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梁燕婷;刘昕;陈伟平;江蕙芸

关键词:喂养行为, 相关影响因素, 婴幼儿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定期体检的婴幼儿(6~36个月龄)1 250例,应用《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及自行设计的《喂养人喂养行为调查表》评估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情况、喂养人喂养行为,分析喂养行为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1 250例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26.80%(335/1 2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3~18个月的婴幼儿、喂养人学历在小学或以下及食物制作单一喂养困难发生率均较高(均P <0.05),而喂养人为母亲、家长积极应对喂养、根据婴幼儿饥饱信号、进餐条件固定、喂养环境无干预因素、进餐前与婴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能明显降低喂养困难发生率(均P<0.05).多因素Lc-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人学历在小学或以下、食物制作单一是婴幼儿喂养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家长积极应对喂养、根据婴幼儿饥饱信号、进餐前与婴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是喂养困难的保护因素(P <0.05).喂养困难婴幼儿体重、身长、头围较无喂养困难同一月龄婴幼儿低下(P <0.05),且智力指数(MI)及发育商(DQ)评分低于无喂养困难患儿(P<0.05).结论:婴幼儿期容易发生喂养困难,且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时对家属进行喂养行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喂养行为,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化冷冻人成熟卵母细胞显微受精后冻融胚胎移植成功并分娩1例

    在辅助生殖冷冻技术中,冻精子、冻胚胎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是冻融人卵母细胞一直是技术难题.本文报道1例患者经玻璃化冷冻成熟卵母细胞,解冻后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获得胚胎后行玻璃化冷冻,冻融胚胎移植后成功获得妊娠并分娩,为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石明华;叶健;牛向丽;黄华;陈志洪;公方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37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感染时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水平.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120例,根据临床类型将其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47例)、肝硬化(LC)组(28例)和无症状携带(ASC)组(45例);另根据感染时期不同,将其分为4组:免疫耐受(IT)组(20例)、免疫清除(IC)组(28例)、低复制(LR)组(21例)和再活动(RA)组(33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合格的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H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37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IL-37水平在各不同临床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不同感染时期组间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感染时期的各组血清IL 37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水平、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IL-37可能不参与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反应.

    作者:刘宇骏;玉艳红;吴继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肛痔洗剂联合微波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肛痔洗剂联合微波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肛肠病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2).两组术后均予肛泰软膏外敷、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微波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高锰酸钾熏洗坐浴,研究组联用痔灵洗剂熏洗坐浴、路优泰口服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各时点局部创面出血、疼痛、坠胀、水肿、潮湿评分情况及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d局部创面出血、疼痛、坠胀、水肿、潮湿各项症状评分较术后1d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同时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7d症状评分较治疗3d时亦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同时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肛痔洗剂联合微波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局部症状,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临床效果尚可.

    作者:刘伟;罗小红;焦云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管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行TK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FTS指导下的围术期管理,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术期管理.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其膝关节活动度与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TS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膝关节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猛;罗奇;周天健;王华;林博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干扰素-α1b与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干扰素-α1b(INF-α1b)和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加用INF-α1b和病毒唑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67%,63.33%(P<0.05).观察组发热、憋喘、肺啰音、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及CD4 +/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F-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较病毒唑更为安全、有效,且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并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宽;彭林强;李园;马春利;薛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呼吸训练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妇科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护理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内容.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于干预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PSQI总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及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SQI总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PSQI总分与SAS评分在于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予以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周甘雨;杨西宁;黄淼;梁克雁;范颖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清IL-22检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22(IL-22)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HF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Ⅳ级.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受试者血清中IL-22、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脢(CK-MB)的水平,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IL-22、cTnI、CK-MB、LVEDD、LVESD均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同时LVEF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IL-22水平与cTnI、CK-MB、LVEDD、LVESD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2诊断CH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血清IL-22预测CHF的特异度为81%,灵敏度为91%.且对比不同预后CHF患者血清IL-22水平发现,心源性死亡组和心源性再住院组患者血清IL-22水平显著高于无再发事件组(P<0.05),且心源性死亡组血清IL-22水平显著高于心源性再住院组(P<0.05).结论:血清IL-22水平可作为老年CHF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其对老年CHF的治疗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颖;花冠杰;梁承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和MTA形成根尖屏障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和无机三氧化物聚合物(MTA)应用于成年患者根尖孔未闭合患牙形成根尖屏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成年患者根尖孔未闭合患牙50颗,随机分为iRoot BP plus治疗组和MTA治疗组,每组25例,分别使用iRoot BP plus和MTA充填于根尖孔及根管下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根管下段充填操作时间.结果:iRoot BP plus治疗组和MTA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和96.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 BP plus治疗组根管1/3充填操作时间为(8.7±1.8) min,显著低于MTA治疗组的(15.2±1.6) min,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治疗根尖孔未闭合患牙的临床疗效与MTA相近,但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操作时间较短,便于临床操作.

