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变化及其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杨亚锋;宋海锋;齐学林;高莉

关键词:血清β-抑制蛋白2, 2型糖尿病, 代谢指标, BMI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变化及其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BMI水平,将其分为体重正常组(BMI为18.5~22.9 kg/m2,n=45),超重组(BMI为23.0~24.9 kg/m2,n =52)和肥胖组(BMI超过25.0 kg/m2,n =53).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和代谢指标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与代谢性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肥胖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显著低于超重组患者和体重正常组患者(P<0.05),超重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与BMI、TG、HOMA-IR、HOMA-β呈负相关关系(r=-0.041,-0.329,-0.310,-0.214,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水平是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Vimentin联合CK、EpCAM用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目的:探讨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联合上皮标志物CK、EpCAM用于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鉴定的效果.方法:收集93例中晚期乳腺癌(Ⅲ~Ⅳ期)患者全血,免疫磁珠阴性选择法富集CTC,对比Vimentin联合CK+EpCAM(联合检测组)和仅CK+EpCAM(单纯检测组)染色鉴定CTC的阳性率、平均阳性细胞数量,并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对比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两种方法均未在健康志愿者血中检测到阳性细胞;联合检测组和单纯检测组总检出CTC阳性率分别为69.9%和76.3%,平均检出CTC细胞数分别为(4.89±4.58)个/7.5 mL血液和(8.76±8.32)个/7.5mL血液,联合检测组检出率及CTC检出细胞数均高于单纯检测组;Ⅲ期患者两种检测法的检出率及CTC个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期患者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的CTC阳性率无差异(P>0.05),但联合检测组CTC计数显著高于单纯检测组(P<0.05).依据年龄、肿瘤大小等,联合检测组均较单纯检测组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年龄>35岁、肿瘤大小<5 cm的患者差异显著(P<0.01),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型患者可以通过联合检测法提高CTC检出水平,而Luminal B型和三阴型则未体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Vimentin联合CK、EpCAM进行CTC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同时CTC数量与肿瘤的分期及转移状态有关.

    作者:梁容瑞;石立彦;史悦;石凤灵;李伟;陶敏;李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TG/ALG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以抗胸腺免疫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S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环孢菌素A、雄激素、造血因子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了ATG/ALG.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1.25%)显著的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效果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D3+、CD+、CD8+、CD3+/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CD3+/CD8+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发热、皮疹、血清病、肝损害、肾损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G/ALG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SAA患儿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余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南宁市吸烟人群戒烟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吸烟者戒烟意愿的因素,为制定控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南宁市1145名吸烟者进行调查,收集个人资料及吸烟、戒烟行为等相关特征,并分成有戒烟意愿组和无戒烟意愿组,分析戒烟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性别、受教育程度、每月吸烟天数、尼古丁依赖、吸烟危害认识、戒烟经历、家里禁烟情况、戒烟影响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月吸烟天数、家里禁烟情况、戒烟经历、戒烟影响认识是吸烟者戒烟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每月吸烟天数少的吸烟者更愿意戒烟,而有过戒烟经历、家里禁烟、戒烟影响认识正确也是促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愿的有利因素.

    作者:梁耀洁;李虹;梁丹燕;欧阳云;吴华贝;付文捷;黄馨缘;张海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和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含有LOX全长及插入LOX基因序列C端的2个StrepⅡ和一个Flag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GV303/EGFP(LOX-SF),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将其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使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对细胞中重组蛋白LOX-SF进行检测.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关分析LOX与XRCC5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重组LOX蛋白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中稳定表达.LOX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XRCC5,同时XRCC5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也检测到LOX.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LOX与XRCC5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结论: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细胞核内共定位.

    作者:周文婷;刘剑仑;刘侠;杨华伟;韦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烧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烧伤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烧伤常规护理加认知行为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果:通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烧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并保障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

    作者:赵锋;黄宾;谌煜;王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CQI.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每个月进行一次Harris评分(HHS)和生存质量评分(SF-12评分),护理结束后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HHS评分组间主效应(F=11.52,P=0.003)、时间主效应(F=4.73,P=0.03)和组间×时间交互作用(F=5.44,P=0.02)均有显著差异.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护理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HH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12评分组间主效应(F=11.45,P=0.003)、时间主效应(F=4.57,P=0.03)和组间×时间交互作用(F=5.66,P=0.02)均有显著差异.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SF-12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9,P<0.05),且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5,P<0.05).结论:CQI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林楠;李国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研究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HTGP)模型的建立.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12只)、B组(30只),分别用普通饲料、高脂饲料饲养.满4周时行眶后静脉丛取血,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A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AP组和C组,分别用雨蛙肽50μg/kg腹腔注射干预及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组也随机分为5个亚组:HTG+AP1组、HTG+AP2组、HTG+AP3组、HTG+AP4组和HTG组,分别用雨蛙肽50μg/kg、40 μg/kg、30 μg/kg、20μg/kg腹腔注射和生理盐水干预;苏木素—伊红染色(HE)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用底物酶法测定大鼠血清淀粉酶(AMY)含量.结果:经高脂饲料饲养后B组大鼠TG为(3.11±0.73)mmol/L,较A组的(0.99±0.30)mmol/L显著升高(P<0.01);与AP组相比,HTG+AP1组、HTG+AP2组胰腺病理评分、血清AMY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HTG+AP3组、HTG+AP4组与A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能够加重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的胰腺损伤.

