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之;张占军
目的:探讨肛旁脓肿行I期根治性手术的疗效.方法:对78例肛旁脓肿患者交叉设计分成两组,分别行I期根治性手术(RS)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1D),比较术后疗效.结果:RS组病人术后形成肛瘘的发生率远低于ID组,而并发症却无升高趋势,且明显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结论: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肛旁脓肿疗效满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萍;陈达恭;董全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固定术(PPH)在治疗直肠前突合并重度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吻合器对22例直肠前突合并重度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 min,手术后平均住院5 d,100%病人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吻合器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痔是一种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恢复快、痛苦少、无复发等优点的新方法.
作者:赵顺;张德枫;张鑫宇;赵乐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80岁,因右下腹痛3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血便.CT检查:升结肠中下段见一肿块约3 cm×9 cm×3 cm,肠腔明显狭窄,考虑升结肠占位病变,结肠癌可能.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0 cm(升结肠)见组织球状隆起、表面覆盖坏死物、质较硬,病理:黏膜慢性炎伴少量坏死组织.于2004年1月25日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5×109/L,N 0.86,RBC 4.28×1012/L,HGB 105 g/L,CEA 1.47 μg/L,CA19-917.73 U/mL.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 cm升结肠肿瘤4 cm×7 cm×4 cm,缩窄型,结肠系膜内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神经鞘瘤(肿块大小4 cm× 5.5 cm×3 cm)结肠系膜内淋巴结13枚未见肿瘤转移,阑尾慢性炎.术后恢复好,于2004年2月16日出院.门诊随访至今正常.
作者:陈世福;陈德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吻合口漏是结直肠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4%~15%[1],国内报道3.2%~8.9%.我们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就大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诊治和预防作一些探讨.
作者:李德川;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类型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4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中,盆腔及会阴复发36例,吻合口复发16例,阴道壁复发2例.42例(75.0%)术后2年内复发,26例有骶丛神经刺激症状.32例再次手术,22例行非手术治疗.再次手术与非手术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2%及20.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对局部复发者再次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楚平;叶伟坤;林关朋;张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 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作者:左敏;夏利刚;杨晓东;苏学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缩短痔切除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方法:150例痔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行间断褥式外翻缝合痔术后切口,B组50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痔术后切口,C组50例以开放切口处理.结果: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2.6±3.1)d,短于B组的(16.4±5.3)d和C组的(16.6±2.9)d (P<0.01),而B组和C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闭合式痔切除术采用间断褥式外翻缝合有临床价值.
作者:高激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观察和评估痔切闭术的优缺点.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痔切闭术)和对照组(剥扎组),每组各36例进行观察各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疼痛、水肿、出血和尿潴留等术后症状的发生均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痔切闭术术后反应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张从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对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痔环切吻合器(强生PPH03)对32例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施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21 min,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尿潴留15例,术后止痛19例,术后无大出血、感染、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无肛缘水肿.结论:PPH术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作者:林友彬;杨中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复方亚甲蓝长效麻醉剂普遍用于肛肠科术后止痛,效果可靠,但个别患者会发生组织坏死[1],我科近年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德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重度脱垂性痔病是共认的难治性疾病[1],其治疗方法很多,但终仍需手术治疗[2].对Ⅲ、Ⅳ期环状内痔和以内痔脱垂为主的环状痔适合采用PPH术式[3].较严重的外痔部分存在,表现为巨大皮赘或静脉曲张团块,PPH手术难以解决外痔部分.如术中加做外痔处理,术中牵拉造成吻合口出血的危险.而传统的Milligan-Morsan术式有手术创伤大、术中肛管皮肤切除过多、内痔结扎过度、对脱垂的直肠黏膜不能有效悬吊固定,术后疼痛重、疼痛时间长、恢复慢.从2002年3月开始,我们采用经肛门镜选择性内痔悬吊复位加外痔剥离切除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柯长青;尤石俊;罗辉;左冠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结肠损伤因其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方法的提高,一期手术已成为处理结肠损伤的主要趋势[1],我院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经一期修补结肠损伤40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安球;覃建论;莫武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对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治疗环状混合痔首选的方法是PPH(痔上黏膜环切)术.但由于该手术费用昂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普及.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外剥内扎仍然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术式.
作者:伍发时;曾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环形痔的治疗一直是肛肠界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环切术已经淘汰,分次分期手术既增加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处理不当还会造成肛门狭窄等诸多并发症.我院从2004年起对于环形痔的治疗,在外剥内扎术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30例环形痔患者均达到了一次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肛肠外科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双腔造口的患者,多因为直肠癌伴急性梗阻时作为先期减压手术;或肛管直肠损伤、穿孔修补后作为保护性造口,以转流粪便,保证愈合;或直肠低位吻合时,吻合不满意,作为保护性造口[1].双腔造口患者一般会在数月后行造口还纳术,此时造口患者的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卢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Ⅲ~Ⅳ度痔的疗效区别.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加硬注术治疗50例和对照组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加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50例对比观察.观察其有效例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疗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50例中痊愈18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平均住院时间(4.12±0.77)d;平均恢复工作时间(5.72±0.99)d;平均疗程(8.04±1.63)d;术后并发症(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19例.对照组50例中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平均住院时间(8.08±1.5)d;平均恢复工作时间(11.4±1.4)d;平均疗程(15.66±1.83)d;术后并发症(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44例.近期无狭窄和严重感染,远期疗效有待观察.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硬注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Ⅲ~Ⅳ度痔是一种有效方法,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恢复工作快和术后疼痛轻.
作者:杨勇军;王崇树;唐学贵;何德才;赵自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效果.方法:统计89例TME手术和97例传统手术清除淋巴结情况,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TME手术平均清除转移淋巴结(3.8±1.5)个,而传统手术为(3.1±1.6)个,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TME为5.6%(5/89),传统手术为7.2%(7/9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TME为6.5%(3/46),传统手术为10.9%(6/55),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ME手术能提高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清除效果,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赵宏;王海涛;陈少骥;高敏;张志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POSSUM、(P、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对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的效果.方法:采用POSSUM、(P、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预测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中年组、老年组、总体)术后死亡率,并比较实际发生率与理论预测率的差异.结果: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实际死亡率为1.67%(2例),中年组实际死亡率0%,老年组实际死亡率2.67%.POSSUM、P-POSSUM预测各组死亡率均高于实际水平;Cr-POSSUM、APGBI评分系统在预测总体水平及老年组时,理论预测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839,P>0.05),而预测中年患者预测值稍高于实际水平.结论:APGBI及Cr-POSSUM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风险性.
作者:张建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肛周脓肿分为改进组及原换药组比较术后效疗.结果:改进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6.36±3.01)d,原换药组为(23±0.48)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肛周脓肿一次性手术,并改进换药方法,能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王少光;詹蔚琳;余梅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结直肠癌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胃癌和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体质较弱、共存疾病较多,与其他人群相比其围手术期处理有自身的特殊性.
作者:卿三华;魏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