日在市中医院拍摄的X线片(图2)和CT片(图3),同时称该骨折系被施某夫妇二人殴打所致,但据拘留所管教证实,朱某在拘留室内,左肩关节活动并无太大障碍,可自行脱去毛衣.朱某伤后7天方查出肩胛骨骨折,骨折与损伤时间间隔较长,为明晰案件责任,进行损伤机制及损伤程度鉴定.
作者:刘迎春;吴国民;彭银辉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吴某,男.2011年8月5日与另外两人同乘王某的吉普车出行,吴某坐在后排座椅的左侧.后来,吴某被发现躺在吉普车外左后方约5米远处平整的路面上,头部受伤,送至医院就诊.吴某自述是在车内被王某用扳手打伤头部;而车上其余三人一致供述吴某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欲跳车逃离,他人加以阻挠,在挣脱中跌出车外摔伤头部.我所2012年3月20日接受委托对吴某头部损伤的成伤机制进行鉴定.
作者:狄胜利 刊期: 2013年第z1期
交通事故致头面部损伤的伤者,其嗅觉障碍在适用《交通事故及人身损害标准》评残时,暂不予以评定.这表明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合理的维护,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损司法鉴定宗旨.本文为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探外伤性嗅觉障碍在司法鉴定评残活动中的适用.
作者:周伟赋;骆啸;郑银兵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案例1 王某,女,43岁.2013年2月16日,自诉被他人用拳掌击伤右耳,听力下降,医院检查松弛部鼓膜穿孔,穿孔呈圆形可见脓血等.法医鉴定结论为病理性鼓膜穿孔.案例2 张某,女,25岁.2013年3月8日,自诉被人打伤左耳,听力下降,到医院检查,耳镜检查紧张部鼓膜穿孔,穿孔周围有少量血痂,边缘锐利.法医鉴定结论为轻伤.
作者:那红旭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由于鼻骨相邻于上颌骨额突、眼眶内侧壁,且鼻部突出于面部,骨质薄弱,易形成骨折.单纯性骨折伤影像学诊断与伤情程度判断是法医学实践中的难点.本文对211例鼻部单纯性骨折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诊断依据、鉴定方法和原则.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河南唯实司法鉴定中心2006年1月~2013年3月法医临床损伤程度鉴定档案中鼻部单纯性骨折(包括鼻骨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眼眶内侧壁骨折)案,排除伤者既往鼻部有陈旧性损伤案件,共211例.
作者:窦乃迪;张孝刚 刊期: 2013年第z1期
在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中,有时会遇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性骨折的问题,而能否正确区别二者,将直接影响司法鉴定结论.本文就1例道路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争议鉴定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男,50岁.某日晚骑助动车与一辆小客车相撞受伤.遂因“鼻根、口部、右手指撞伤”至某医院就诊.检查:神清,鼻根肿胀,右侧皮肤裂伤、出血;上唇撕裂约2cm,+1牙冠折断1/3,咬合关系正常;右小指中节局部肿胀,伸屈手指稍受限.人院第二天诉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行X线片示第12胸椎椎体轻度楔形变,密度未见异常,第11胸椎椎体左下缘骨刺形成,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前缘骨质增生.印象:第12胸椎椎体陈旧性骨折.伤后第13天颈椎MRI片示:第3-6颈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椎管狭窄,颈椎退变.既往鉴定结论:因交通事故致T12压缩性骨折遗留腰部活动度丧失25%以上,构成九级伤残.车方对此鉴定结论存在异议,申请重新鉴定.
作者:卢巧文;张熙;陈庚云 刊期: 2013年第z1期
GB 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以下简称《道标》)施行至今10余年间,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国家标准,《道标》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毋庸置疑.随着国际伤残评定科学迅速发展,我国的司法鉴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在骨关节损伤[1][2][3][4]、精神障碍[5][6]和五官损伤[7]的伤残评定等方面,《道标》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因而对《道标》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势在必行.
作者:张晓彤;王云介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健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制有所借鉴.1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制现状1.1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不够公正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申请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卫生部门委托、双方当事人委托以及人民法院委托.而其中的双方当事人委托对患者极为不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受害方往往是患者,现行的需要两方来共同申请、委托的规定使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比如,如果院方不委托鉴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则鉴定机构可以推脱责任、不接受患者技术鉴定的申请.
