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远庄;孔宙;韦琪;温福铭;蒋莹;谭奕东
目的:评价地奥司明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膝关节滑膜炎患者87例,给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和地奥司明片治疗14 d,治疗前后运用膝关节肿胀评级和膝关节评分法(K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膝关节肿胀减轻,膝关节肿胀评级由治疗前的1.63±0.68改善为3.22±0.81,KSS评分从治疗前的64.21±15.62升高到84.14±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司明片结合非甾体抗炎药对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熊春翔;宗少晖;肖增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LCP)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入选的152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CP组和DHS组各76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CP组优良率90.8%,DHS组优良率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H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均较LCP组明显缩短或减少(P<0.001);LCP组并发症发生率1.3%,DHS组并发症发生率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和DHS都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内固定装置,各有优缺点,LCP整体结构稳定,内固定疗效优于DHS,且并发症少;而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较适合EvensⅠ、Ⅱ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韦赤勇;杨有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和围手术麻醉期的管理与调控.方法:6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术前(T0),无肝前10 min (T1),无肝期30 min (T2),新肝期30 min后(T3),新肝期60 min后(T4)和术毕(T5),通过桡动脉置管和Swan-Ganz导管获得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动脉血乳酸(ABL)、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血气与电解质分析;同时亦通过血栓弹力图仪(TEG)监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指导输血与凝血因子输注.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和调整酸碱平衡.结果:与T0比较,T2-5 HR增加,在T2时MAP、CI、CVP、MPAP、PCWP急剧下降,SVR增加(P<0.05或P<0.01),T3时CI上升(P<0.05),SVR下降(P<0.05),T5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T0水平.T2时DO2、VO2、IO2I、VO2I下降(P<0.05),ERO2增加(P<0.05),T3时DO2、VO2、DO2I、VO2l升高(P<0.05);ABL在T25增加(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具有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代谢变化、内环境紊乱及凝血功能不全,术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指导术中麻醉管理,同时注意加强心、肺、肾等系统功能的保护.
作者:秦科;孙煦勇;陈伯成;钟军;赖彦华;董建辉;李壮江;周洁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诊治经验,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临床资料.结果:57例病理均确诊为移行细胞癌,术前确诊48例(84.2%),9例为术中确诊,50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切除术,1例因对侧肾功能不全,行患侧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患侧肾造瘘术,3例因术中发现输尿管癌浸润髂血管及下腔静脉未能行肿瘤切除,只行肿瘤活检及患侧重度积水肾切除,3例因高龄且有膀胱多发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CT、IVU、输尿管逆行造影、MRI、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等不同检查手段可提高输尿管癌术前诊断符合率,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主要方法.
作者:黄献宏;马勇;李盛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是一种罕见畸形,其发病率低,但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困难.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带血管腓骨推移治疗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再卿;陈仕平;陈武;何华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ICU中行CBP治疗的MODS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生化检查、疾病危重度评分等,对比分析CBP治疗前后临床参数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共收集进行CBP治疗的MODS患者401例,患者ICU期间行CBP治疗的主要指征为:氮质血症(62.3%)、少尿或无尿(51.4%)、急性肺水肿(27.9%);②通过CBP治疗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血肌酐、APACHEⅡ评分降低,氧合指数(PO2/FIO2)升高;③死亡组患者年龄大、衰竭器官数多、A-PACHEⅡ评分高,病情更为危重;④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CBP治疗前衰竭器官数、APACHEⅡ评分为临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BP能改善ICU中MODS患者的预后;有条件应及时转入ICU进行病情监测和CBP等多脏器支持治疗.
作者:伍民生;赵晓琴;周红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特征,以提高超声对不典型葡萄胎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63例不典型葡萄胎及66例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结果与其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不典型葡萄胎肌壁与包块之间血供及其内部血供均较丰富,而稽留流产所致胎盘水泡样变性周边血供及内部血供丰富病例少.不典型葡萄胎多普勒血流频谱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包括极低阻力型血流频谱,低阻力型血流频谱,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无舒张期血流频谱及反向舒张期血流频谱,而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常表现高阻力型血流频谱,HCG阳性时可为低阻力型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特征能为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易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肝叶切除术肝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患者在肝脏实质完全离断前将中心静脉压(CVP)控制在0~0.5 kPa,随后通过输液将CVP升至0.59~l.18kPa.Ⅱ组CVP维持在0.59~1.18 kPa.在麻醉前(T0)、关腹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和尿αl-微球蛋白(α1-MG).结果:两组组内各时点BUN、Scr、和血α1-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Ⅰ组尿α1-MG低于Ⅱ组(P<0.05).结论:LCVP可以减少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不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与传统方法比较,可能对肝叶切除患者术中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卫;黄冰;潘灵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 mm恢复至5 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湿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 mm,长度为30~40 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 mm恢复至7 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周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作者:詹新立;肖增明;沈建成;陈前芬;贺茂林;罗高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HBV阳性晚期原发性肝癌作用.方法:将诊断明确的5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片100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模拟剂1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放弃其他治疗,所有患者至少接受12周治疗后评价客观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在疗效控制情况、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V阳性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可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姚钦江;马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IF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历史上流感有过几次大规模流行,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1].近年来美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为2万~4万,每年用于预防流感的费用和流感引起的劳动力损失超过1.2亿美元[2].
