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书杰;王涛;零兴勤;刘文杰;吴小华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技术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90例为对照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和(或)培养虑液蛋白10(CFP-10)致敏的T细胞,并与PPD皮试、腺苷脱氢酶(ADA)、胸水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DNA)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ESAT-6阳性率为85.42%,CFP-10阳性率为75.00%,ESAT-6/CFP-10(E/C)阳性率为91.67%.对照组ESAT-6阳性率为6.67%,CFP-10阳性率为6.67%,E/C阳性率为8.89%.两组各项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ESAT-6)敏感度为85.42%,特异度为93.33%,约登指数为0.786,诊断准确率为89.25%;T-SPOT.TB(CFP-10)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93.33%,约登指数为0.683,诊断准确率为83.87%;T-SPOT.TB(E/C)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91.11%,约登指数为0.828,诊断准确率为94.62%.T-SPOT.TB各项指标优于其他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 SPOT.TB技术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对于胸腔积液疑似结核菌感染患者予以辅助诊断可增加准确性.
作者:张亦飞;廖小雯;张丽仪;田东波;李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黏液瘤为罕见肿瘤,它具有一种黏液样和黏滑外观.成年女性较为常见,大部分的黏液瘤发生在骨骼肌内,国内外鲜见报道.而发生在喉部的,国内仅1例关于声带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报道[1].现将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发现的1例声带软组织黏液瘤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声音嘶哑4年,呼吸困难2h于2015年4月12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4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声音嘶哑,呈持续性,时轻时重,用声过多后加重,无咽喉疼痛及咽部异物感等,无咳嗽、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受限.
作者:谭书杰;王涛;零兴勤;刘文杰;吴小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拔牙技术在患者阻生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70例阻生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5例,A组为观察组,行微创拔牙技术拔除阻生齿;B组为对照组,行传统拔牙技术拔除阻生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牙窝完整性、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41±3.21) min,B组为(28.32±4.56) min,A组用时明显短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拔牙窝完整性得分分别为(1.41±0.21)分和(3.32±1.06)分,A组患者拔牙后拔牙窝完整性好于B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7.65%和87.06%.A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好于B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技术拔除患者阻生齿可有效缩短拔牙时间,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光来;修力军;丁作友;姚庆国;夏登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57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治疗方案进行营养治疗后,每日补充叶酸5 mg及维生素B12 0.5 mg,持续8周后,进行生化及血液检测,比较补充前后的变化.结果:57例研究对象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8周后,血浆中叶酸的含量从(7.3±2.1) μg/L增加至(22.7±7.2)μg/L(P<0.01),血浆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从(297.0±101.0)ng/L增加至(488.0±91.0)ng/L(P<0.01);血浆Hcy浓度由(15.2±3.9)μmol/L下降至(12.0±2.6)μmol/L(P<0.01),补充前后血浆Hcy浓度均与血浆中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补充叶酸前r=-0.651,补充叶酸后r=-0.427,补充维生素B12前r=-0.779,补充维生素B12后r=-0.524,均P<0.01);各种生化指标变化不大(P>0.05);血红蛋白含量由(126.0±8.6)g/L显著上升为(140.0±8.4)g/L(P<0.01),补充后血红蛋白与维生素B12成正相关关系(r=0.354,P<0.01),与叶酸则不具有相关性(P>0.05);红细胞值由[(4.0±0.6)×1012/L]显著上升为[(4.8±0.2)×1012/L)](P<0.01),血小板由[(176.0±49.0)×1012/L]显著上升为[(199.0±45.0)×1012/L](P<0.01),白细胞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后血浆Hcy浓度下降明显,贫血现象得到改善,认为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是有益的,但是目前尚未有统一的B族维生素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讨血浆Hcy浓度致病机理.
作者:谢明;姚彦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并比较不同地区人工栽培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总黄酮的含量,考察广西金银花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建立了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广西不同地方栽培的金银花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结论:建立的绿原酸、木犀草苷、总黄酮测定方法简单、快捷、重现性好,可用于金银花的质量控制及定量分析;广西栽培品金银花的质量与道地产区相当.
