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花;朱丹;刘华钢
目的:检测广西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两步法RT-PCR技术.检测来自于我院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支气管扩张或肺大疱等手术切除的非癌肺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结果: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非癌肺组织中分别检测出26例(32.10%)和14例(82.35%)EML4基因表达阳性,全部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表达阴性.结论:在广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可能是EML4-ALK融合基因1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具有区域异质性.
作者:何文武;冼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模型.将48只造模成功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造模对照组(n=24)及康复训练组(n=24).另取2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康复训练组于术后48 h每天予以转棒、平衡木、滚筒等训练1h;造模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每组随机分为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和运动功能评分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SDF-1的表达.结果:造模术后第7天,康复训练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康复训练组与造模对照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SDF-1阳性细胞于造模术后第3天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14天,第21天下降,且康复训练组在各个时间点较造模对照组增多,与第7天差异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大鼠梗死灶周围SDF-1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苏丽;赵伟佳;余周伟;廖杨平;孔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a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11例、Ⅲ型33例、Ⅳ型7例.随访1年至7年8个月,平均4年6个月.51例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91.1%.8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14.3%.1例螺钉切割头颈,3例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髋关节功能评价,优17例,良33例,差6例,优良率89.3%.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术后患者可早期坐起及活动肢体,有效防止骨折合并症发生.良好的复位及适当有序的功能锻炼是获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劳晨登;黄宗贵;戴海;庞俊峰;秦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血管性痴呆(VD)大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建立VD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按手术时间又分为4,6,8周组,每组n=10只.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表达;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4,6,8周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 <0.05).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疏松,数目减少,细胞形态异常.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表达于缺血4周时表达明显,6周和8周表达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VD大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Aβ和Tau蛋白表达增加有关,并可能参与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是构成VD的机制之一.
作者:梁国聪;石胜良;毕桂南;刘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是一种罕见畸形,其发病率低,但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困难.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带血管腓骨推移治疗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再卿;陈仕平;陈武;何华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Dieulafoy病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往往出血量大,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病例报道亦逐渐增多.我院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29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予套扎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9例患者中,男20例,女9例,年龄28~81岁,平均47.2岁.患者均否认有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有尿毒症病史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临床表现为呕血伴解黑便25例,仅黑便4例,血红蛋白35~95 g/L,肝功能均正常,B超提示脂肪肝2例;出血前有诱因7例(2例为饮酒,1例过度劳累,4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者:廖远庄;孔宙;韦琪;温福铭;蒋莹;谭奕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疗效.方法:采用TUPKVP治疗BPH 180例.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前列腺包膜穿孔,无电切综合征发生,无永久性尿失禁.术后随访170例,并发附睾炎4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0±2.0)分,术前为(23.0±2.8)分;生活质量(QOL)评分(1.0±0.8)分,术前为(5.0±0.6)分;残余尿(20士12)mL,术前为(120±85)mL.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TUPKVP是治疗BPH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陈奎;刘仁滨;黄海波;李世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西乐葆超前镇痛与肩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肩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凝血功能、血流变参数和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70例肩关节周围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给予口服西乐葆超前镇痛治疗,对照组术前不给药.对两组病人进行围手术期的疼痛评估、肩关节活动度记录、睡眠满意度调查、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情况记录、不良反应观察以及不同时间血流变参数的检测.结果:两组间用药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的平均疼痛程度、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例数、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及睡眠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48 h观察组血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乐葆超前镇痛用于肩关节周围骨折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睡眠状况,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杨文彬;廖海浪;王成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常见,少数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难度不大,但术后疗效不佳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对我院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已随访到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欠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5例中我院13例,外院转来2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5~60岁,平均40岁,均为第1次手术.10例行开窗髓核摘除术,3例行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复发短2周,长2年,平均1年.
作者:颜以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对脑死亡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2例首次判定脑死亡的患者采用早期3h内进行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分别于首次判断为脑死亡后开始液体复苏前(T0),液体复苏后3 h(T1),液体复苏后6 h(T2),首次判断为脑死亡12 h后(T3),通过桡动脉置管和Swan-Ganz导管获得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动脉血乳酸(ABL)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与T0比较,T1~3时HR减慢(P<0.05),T1~3时MAP、CVP、PCWP、PAP、CI、SVR、PVP、DO2、VO2、SvO2升高(P<0.05或P<0.01),ERO2、ABL降低(P<0.05).结论:脑死亡后早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紊乱,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氧供需平衡.
作者:文宁;张素斌;秦科;孙煦勇;董建辉;陈文斗;农江;赖彦华;聂峰;李壮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ASA评分为Ⅰ~Ⅱ级的小儿外科腹部、腹股沟或四肢手术患儿80例,肌注氯胺酮4~6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人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后,静脉给予异丙酚2 mg/kg·然后持续泵注异丙酚4~8 mg/kg,依据BIS值调节异丙酚速度,使BIS值在40% ~60%.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芬太尼组(F组)在切皮前1 min推注芬太尼2 μg/kg,氯胺酮组(K组)在切皮前推注氯胺酮2 mg/kg.术中根据患儿面部表情及肢动情况,静脉分别追加芬太尼1 μg/kg和氯胺酮1 mg/kg.手术结束前5 min停异丙酚.结果:F组与K组相比,麻醉时间相似,但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均短于K组(P<0.01);麻醉及苏醒期F组与K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血压、心率更平稳;F组Sp()2<95%比率较K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加压面罩给氧后,SpO2能迅速升高至100%并在这一水平稳定;术后K组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麻醉期间生命征更平稳,苏醒时间快,苏醒期并发症少.