    作者:熊亚芳;雷志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多模态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P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3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共175个结节).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接受PMWA治疗,统计结节体积缩小率(VRR),并于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 75个结节均成功完成PMWA,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R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个月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疼痛、出血、轻度呼吸困难、瞬问声音变化及血压升高,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均未发生误伤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采用P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轻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莫伶丽;田福年;莫金霖;彭洁;陈伟杰;陈冬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定期体检的婴幼儿(6~36个月龄)1 250例,应用《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及自行设计的《喂养人喂养行为调查表》评估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情况、喂养人喂养行为,分析喂养行为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1 250例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26.80%(335/1 2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3~18个月的婴幼儿、喂养人学历在小学或以下及食物制作单一喂养困难发生率均较高(均P <0.05),而喂养人为母亲、家长积极应对喂养、根据婴幼儿饥饱信号、进餐条件固定、喂养环境无干预因素、进餐前与婴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能明显降低喂养困难发生率(均P<0.05).多因素Lc-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人学历在小学或以下、食物制作单一是婴幼儿喂养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家长积极应对喂养、根据婴幼儿饥饱信号、进餐前与婴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是喂养困难的保护因素(P <0.05).喂养困难婴幼儿体重、身长、头围较无喂养困难同一月龄婴幼儿低下(P <0.05),且智力指数(MI)及发育商(DQ)评分低于无喂养困难患儿(P<0.05).结论:婴幼儿期容易发生喂养困难,且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时对家属进行喂养行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喂养行为,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作者:梁燕婷;刘昕;陈伟平;江蕙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TC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两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测定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天、第7天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NF-α、T3、T4、FT3、FT4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TSH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第2天的认知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DTC具有明显疗效,能够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改善患者DTC术后的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仁拴;李伟;苗满园;曹晓鹏;张坤;苗栓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介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率、血脂及IL-8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再狭窄率、血脂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冠脉支架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复发心绞痛率,以及术前、术后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IL-8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56%(1/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心绞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及IL-8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较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明显降低其PCI术后再狭窄率及复发心绞痛率,改善血脂,并能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任君文;朱旭;张维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 5年1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02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05±1.56)dvs (5.56±2.69)d],且不良反应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与硝酸咪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较单纯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软组织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每组30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治疗前、后3组颏前点(Pog)、颏下点(Me)、颏顶点(Gn)的软组织厚度变化及Z角、FMIA角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角组颏前部软组织厚度(Pog-Pog,)、颏顶部软组织厚度(Gn-Gn')、颏下部软组织厚度(Me-Me')均大于其他两组(均P<0.05);高角组Z角均大于其余两组,FMIA值均小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Pog-Pog'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Me-Me'、Gn-G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角组治疗后FMIA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3组治疗后Z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影响较大.矫治后上下切牙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

    作者:吴凯;杨婕;康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A活动组(73例)、RA缓解组(39例)及健康对照组(52例)的血清VEGF的质量浓度,分析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RA活动组的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活动组患者的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RA缓解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缓解组血清VEGF质量浓度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P)和关节疼痛数与VEGF质量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VEGF质量浓度在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病情具有相关性,在临床上可作为RA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雪峰;尚俊英;甄志强;吴卫国;王飞;唐咸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中镇静和镇痛的应用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射频消融术(RFCA)中镇静和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陕西省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RFCA手术治疗的PSVT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局部麻醉下手术,观察组麻醉前10 min予以负荷剂量(1μg/kg) Dex静脉泵注,继以0.5 μg/kg·h 1维持泵注至术毕;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给药前(T0)、注入负荷剂量后(T1)、穿刺后2 min(T2)、消融后2 min(T3)、退出穿刺针后2 min(T4)、术毕(T5)、术后30 min(T6)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Ram-say镇静评分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两组RFCA时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所致操作终止次数.结果:T1~T5各时间点观察组的BIS、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5各时间点,观察组心率(H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T3~T4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融操作中断次数、消融时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Dex应用于PSVT患者RFCA安全、可行,能够提高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更好地维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且无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

    作者:张海良;丁鹏;张明;解飞;王西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研究组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患者的疗效显著,对于保护患者脑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伟伟;赵雄飞;赵掌权;田永青;霍金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世界常见眼表疾病.既往文献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均有阐述,但近年来在其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上又有新发现:Meta分析的介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及好发因素有了循证医学的证据.我国近年来也对翼状胬肉在南北方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引起增殖率显著降低并且干细胞样特征消失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莉;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 3年9月至2015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行腔内再通介入治疗的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后再通率为92.0%,术后恢复良好15例,病情稳定5例,恶化3例.术后6个月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分(4),显著低于术前的5分(0.5)及术后1d的4分(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期间发生术后急性闭塞2例,夹层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随访期间死亡4例,再发脑卒中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1例,再发狭窄2例.结论:采用腔内再通介入治疗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率高,疗效显著.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吴磊;庞燕;尹博文;韩莹;华红果;陈兴河;赵建华;冯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及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1],然而它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等少数几个疾病为单基因遗传外,绝大多数IS均是由多个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出现,使得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检与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成为可能,也给候选易感基因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是目前为流行的复杂疾病研究手段.

    作者:罗曼;江东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