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青光眼阀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建军;王秀超;杨洪帅;张英辉

关键词:眼外伤, 青光眼, 青光眼阀植入术,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外伤继发的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针对利用大剂量的药物都不能控制眼压的30例(30只眼)眼外伤且继发青光眼的患者,在受伤后的2个月内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观察并记录下不同的随访时间节点的手术成功比率.此外,还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以及佳矫正视力等数据,以协助判断青光眼阀植入术对于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结果:末次随访19例中,手术完全成功16例(84.2%),条件成功3例(15.8%);平均眼压为(2.01±0.07)kPa,比术前眼压(5.67±0.24) kPa明显下降,同时术前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随访时点平均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明显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末次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0.40)明显低于术前(LogMAR视力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早期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积血3例,而无持续性的低眼压、浅前房、引流管暴露以及局部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和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含有LOX全长及插入LOX基因序列C端的2个StrepⅡ和一个Flag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GV303/EGFP(LOX-SF),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将其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使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对细胞中重组蛋白LOX-SF进行检测.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关分析LOX与XRCC5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重组LOX蛋白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中稳定表达.LOX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XRCC5,同时XRCC5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也检测到LOX.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LOX与XRCC5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结论: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细胞核内共定位.

    作者:周文婷;刘剑仑;刘侠;杨华伟;韦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8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采用前路手术,52例采用后路手术.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前路手术B级14例,C级11例,D级5例;后路手术B级25例,C级21例,D级6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6~47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症状加重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获较明显改善,前、后路手术Frankel分级分别改善1.8级、1.2级,脊柱序列基本恢复正常,但手术时间前路手术为(201.90±8.6)min、后路手术为(163.00±6.0)min,术中出血量前路手术为(1176.67±99.8)mL、后路手术为(746.15±55.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路手术均优于前路手术.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各有优缺点,前路手术减压更彻底,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作者:岑文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combinant lentiviral vector of GP73 and its expression in DC2.4cells

    作者:Xi-Lei Li;Man-Ya Wu;Xiao-Yun Shen;Ye-Bin Pang;Yan Feng;Bi-Yu Cui;Xiao-Ling Luo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羟孕酮辅助TCRP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甲羟孕酮辅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予以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TCRP术后5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每天10 mg,连续服用20 d,以后每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重复上述方法6个月.对照组仅予以TC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失血图评分法(PBAC)评分,治疗后6个月月经周期正常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6、12和24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和PB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月经周期正常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在减少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同时,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倪明燕;李芳;田艳红;魏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紫杉醇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手术组(对照组)和紫杉醇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治疗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接受两个疗程的紫杉醇60 mg/m2联合洛铂30 mg/m2治疗,间隔3周.药物治疗后即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手术情况和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接受化疗后其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和宫旁浸润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脱发等.结论:紫杉醇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小,能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和抑制肿瘤转移.