    作者:何家萍;符洪宗;王惠临;覃蒙斌;梁志海;唐国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青光眼阀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利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外伤继发的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针对利用大剂量的药物都不能控制眼压的30例(30只眼)眼外伤且继发青光眼的患者,在受伤后的2个月内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观察并记录下不同的随访时间节点的手术成功比率.此外,还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以及佳矫正视力等数据,以协助判断青光眼阀植入术对于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结果:末次随访19例中,手术完全成功16例(84.2%),条件成功3例(15.8%);平均眼压为(2.01±0.07)kPa,比术前眼压(5.67±0.24) kPa明显下降,同时术前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随访时点平均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明显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末次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0.40)明显低于术前(LogMAR视力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早期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积血3例,而无持续性的低眼压、浅前房、引流管暴露以及局部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军;王秀超;杨洪帅;张英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在小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医生建立的数码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ve training,AIT)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治疗方法[1],亦属感觉统合训练,目前被广泛运用于自闭症、智力障碍、多动症、学习困难等疾病的心里行为障碍的康复[2,3],但在小儿脑瘫康复领域未见有报道.现将近年来AIT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小儿脑瘫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表面活性蛋白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以SP-C启动子上的3个SNP位点(rs8192321,rs8192335和rs8192337)为研究对象,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对207例早产儿[其中RDS123例(病例组),非RDS84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型分型,比较两组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的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s8192321位点和rs8192335位点上未发现变异;rs8192337位点在对照组中检出1例杂合基因型,其余及病例组均无变异.所有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比较,欧洲人群的变异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广西人群.结论:SP-C启动子3个位点在中国广西早产儿中变异频率较低,不构成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艳明;张树英;韦秋芬;唐尚英;宁辛未;陈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评价孤立性肺肿块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评价孤立性肺肿块的可行性.方法:69例孤立性肺肿块患者,病灶数共69个,采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增强扫描,获得肿块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VNC)图像CT值、常规增强CT值及碘分布图CT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块常规平扫分别与VNC(A)、VNC(V)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常规平扫与VNC(A)图像CT值均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0.91及r=0.93,均P=0.00.常规平扫图像SNR较VNC图像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C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图像稍差,两者图像质量评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肿块增强CT值与碘图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增强与碘分布图CT值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r=0.89,P=0.00).常规增强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43.68±3.89)mGy、(1 130.21±109.87)mGy·cm及(15.82±2.03) mSv,双能量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29.23±3.11)mGy、(738.69±90.46)mGy·cm及(10.34±1.37) mSv,两种扫描方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总量及ED总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降低约33.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增强扫描一次能获得VNC图及碘剂分布图,在不影响图像质量下用VNC能够代替常规平扫对肺部孤立性肿块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邓东;彭业胜;李凯;张小波;黄福灵;李春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比较.方法:将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手段清除脑血肿;研究组予以神经内镜治疗手段清除脑血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较开颅手术在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预后效果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罗俊杰;戴永建;吕伟;林毅;田学成;曲新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对孕妇及胎儿的意义

    目的:分析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对孕妇及胎儿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0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叶酸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A、B、C3组:A组(412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未服用叶酸;B组(754例)孕前未服用,孕后服用叶酸至孕3个月;C组(834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服用叶酸,观察比较3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结果:A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B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可降低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作者:杨冬梅;李敏清;庞丽红;曾雅畅;陈冬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其中放疗组采用单纯放疗;而放化疗联合组在放疗组的基础上接受口服靶向化疗药物(吉非替尼).治疗8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242(CA242)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和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和CA242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放化疗联合组治疗后较放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的DCR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00% vs 82.85%和31.43% vs 57.14%;并且放化疗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明显高于放疗组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放化疗联合组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白细胞减少和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放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在接受放疗的基础上加服吉非替尼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DCR,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丹丹;周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合醋酸白试验、病理组织学与Ki67和p63表达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阴道镜宫颈黏膜醋酸白试验(VIA)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不符合情况,结合Ki67和p63蛋白表达,探索综合诊断CIN的评定方法.方法:分析VIA与病理诊断CIN的不符合率,从病理组织学层面探寻不符合的原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Ki67和p63,观察其在炎症和不同级别C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VIA对CIN的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在炎症组、CIN Ⅰ级组、CINⅡ级组和CINⅢ级/原位癌组的不符合率分别为46.34%、32.00%、44.44%及50.00%.VIA对宫颈病变的评估较病理诊断结果程度过重.Ki67在炎症组低表达,在CIN各级别组高表达,并随CIN级别增高表达增加(P<0.05);p63在炎症组中伴有鳞状化生或增生增厚的上皮组织及CIN各级别组均呈高表达(均P<0.05),但随CIN级别增高表达增加.Ki67与p63在宫颈炎症及CIN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791,P<0.05).结论:VIA+病理形态观察+Ki67细胞增殖指数计数相结合,是诊断CIN实用而准确的方法.

