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锌霜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李治清;施永利;任如文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 银锌霜,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银锌霜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38例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接受了银锌霜直接涂抹治疗,每天1次,6 d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缓减.结论:外用银锌霜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yclin-CDKs-CKIs调控系统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性疾病,细胞分裂周期是在精确的调控机制下进行的,包含于这一过程中的相关蛋白和基因的改变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CKIs)为细胞分裂周期的主要调节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细胞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形成Cyclin-CDKs复合物.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CKIs为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是细胞周期的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缺陷,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细胞不能正常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自发产生的细胞凋亡、衰老或分化.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形成恶性肿瘤.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从细胞周期角度出发,对Cyclin- CDKS-CKIS和大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潘长海;彭洪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结肠损伤一期修补40例诊治分析

    结肠损伤因其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方法的提高,一期手术已成为处理结肠损伤的主要趋势[1],我院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经一期修补结肠损伤40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安球;覃建论;莫武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类型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4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中,盆腔及会阴复发36例,吻合口复发16例,阴道壁复发2例.42例(75.0%)术后2年内复发,26例有骶丛神经刺激症状.32例再次手术,22例行非手术治疗.再次手术与非手术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2%及20.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对局部复发者再次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楚平;叶伟坤;林关朋;张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肛周肿物、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

    患者,女,31岁.因肛周肿物6年,逐渐增大,周期疼痛,加重两年,于2005年1月26日收入院.

    作者:梁秀之;张占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肛管黏膜折叠悬吊法治疗混合痔26例报告

    我院2002.3~2004.3用折叠悬吊治疗混合痔26例,效果满意,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出血少,病人痛苦轻微,恢复快.报告如下.

    作者:高宝刚;马治邦;祝彦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肛周炎性疾病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评价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肛周炎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7名怀疑患有肛周炎性疾病的病人采用线阵探头(4~7MHz)进行了检查,并对病变部位图像的形态特征及范围进行了评估,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变部位新生血管情况进行了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以确认彩色多普勒的辅助诊断意义.超声检查结果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在73例接受手术的病人中证实了107处肛周炎性病变.灰阶超声对肛周炎性疾病的发现及病变性质的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r=0.67,P<0.01).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的准确性较单一方法检查方法有显著提高.同时炎性病变周围血运增加情况可以作为肛周炎性疾病诊断的独立特征性指征.结论: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更高综合性影像特征信息,提高肛周脓肿和肛瘘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曹晓桦;李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效果.方法:统计89例TME手术和97例传统手术清除淋巴结情况,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TME手术平均清除转移淋巴结(3.8±1.5)个,而传统手术为(3.1±1.6)个,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TME为5.6%(5/89),传统手术为7.2%(7/9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TME为6.5%(3/46),传统手术为10.9%(6/55),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ME手术能提高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清除效果,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赵宏;王海涛;陈少骥;高敏;张志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亚甲蓝注射致肛周组织坏死1例

    复方亚甲蓝长效麻醉剂普遍用于肛肠科术后止痛,效果可靠,但个别患者会发生组织坏死[1],我科近年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德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疗效及安全性报告(附411例报告)

    1997~2003年,我科采用电子肠镜微波治疗大肠息肉411例共924枚,均一次治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缝合方式对痔切除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缩短痔切除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方法:150例痔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行间断褥式外翻缝合痔术后切口,B组50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痔术后切口,C组50例以开放切口处理.结果: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2.6±3.1)d,短于B组的(16.4±5.3)d和C组的(16.6±2.9)d (P<0.01),而B组和C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闭合式痔切除术采用间断褥式外翻缝合有临床价值.

    作者:高激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标志物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 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作者:左敏;夏利刚;杨晓东;苏学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OSSUM、(P、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的研究

    目的:评价POSSUM、(P、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对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的效果.方法:采用POSSUM、(P、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预测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中年组、老年组、总体)术后死亡率,并比较实际发生率与理论预测率的差异.结果: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实际死亡率为1.67%(2例),中年组实际死亡率0%,老年组实际死亡率2.67%.POSSUM、P-POSSUM预测各组死亡率均高于实际水平;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在预测总体水平及老年组时,理论预测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839,P>0.05),而预测中年患者预测值稍高于实际水平.结论:APGBI及Cr-POSSUM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风险性.

    作者:张建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结直肠癌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结直肠癌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胃癌和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体质较弱、共存疾病较多,与其他人群相比其围手术期处理有自身的特殊性.

    作者:卿三华;魏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PH术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32例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对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痔环切吻合器(强生PPH03)对32例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施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21 min,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尿潴留15例,术后止痛19例,术后无大出血、感染、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无肛缘水肿.结论:PPH术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作者:林友彬;杨中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升结肠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80岁,因右下腹痛3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血便.CT检查:升结肠中下段见一肿块约3 cm×9 cm×3 cm,肠腔明显狭窄,考虑升结肠占位病变,结肠癌可能.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0 cm(升结肠)见组织球状隆起、表面覆盖坏死物、质较硬,病理:黏膜慢性炎伴少量坏死组织.于2004年1月25日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5×109/L,N 0.86,RBC 4.28×1012/L,HGB 105 g/L,CEA 1.47 μg/L,CA19-917.73 U/mL.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 cm升结肠肿瘤4 cm×7 cm×4 cm,缩窄型,结肠系膜内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神经鞘瘤(肿块大小4 cm× 5.5 cm×3 cm)结肠系膜内淋巴结13枚未见肿瘤转移,阑尾慢性炎.术后恢复好,于2004年2月16日出院.门诊随访至今正常.

    作者:陈世福;陈德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附196例报告)

    目的:探讨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在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共收治的196例直肠癌患者行双吻合器吻合术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多见,其次是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以及预防的对策.

    作者:周活动;范小华;张学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增生性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危险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右半结肠癌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之表现相似的疾病较多,临床上不易及时发现、常有漏诊和误诊.现就右半结肠癌常见延误诊断的原因和对策作一综合性分析,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943~1997年丹麦结直肠癌发病率调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铜离子电化学疗法配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形痔30例报告

    环形痔的治疗一直是肛肠界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环切术已经淘汰,分次分期手术既增加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处理不当还会造成肛门狭窄等诸多并发症.我院从2004年起对于环形痔的治疗,在外剥内扎术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30例环形痔患者均达到了一次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