作者:张春花;朱丹;刘华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Dieulafoy病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往往出血量大,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病例报道亦逐渐增多.我院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29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予套扎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9例患者中,男20例,女9例,年龄28~81岁,平均47.2岁.患者均否认有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有尿毒症病史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临床表现为呕血伴解黑便25例,仅黑便4例,血红蛋白35~95 g/L,肝功能均正常,B超提示脂肪肝2例;出血前有诱因7例(2例为饮酒,1例过度劳累,4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者:廖远庄;孔宙;韦琪;温福铭;蒋莹;谭奕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求一种简易、经济的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采用非灌注法分离小鼠肝脏,利用0.2%Ⅳ型胶原酶对肝脏消化来获取肝细胞,以DMEM培养基对肝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原代肝细胞培养,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论:此方法适合一般实验室开展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赖静;杨天燕;韦锦斌;王乃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RCS) 56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3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 6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50例进行对照.结果:①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38例阴道试产,其中30例试产成功,占34.9%,再次剖宫产56例,占65.1%;②VBAC组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和住院天数均比RCS组明显减少(P<0.05);③VBAC组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率、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RCS组产后24 h出血量较PCS组明显增多(P<0.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国芬;农红映;韦湛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l)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加用100 mgGM1静滴,每天1次,连用2周.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分别在人院时及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同时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NIHS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入院后2周NIHS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685),对照组的中重度患者和老龄患者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中重度患者(NIHSS>12)和老龄患者(>70岁)的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GM1能够改善中重度及老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性好.
作者:吴霖浦;郑天衡;高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合并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分析3例XLA合并关节炎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儿1岁后开始反复呼吸道感染,4岁后出现关节炎,2例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主要累及膝、腕、髋、骶髂关节等大关节.免疫球蛋白均显著降低,CD19<2%.1例关节腔穿刺提示为化脓性炎症,1例穿刺液检查正常,1例行膝关节镜检查显示为化脓性滑膜炎.关节X线检查可见关节肿胀,1例关节MRI显示滑膜增厚并关节积液.3例患儿基因诊断均存在Bruton'S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3例患儿子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布洛芬治疗,1例规则治疗后患儿关节功能恢复,2例不规则治疗,1例关节未发生进一步损害,1例关节屈曲畸形.结论:XLA合并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关节炎可能与感染有关;早期、规则IVIG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不规则治疗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蒋敏;农光民;杨晓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我院未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模式.方法:搜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1年4月,93例直肠癌术后病人的资料(包括CT/MRI旧片),由两名有经验的放疗科医生对其影像所显示的局部复发部位重新独立审阅,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5.7%.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8%、23.7%、10.8%.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位置、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初治术后分期、远处转移、复发时间与预后相关.其中远处转移及复发时间是影响未行TME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局部复发模式中,主要的复发盆腔亚区为:直肠系膜区(46例,49.4%),前盆腔区(30例,32.2%),后盆腔区(24例,25.8%),侧位盆腔区(15例,16.1%),低位盆腔区(11例,11.8%);主要的淋巴引流复发区域:髂内血管旁(15例,16.1%),髂外血管旁(6例,6.4%),髂总血管旁(6例,6.4%).结论:直肠系膜区、前盆腔区、后盆腔区是未行TME术式后盆腔内主要的复发高危区域;而髂内血管旁则是常见的区域淋巴结复发部位.
作者:华丽;梁世雄;朱小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采用以颈紧张反射和重心控制练习的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平衡功能障碍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平衡、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梁文锐;吴小平;张启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胫骨位于皮下,软组织覆盖少,高能量损伤致骨折的同时多伴有广泛的皮肤软组织损伤,加上局部血液循环差,易发生局部皮肤缺损、缺血坏死、骨外露、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笔者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皮能快愈敷料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外伤后小面积胫骨骨外露创面1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勇;毛庆龙;杨小辉;唐哲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ASA评分为Ⅰ~Ⅱ级的小儿外科腹部、腹股沟或四肢手术患儿80例,肌注氯胺酮4~6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人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后,静脉给予异丙酚2 mg/kg·然后持续泵注异丙酚4~8 mg/kg,依据BIS值调节异丙酚速度,使BIS值在40% ~60%.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芬太尼组(F组)在切皮前1 min推注芬太尼2 μg/kg,氯胺酮组(K组)在切皮前推注氯胺酮2 mg/kg.术中根据患儿面部表情及肢动情况,静脉分别追加芬太尼1 μg/kg和氯胺酮1 mg/kg.手术结束前5 min停异丙酚.结果:F组与K组相比,麻醉时间相似,但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均短于K组(P<0.01);麻醉及苏醒期F组与K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血压、心率更平稳;F组Sp()2<95%比率较K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加压面罩给氧后,SpO2能迅速升高至100%并在这一水平稳定;术后K组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麻醉期间生命征更平稳,苏醒时间快,苏醒期并发症少.
作者:刘小青;梁宁;张学刚;黄中华;黄爱兰;黄国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