    作者:郑萍;李辛辛;林思彤;韦玉鸾;罗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SSS的重视程度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SSS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48例SSS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40例患者存在后循环缺血、同侧上肢缺血等症状,及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2.66 kPa、锁骨上窝血管杂音等体征;(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发现Ⅰ期SSS患者17例,Ⅱ期SSS患者27例,Ⅲ期SSS患者12例;(4)对比48例SSS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0.650);(5)所有SSS患者给予积极药物治疗,11例SSS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SSS的主要病因,后循环缺血症状常见,TCD、CDFI是诊断SSS的有效手段,SSS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吴霖浦;秦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择期宫颈环扎术与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和比较孕妇行择期宫颈环扎术和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和筛选关于孕妇行择期宫颈环扎术和紧急宫颈环扎术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择期宫颈环扎术组平均分娩孕周(WMD=5.31,95%CI 1.72~8.89,P=0.004)、平均延长孕周(WMD=10.81,95%CI 9.11~12.51,P<0.00001)、新生儿体重(WMD=1.19,95%CI 0.85~1.53,P<0.00001)、新生儿存活率(95%CI 3.79~16.08,P<0.00001)均优于紧急宫颈环扎术组.结论:择期宫颈环扎术在增加新生儿存活率、延长孕周、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明显优于紧急宫颈环扎术.

    作者:花艳蕉;孙燕;袁媛;钟莉娉;杜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源CT肺灌注及肺FLASH扫描在肺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肺栓塞(PE)患者在双源CT肺灌注与肺FLASH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床疑似PE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双源CT肺灌注扫描(A组)和FLASH扫描(B组).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扫描时间、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12.05±2.33)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349.54±77.78) mGy×cm],肺动脉主干强化值(474.25±115.64)HU、噪声值(27.35±4.23)HU,左肺动脉干强化值(465.32±108.53) HU、噪声值(26.18±5.32)HU,右肺动脉干强化值(466.63±118.38)HU、噪声值(26.45±5.18)HU,升主动脉平均强化值(95.42±8.03)HU、平均噪声值(26.86±5.63)HU.B组:平均扫描时间(1.23±0.08)s,CTDIvol(4.1±0.73) mGy,DLP(134.69±25.41) mGy×cm,肺动脉主干强化值(498.74±102.59)HU、噪声值(31.24±8.37)HU,左肺动脉干强化值(478.34±101.09) HU、噪声值(30.29±6.34)HU,右肺动脉干强化值(490.52±127.18) HU、噪声值(29.53±7.81) HU,升主动脉平均强化值(68.52±6.43)HU、平均噪声值(30.32±3.37) HU.结论:A组相对于B组,其图像噪声小,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的肺灌注异常,更好评价肺血管堵塞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B组则扫描时间短、扫描剂量低.两组不同成像扫描均可很好的显示肺段及肺亚段动脉血管,达到诊断要求,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兆国;张鹏;赵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发疹性黄瘤病并发高脂血症及糖尿病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全身散在丘疹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腰骶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散在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无痛痒等不适,后皮疹逐渐增多,部分扩大融合,泛发至躯干、四肢等其他部位(图1).既往曾发现血脂及血糖升高.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项部、躯干以及四肢可见泛发的绿豆大小淡黄色丘疹,对称分布,光泽透亮,部分融合成簇.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空腹血葡萄糖21.25 mmol/L;血脂中,总胆固醇22.82 mmol/L,甘油三酯19.3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05 mmol/L,载脂蛋白AⅠ (apoA Ⅰ)0.730 g/L.组织病理表现: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中层可见弥漫性泡沫样细胞为主组成的结节性团块,部分细胞呈泡沫化改变,其内胶原纤维增生,见Touton巨细胞,其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S-100(一),CD68(+).诊断:①发疹性黄瘤病;②高脂血症;③Ⅱ型糖尿病.

    作者:李文宇;韦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201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随访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01例PSP患者,终随访186例,35例复发,复发率为18.8%.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P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治疗后的复发相关,其中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预测PSP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谭军涛;张剑锋;曾光;赵会民;阳诺;唐华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