作者:刘小青;梁宁;张学刚;黄中华;黄爱兰;黄国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南宁某社区居民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南宁某社区1 250例居民甲状腺功能与糖尿病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该社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总患病率为3.36%(42/1 250),女性30例,男性12例,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该社区糖尿病的总患病率为12.0%(150/1 250),糖尿病患者中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女性16例,男性14例,女性发病率类似于男性(P>0.05).在调查人群中,患病人(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及两者兼有患者)与非患病人分别为192例和l 058例,分别占总人数15.36%和84.64%.BMI、收缩压、舒张压在不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筛查并发现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对于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卓苏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和围手术麻醉期的管理与调控.方法:6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术前(T0),无肝前10 min (T1),无肝期30 min (T2),新肝期30 min后(T3),新肝期60 min后(T4)和术毕(T5),通过桡动脉置管和Swan-Ganz导管获得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动脉血乳酸(ABL)、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血气与电解质分析;同时亦通过血栓弹力图仪(TEG)监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指导输血与凝血因子输注.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和调整酸碱平衡.结果:与T0比较,T2-5 HR增加,在T2时MAP、CI、CVP、MPAP、PCWP急剧下降,SVR增加(P<0.05或P<0.01),T3时CI上升(P<0.05),SVR下降(P<0.05),T5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T0水平.T2时DO2、VO2、IO2I、VO2I下降(P<0.05),ERO2增加(P<0.05),T3时DO2、VO2、DO2I、VO2l升高(P<0.05);ABL在T25增加(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具有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代谢变化、内环境紊乱及凝血功能不全,术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指导术中麻醉管理,同时注意加强心、肺、肾等系统功能的保护.
作者:秦科;孙煦勇;陈伯成;钟军;赖彦华;董建辉;李壮江;周洁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 d.于术前及术后24 h、14 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 h 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 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 h升高(均P<0.01),术后14 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14 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 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陈广琴;王强;曲楠;韦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ICU中行CBP治疗的MODS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生化检查、疾病危重度评分等,对比分析CBP治疗前后临床参数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共收集进行CBP治疗的MODS患者401例,患者ICU期间行CBP治疗的主要指征为:氮质血症(62.3%)、少尿或无尿(51.4%)、急性肺水肿(27.9%);②通过CBP治疗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血肌酐、APACHEⅡ评分降低,氧合指数(PO2/FIO2)升高;③死亡组患者年龄大、衰竭器官数多、A-PACHEⅡ评分高,病情更为危重;④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CBP治疗前衰竭器官数、APACHEⅡ评分为临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BP能改善ICU中MODS患者的预后;有条件应及时转入ICU进行病情监测和CBP等多脏器支持治疗.
作者:伍民生;赵晓琴;周红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老年痴呆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老年痴呆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我院3年来出院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中有46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6.9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占21.43%,其次为泌尿道占11.22%,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65岁)、疾病因素、住院周期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结论:老年痴呆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提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黄华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工艺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三七总皂苷的载药微丸,Lg(3 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包衣工艺参数,以体外释放度评价包农效果.结果:包农锅温度40℃、供液流速6 mL/min、包衣锅转速20 r/min,制得的微丸评价指标(包衣成品是否粘连、表面色泽均匀与否、包农完全与否、表面光洁度)综合打分优良;15%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药理想,符合现行版药典对肠溶制剂要求.结论:所制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作者:赖玲;刘华钢;文丽;秦艳娥;陆仕华;陈明;刘冠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采用以颈紧张反射和重心控制练习的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平衡功能障碍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平衡、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梁文锐;吴小平;张启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s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4,7,14天的血清IL-6、TNF-α、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并与3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L-6水平即升高[(14.77士7.86)μg/L,P<0.01],第4天达峰值[(19.53±5.25) μg/L],再逐渐下降,第14天IL-6水平仍未降到正常[(9.70士4.61)μg/L,P<0.05].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升高达峰值[(59.38士14.37)μg/L,P<0.01].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各时点间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TNF-α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73,P<0.05;r=0.541,P<0.01;r =0.646,P<0.01;r=0.305,P<0.05).发病第1,4,7天血清TNF-α水平与sICAM-l、sE-selectin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IL-6和TNF-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脑损害的程度的评估,而sICAM-1、sE-selectin则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发生相关但却与脑损害的程度无关.
作者:陈芳梅;尹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术中静注肝素对预防微血管栓塞、提高断指存活率的作用及其对其它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断指再植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松血管夹进行血管吻合之前10 min静脉推注50 IU/kg肝素,B组术中不静注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因失访、需要其它治疗等原因11例被排除,其余49例病人中A组24例42指,B组25例35指.两组的一般资料、术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和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肢再植术中注射50 IU/kg肝素对预防微血管栓塞无明显优势,但同时也没有增加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断指再植的存活率与术中注射肝素无关.
作者:舒涛;李书振;苗子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