作者:朱丹;李琼;张春花;贺琴;邓琛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SSS的重视程度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SSS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48例SSS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40例患者存在后循环缺血、同侧上肢缺血等症状,及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2.66 kPa、锁骨上窝血管杂音等体征;(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发现Ⅰ期SSS患者17例,Ⅱ期SSS患者27例,Ⅲ期SSS患者12例;(4)对比48例SSS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0.650);(5)所有SSS患者给予积极药物治疗,11例SSS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SSS的主要病因,后循环缺血症状常见,TCD、CDFI是诊断SSS的有效手段,SSS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吴霖浦;秦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评价孤立性肺肿块的可行性.方法:69例孤立性肺肿块患者,病灶数共69个,采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增强扫描,获得肿块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VNC)图像CT值、常规增强CT值及碘分布图CT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块常规平扫分别与VNC(A)、VNC(V)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常规平扫与VNC(A)图像CT值均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0.91及r=0.93,均P=0.00.常规平扫图像SNR较VNC图像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C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图像稍差,两者图像质量评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肿块增强CT值与碘图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增强与碘分布图CT值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r=0.89,P=0.00).常规增强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43.68±3.89)mGy、(1 130.21±109.87)mGy·cm及(15.82±2.03) mSv,双能量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29.23±3.11)mGy、(738.69±90.46)mGy·cm及(10.34±1.37) mSv,两种扫描方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总量及ED总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降低约33.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增强扫描一次能获得VNC图及碘剂分布图,在不影响图像质量下用VNC能够代替常规平扫对肺部孤立性肿块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邓东;彭业胜;李凯;张小波;黄福灵;李春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与基础护理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厄贝沙坦片治疗,综合护理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基础护理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和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护理组血压显著低于基础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片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亓春霞;李海青;李宝玲;张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孕妇行择期宫颈环扎术和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和筛选关于孕妇行择期宫颈环扎术和紧急宫颈环扎术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择期宫颈环扎术组平均分娩孕周(WMD=5.31,95%CI 1.72~8.89,P=0.004)、平均延长孕周(WMD=10.81,95%CI 9.11~12.51,P<0.00001)、新生儿体重(WMD=1.19,95%CI 0.85~1.53,P<0.00001)、新生儿存活率(95%CI 3.79~16.08,P<0.00001)均优于紧急宫颈环扎术组.结论:择期宫颈环扎术在增加新生儿存活率、延长孕周、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明显优于紧急宫颈环扎术.
作者:花艳蕉;孙燕;袁媛;钟莉娉;杜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外伤继发的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针对利用大剂量的药物都不能控制眼压的30例(30只眼)眼外伤且继发青光眼的患者,在受伤后的2个月内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观察并记录下不同的随访时间节点的手术成功比率.此外,还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以及佳矫正视力等数据,以协助判断青光眼阀植入术对于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结果:末次随访19例中,手术完全成功16例(84.2%),条件成功3例(15.8%);平均眼压为(2.01±0.07)kPa,比术前眼压(5.67±0.24) kPa明显下降,同时术前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随访时点平均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明显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末次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0.40)明显低于术前(LogMAR视力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早期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积血3例,而无持续性的低眼压、浅前房、引流管暴露以及局部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军;王秀超;杨洪帅;张英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以SP-C启动子上的3个SNP位点(rs8192321,rs8192335和rs8192337)为研究对象,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对207例早产儿[其中RDS123例(病例组),非RDS84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型分型,比较两组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的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s8192321位点和rs8192335位点上未发现变异;rs8192337位点在对照组中检出1例杂合基因型,其余及病例组均无变异.所有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比较,欧洲人群的变异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广西人群.结论:SP-C启动子3个位点在中国广西早产儿中变异频率较低,不构成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艳明;张树英;韦秋芬;唐尚英;宁辛未;陈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和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含有LOX全长及插入LOX基因序列C端的2个StrepⅡ和一个Flag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GV303/EGFP(LOX-SF),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将其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使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对细胞中重组蛋白LOX-SF进行检测.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关分析LOX与XRCC5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重组LOX蛋白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中稳定表达.LOX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XRCC5,同时XRCC5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也检测到LOX.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LOX与XRCC5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结论: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细胞核内共定位.