    作者:张晓英;姜晓春;张新选;张曼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变化及其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变化及其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BMI水平,将其分为体重正常组(BMI为18.5~22.9 kg/m2,n=45),超重组(BMI为23.0~24.9 kg/m2,n =52)和肥胖组(BMI超过25.0 kg/m2,n =53).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和代谢指标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与代谢性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肥胖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显著低于超重组患者和体重正常组患者(P<0.05),超重组患者的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的水平与BMI、TG、HOMA-IR、HOMA-β呈负相关关系(r=-0.041,-0.329,-0.310,-0.214,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水平是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抑制蛋白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亚锋;宋海锋;齐学林;高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表面活性蛋白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以SP-C启动子上的3个SNP位点(rs8192321,rs8192335和rs8192337)为研究对象,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对207例早产儿[其中RDS123例(病例组),非RDS84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型分型,比较两组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的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s8192321位点和rs8192335位点上未发现变异;rs8192337位点在对照组中检出1例杂合基因型,其余及病例组均无变异.所有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比较,欧洲人群的变异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广西人群.结论:SP-C启动子3个位点在中国广西早产儿中变异频率较低,不构成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艳明;张树英;韦秋芬;唐尚英;宁辛未;陈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源CT肺灌注及肺FLASH扫描在肺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肺栓塞(PE)患者在双源CT肺灌注与肺FLASH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床疑似PE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双源CT肺灌注扫描(A组)和FLASH扫描(B组).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扫描时间、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12.05±2.33)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349.54±77.78) mGy×cm],肺动脉主干强化值(474.25±115.64)HU、噪声值(27.35±4.23)HU,左肺动脉干强化值(465.32±108.53) HU、噪声值(26.18±5.32)HU,右肺动脉干强化值(466.63±118.38)HU、噪声值(26.45±5.18)HU,升主动脉平均强化值(95.42±8.03)HU、平均噪声值(26.86±5.63)HU.B组:平均扫描时间(1.23±0.08)s,CTDIvol(4.1±0.73) mGy,DLP(134.69±25.41) mGy×cm,肺动脉主干强化值(498.74±102.59)HU、噪声值(31.24±8.37)HU,左肺动脉干强化值(478.34±101.09) HU、噪声值(30.29±6.34)HU,右肺动脉干强化值(490.52±127.18) HU、噪声值(29.53±7.81) HU,升主动脉平均强化值(68.52±6.43)HU、平均噪声值(30.32±3.37) HU.结论:A组相对于B组,其图像噪声小,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的肺灌注异常,更好评价肺血管堵塞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B组则扫描时间短、扫描剂量低.两组不同成像扫描均可很好的显示肺段及肺亚段动脉血管,达到诊断要求,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兆国;张鹏;赵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水蛭素对鼻咽癌CNE2细胞株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水蛭素对鼻咽癌(NPC) CNE2细胞株的作用机制.方法:以NPC细胞CNE2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检测水蛭素对CNE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及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水蛭素对CNE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水蛭素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水蛭素具有诱导CNE2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率随着水蛭素浓度的增加而增高(P<0.05);水蛭素使CNE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结论:水蛭素对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蛭素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来实现的.

    作者:刘冬华;黄玲莎;苏承武;周维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椎管内用药联合穴位按压对分娩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法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72例)和椎管内用药组(87例).联合组采用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的方法进行镇痛,椎管内用药组仅采用椎管内用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显效率相比较,联合组(70.83%)显著高于椎管内用药组(21.84%)(x2=38.375,P<0.001);两组椎管内用药1h后、第一产程末VAS评分联合组显著优于椎管内用药组(t=4.071,P<0.05;t =2.816,P<0.05);联合组产程显著短于椎管内用药组(t=3.264,P=0.023).结论: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法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远声;陈昌亮;温卫东;古素雅;朱建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与基础护理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厄贝沙坦片治疗,综合护理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基础护理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和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护理组血压显著低于基础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片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亓春霞;李海青;李宝玲;张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对孕妇及胎儿的意义

    目的:分析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对孕妇及胎儿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0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叶酸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A、B、C3组:A组(412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未服用叶酸;B组(754例)孕前未服用,孕后服用叶酸至孕3个月;C组(834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服用叶酸,观察比较3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结果:A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B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可降低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作者:杨冬梅;李敏清;庞丽红;曾雅畅;陈冬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声带软组织黏液瘤1例

    黏液瘤为罕见肿瘤,它具有一种黏液样和黏滑外观.成年女性较为常见,大部分的黏液瘤发生在骨骼肌内,国内外鲜见报道.而发生在喉部的,国内仅1例关于声带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报道[1].现将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发现的1例声带软组织黏液瘤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声音嘶哑4年,呼吸困难2h于2015年4月12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4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声音嘶哑,呈持续性,时轻时重,用声过多后加重,无咽喉疼痛及咽部异物感等,无咳嗽、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受限.