作者:李红玉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案例1 喻某,2011年某日在某看守所,因冠心病急性发作猝死.相关就医资料记录:喻某有高血压病史,且在押期间一直服用珍菊降压片.法医学尸体解剖:冠状动脉内膜见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达Ⅳ级.案例2 丁某,2012年某日在某监狱,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猝死.监狱门诊病历资料记录:丁某2012年某日凌晨3点自觉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因疼痛加重,4小时后到监狱卫生所治疗.10点28分送到某市医院门诊部继续治疗,40分钟后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法医学尸体解剖:胰腺肿大、淤血明显,切面呈暗灰棕红色,与周围组织粘连;组织病理学检验见胰腺广泛出血、坏死,细胞结构不清,周围灶性炎细胞浸润,伴脂肪坏死.
作者:袁银娣;吕宏光;陈敏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笔者从办案程序和法医学两方面对30例文证审查案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目的是为检察技术部门提高法医工作水平、强化文证审查工作做一探讨.1案例资料2012年11月25日至2013年5月25日,受理本院侦查监督、公诉部门委托的30件案例.委托进行损伤程度审查的26例;死因分析的3例;鉴定结论所依据的病历资料在医学上是否可信的1例.案由为故意伤害的24例;寻衅滋事的5例;非法侵宅的1例.
作者:梁春迎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法医学鉴定中,对颅脑损伤进行明确的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具有独特的优势.MRI可以清晰显示脑的三种基本组织,即灰质、白质与脑脊液,能分辨出脑干内的灰质核团,不受骨质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清楚显示幕下和脑干的损伤.随着MRI技术的进步,已证实MRI对于脑细胞微结构的损伤,特别是弥漫性轴突损伤、胼胝体损伤、皮质及皮质下灰质的非出血性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脑外伤后CT检查阴性,临床有明显神经症状的病人应做MRI检查.
作者:周晖 刊期: 2013年第z1期
2013年1月1日起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出庭质证是每一位鉴定人必须面对的事情,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浅析鉴定人出庭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鉴定人出庭质证存在的问题(1)心理准备不足.虽然鉴定人出庭质证是鉴定人的一项工作和义务,但实际工作中出庭质证的案件还是少数.在鉴定中没有意识到要出庭质证,故而在受理案件时对材料的收集、程序的把握上不严谨,导致出庭质证时匆忙上阵,心里没底.(2)知识储备不足.有些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多由医疗机构转岗而从事司法鉴定工作,法医专业知识差.(3)出庭经验不足.大多数鉴定人法庭经验不足,甚至是零,面对经验丰富的辩护人、公诉人,无从应对.(4)鉴定人出庭制度不完善.新《刑事诉讼法》诸条款分别对鉴定意见的性质、鉴定工作、鉴定人出庭质证、鉴定人在诉讼中的保护、鉴定人出庭的费用等有关鉴定事项进行了规定,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给鉴定人出庭质证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作者:袁银娣;陈敏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人员职业门槛高、正规医疗单位费用贵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各地城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非法行医群体,在非法行医过程中出现死亡案件也屡见不鲜.对这类案件如果处置不力,解决不当,极易导致当事人亲属上访,甚至抬尸闹访.要处置好此类案件,不论从卫生行政处罚的立场出发,还是从刑事打击的角度考量,首先要厘清非法行医行为与病患者死亡之间有无联系,是何种关系,这必然涉及到鉴定问题.笔者通过亲身经办一起此类案件,体会到这类案件鉴定所涉法律和技术问题众多,现结合国内文献做如下探讨,不足之处,望法律专家和同行斧正.
作者:杨洪尚;刘建国;秦佳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证据都具有核心价值,而鉴定意见是对诉讼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鉴别所形成的意见,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医鉴定人出庭作证是程序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黎曼 刊期: 2013年第z1期
原发性损伤是指被鉴定人在就诊前机体所遭受的损伤,绝大多数属机械性损伤,包括钝器伤、锐器伤,爆炸伤以及交通事故损伤等;“医源性损伤”则是指由医疗因素所造成的机体损伤,即由于医务人员诊疗护理不当造成治疗必需而导致的损伤.后者并不完全等同于医疗事故所造成的损伤,因为某些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样会给机体造成一些难以避免的伤害.
作者:张长春 刊期: 2013年第z1期
1案例资料某日深夜,某大道发现一男性尸体.现场为一南北走向的单向四车道大道,尸体位于第四车道外侧,左侧卧位,头朝南,足朝北,双手伸向前,双下肢屈曲.尸体鼻部、枕后、腹部前侧地上见少量血迹.北侧距尸体8m处的人行道上见右足胶鞋,距尸足1m处见左足胶鞋,尸体北侧20m范围见汽车脱落带漆碎片,地面无明显轮胎痕,现场周围见数根棍棒.
作者:赵汝行 刊期: 201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