作者:周文婷;刘剑仑;刘侠;杨华伟;韦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吸烟者戒烟意愿的因素,为制定控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南宁市1145名吸烟者进行调查,收集个人资料及吸烟、戒烟行为等相关特征,并分成有戒烟意愿组和无戒烟意愿组,分析戒烟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性别、受教育程度、每月吸烟天数、尼古丁依赖、吸烟危害认识、戒烟经历、家里禁烟情况、戒烟影响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月吸烟天数、家里禁烟情况、戒烟经历、戒烟影响认识是吸烟者戒烟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每月吸烟天数少的吸烟者更愿意戒烟,而有过戒烟经历、家里禁烟、戒烟影响认识正确也是促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愿的有利因素.
作者:梁耀洁;李虹;梁丹燕;欧阳云;吴华贝;付文捷;黄馨缘;张海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201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随访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01例PSP患者,终随访186例,35例复发,复发率为18.8%.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P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治疗后的复发相关,其中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预测PSP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谭军涛;张剑锋;曾光;赵会民;阳诺;唐华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癌(HCC)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采用血清乙肝两对半作为筛查手段,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均呈阳性者定义为HCC高危人群,建立HCC高危人群队列并追踪随访,从标准化质量控制文件制定、研究人员培训、具体操作流程及质量反馈4个方面对队列研究进行整体质量控制.结果:截至2014年12月31日,HCC高危人群基础队列规范化参与随访的依从性为20.59%,成功构建HCC高危人群动态队列人群共2 085例,血样本6021例,确诊HCC 8例.结论:HCC高危人群队列研究质量控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随访依从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作者:罗兰英;梁新强;岳惠芬;刘海洲;聂龙;李为之;江健;罗凤;黎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羟孕酮辅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予以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TCRP术后5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每天10 mg,连续服用20 d,以后每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重复上述方法6个月.对照组仅予以TC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失血图评分法(PBAC)评分,治疗后6个月月经周期正常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6、12和24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和PB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月经周期正常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在减少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同时,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倪明燕;李芳;田艳红;魏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对孕妇及胎儿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0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叶酸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A、B、C3组:A组(412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未服用叶酸;B组(754例)孕前未服用,孕后服用叶酸至孕3个月;C组(834例)孕前3个月、孕后3个月均服用叶酸,观察比较3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结果:A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B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叶酸可降低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作者:杨冬梅;李敏清;庞丽红;曾雅畅;陈冬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的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标本所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连续3年分别排在第2位及第3位,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迅速升高趋势,至2014年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60.5%~87.9%.结论:2012~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居高不下,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感染与流行.
作者:兰会华;陈杏春;黄华艺;赵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高骶骨肿瘤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的骶骨肿瘤患者63例,于栓塞后24 h内进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9例患者于一次栓塞后进行手术,设为单次栓塞组;24例患者于2~4次栓塞后进行手术,设为多次栓塞组;选择同期33例未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的骶骨肿瘤患者,设为未行栓塞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单次栓塞组和多次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未行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次栓塞组较多次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次栓塞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多次栓塞组为29.17%,未行栓塞组为6.06%,单次栓塞组、多次栓塞组与未行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次栓塞组与多次栓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行栓塞组术中1例患者因出血多而导致休克死亡,术后切口并发症、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等总发生率为15.15%,而单次栓塞组为30.77%,多次栓塞组为3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是一种安全、可有效减少骶骨肿瘤术中出血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次或多次栓塞.
作者:钟勇进;胡蕤;刘顺帆;王宝生;党明海;刘亚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儿童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估计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近20年来,儿童和成年人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增加,以每10年20%~50%的比率增长[1].近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达3.02%[2].该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儿童哮喘,对哮喘儿童的预后、健康指数及生活质量改善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儿童哮喘常用药物及其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凤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