    作者:谭书杰;王涛;零兴勤;刘文杰;吴小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TG/ALG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以抗胸腺免疫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S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环孢菌素A、雄激素、造血因子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了ATG/ALG.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1.25%)显著的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效果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D3+、CD+、CD8+、CD3+/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CD3+/CD8+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发热、皮疹、血清病、肝损害、肾损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G/ALG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SAA患儿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余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两种不同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经右前外侧及上腹正中二切口和左后外侧一切口两组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将75例在我院心胸外科择期进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切口组43例患者采用经左后外侧切口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二切口组32例患者采用经右前外侧及上腹正中二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切口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切口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一切口组(P<0.05).结论:经右前外侧及上腹二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疗效确切,淋巴结清扫彻底,利于术后病理分期,且术后疼痛较轻,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作者:周曼新;杨逊军;岑家福;邓宇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协同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协同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的协同护理模式.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运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统计SAQ量表和GHQ-28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Q量表和GHQ28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协同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永群;梁秀红;熊妮;邹东华;唐艳;龙良;陈宝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戊乙奎醚对脂多糖介导的A549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胆碱药物戊乙奎醚(PHC)对脂多糖(LPS)所介导的A549细胞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具备人正常肺泡Ⅱ型细胞特点的A54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共分为3组:(1)空白对照组(C组):A549细胞+培养液;(2)LPS组(L组):A549细胞+培养液+10 mg/L LPS;(3)LPS+PHC组(L+P组):A549细胞+培养液+10 mg/L LPS+5 mg/L PHC.培养24 h后分别进行以下检测和观察:(1)噻唑蓝(MTT)法药物敏感试验分别检测6h、12h、24 h和36h各组A549细胞的吸光度值(OD值);(2)检测各组培养液中损伤因子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丙二醛(MDA)表达水平;(3)用显微镜观测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4)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A549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 MTT法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L+P组的OD值明显降低(P<0.05);L+P组与L组比较,L+P组的OD值除6h外均明显升高(P<0.05).(2)损伤因子检测结果:L+P组LDH和MDA的表达较L组明显降低(P<0.05).(3)细胞形态学改变:L组A549细胞较C组形态变圆,体积缩小,胞质变空亮,且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加入PHC干预后的L+P组损伤的A549细胞表现有所改善.(4)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与C组比较,L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率降低,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与L组比较,L+P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G0/G1期细胞比率降低,G2/M期细胞比率增加.结论:抗胆碱药物PHC能够抑制LPS对A549细胞的损伤,PHC可能参与了A549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作者:程仕宇;李昌龙;朱敏;秦明秀;杜学柯;梁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高骶骨肿瘤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的骶骨肿瘤患者63例,于栓塞后24 h内进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9例患者于一次栓塞后进行手术,设为单次栓塞组;24例患者于2~4次栓塞后进行手术,设为多次栓塞组;选择同期33例未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的骶骨肿瘤患者,设为未行栓塞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单次栓塞组和多次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未行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次栓塞组较多次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次栓塞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多次栓塞组为29.17%,未行栓塞组为6.06%,单次栓塞组、多次栓塞组与未行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次栓塞组与多次栓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行栓塞组术中1例患者因出血多而导致休克死亡,术后切口并发症、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等总发生率为15.15%,而单次栓塞组为30.77%,多次栓塞组为3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是一种安全、可有效减少骶骨肿瘤术中出血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次或多次栓塞.

    作者:钟勇进;胡蕤;刘顺帆;王宝生;党明海;刘亚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201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随访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01例PSP患者,终随访186例,35例复发,复发率为18.8%.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P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治疗后的复发相关,其中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预测PSP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谭军涛;张剑锋;曾光;赵会民;阳诺;唐华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脏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心脏术后行中心静脉置管(CVC)患者的感染分布,以便为CVC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50例CVC患者为对象,观察CVC患者的感染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CVC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本研究的550例CVC患者中,共计69例CVC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2.5%.CVC尖端培养结果提示,69例CVC感染患者中,23例为阳性;通过分离得到病原菌23株,其中12株为革兰阳性菌,占52.2%;9株为革兰阴性菌,占39.1%;还有2株为真菌,占8.7%.在69例CVC感染患者中,52例为局部定植,10例为局部感染,7例为菌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龄、导管直径大小、导管管腔多少、导管置留时间长短以及有无糖尿病史,为影响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CVC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因素、留置时间因素、导管因素以及合并症因素.

    作者:王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