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珠
目的:研究碳纤维增强丙烯酸树脂的力学性能.方法:将碳纤维按体积分数分为60%、70%、75%,与丙烯酸树脂制成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面内剪切强度.结果:随着碳纤维比例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明显增加(P<0.05),75%组达(1 385.14±97.07)MPa.75%组和70%组与60%组相比,弯曲模量提高明显,分别为(91.70±10.02)GPa、(83.26±8.56)GPa、(60.25±6.01)GPa(P<0.01);面内剪切强度降低非常显著,分别为(54.80±5.71)MPa、(53.01±5.27)MPa、(70.03±3.12)MPa(P<0.01).结论:碳纤维对丙烯酸树脂的弯曲性能具有增强作用,碳纤维含量以75%为好.
作者:周永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compound of Yinhuang micro-enema,YHCE)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COX-1)、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YHCE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发热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二步法观察下丘脑中COX-1、COX-2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YHCE能明显抑制发热大鼠的体温上升,且能抑制下丘脑中COX-2蛋白表达,而对下丘脑中COX-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YHCE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OX-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杨斌;刘华钢;阳洁;赖茂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亚甲蓝作为蓝染料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及连续切片对微转移检出的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96例乳腺癌病人采用亚甲蓝行腋窝SLNB,随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术后对前哨淋巴结(SLN)及相应的腋窝淋巴结行常规病理学检查(HE染色),将96例分为前后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检出率、假阴性率差异;并对10例假阴性SLN通过连续切片进一步检查其微转移.结果:本组病例共检出SLN83例,HE染色假阴性10例,SLN的检出率86%,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88%,假阴性率为25%;前后两组比较检出率、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假阴性SLN经连续切片检查,检出9例微转移灶,假阴性降至1例,敏感性升至96%,准确性升至97.6%,假阴性率降为4%.结论:亚甲蓝作为蓝染料应用于乳腺癌SLNB有较高的检出率.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病理检查有较高的假阴性率,通过连续切片可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SLNB的检出率、假阴性率与操作者的技术及经验积累有关.
作者:庄亚强;莫军扬;任占平;杨建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杀伤效应.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为研究对象,以血卟啉衍生物(HpD)为光敏剂,以630 nm波长激光为光源,采用连续照射的方式,将不同浓度HpD处理的MDA-MB-231细胞,照射不同剂量的激光后,用MTT法测定其OD492值,并绘制MDA-MB-231 PDT后的生长曲线,用光镜、电镜观察PDT后不同时间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HpD浓度为0.5 mg/L时基本无杀伤作用;在相同的激光照射剂量下,2 mg/L HpD即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再增大HpD浓度对细胞的杀伤效应增加不明显;在相同的HpD浓度下,激光剂量为5 J/cm2时OD492值降低达平台.光镜、电镜下细胞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PDT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有明确的杀伤效应,HpD浓度2 mg/L、激光剂量5 J/cm2是本实验PDT的佳作用参数.
作者:蔡君;刘剑仑;叶青青;周忠晓;黄卓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血清瘦素含量及其与体重指数(BMI)、性激素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瘦素在儿童少年青春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226名(6~17岁)南宁市中小学生禁食12 h后于清晨测量身高、体重,并据此计算BMI.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性激素(睾酮、雌二醇),根据性别按年龄、BMI将受检者进行两次分组,比较组间瘦素与其它参数的含量及相关性.结果:①高BMI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低BMI组(P<0.01),正常BMI组又高于低BMI组,瘦素与BMI呈正相关;②同年龄组女生瘦素水平高于男生,瘦素存在两性差异,且随年龄增加差异明显增大.男生瘦素与睾酮呈负相关,女生瘦素与雌二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与BMI、性激素有关,瘦素参与了儿童少年青春期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瘦素对男女生分别起不同的作用.充分了解儿童少年青春期血清瘦素水平,对指导其健康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梁谷;陶立新;王丽芬;黄丽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RDB)技术对34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基因突变类型的检测.结果:23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中检测出9种基因型12种组合,其中纯合子14例,双重杂合子19例,β-地中海贫血复合HbE 1例.结论:34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与广西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的情况相符.β-地中海贫血遗传机制及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基因检测技术的运用对于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容容;赖永榕;林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鼻腔解剖异常导致鼻塞、头痛、鼻出血、鼻涕倒流等症状,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如何能在改善鼻部症状的同时保持正常的鼻生理功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和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鼻内镜技术在鼻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对125例有症状的鼻腔解剖异常患者施行鼻内镜下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弘;梁建平;李东云;陆秋天;刘蓓;李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肺部感染发病人数的增多,肺霉菌感染也显著增加.本文收集了2000年以来收治的肺霉菌感染病例23例,分析其发生肺霉菌感染的归因,旨在探讨其诱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
作者:邓家莲;莫莉;农美华;曾国艳;韦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价值.方法:91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共121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组织消融治疗,根据治疗过程将121个病灶分为两组:一次进针组91个,多次进针组30个.结果:一次进针组一次治疗完全毁损率94.51%,多次进针组完全毁损率80.00%.灰阶超声无法区分毁损区域与残留组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治疗后血流信号消失;增强CT显示毁损组织呈低密度影、无增强.结论:通过合理制定治疗方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能达到完全毁损的有效手段.
作者:何云;廖新红;杨红;李智贤;李艳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科创伤疾病,过去对于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的入路一直认为应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而定,即背侧移位采用背侧入路,掌侧移位选用掌侧入路.我院自2002年3月起至2006年4月采用掌侧入路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炜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在诱导大鼠窒息性心脏骤停过程中,呼吸变化的特点与心肺复苏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只SD大鼠夹闭气管诱导窒息性心脏骤停,窒息10 min后开始常规心肺复苏并给予大鼠静注肾上腺素0.04 mg/kg 1次,10 min内未恢复自循环者放弃复苏.比较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大鼠在诱导窒息性心脏骤停过程中心电图(ECG)和呼吸变化特点的差异.结果:60只大鼠中有48只复苏成功,12只复苏失败.两组大鼠在窒息前的各种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在诱导心脏骤停过程中,心电图变化也无显著差异,但复苏成功组大鼠发生喘息样呼吸的概率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组(分别为31.3%和0%,P<0.05).结论:在诱导窒息性心脏骤停过程中,喘息样呼吸的出现可能有助于减轻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性损伤,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作者:刘唐威;陈蒙华;谢露;宋凤卿;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样免疫反应物(ir-ET)在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给予野百合碱(60 mg/kg)复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对照组按3 ml/kg体重注射生理盐水,然后给予常规饲养,4周后达到实验终点,测定右室收缩压(RVSP)和静脉血浆及心、肺组织匀浆中的CGRP和ir-ET的含量,观察电镜下心肌组织的改变.结果:模型组RVSP(5.95±0.59)kPa、对照组(2.49±0.29)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中ir-ET增加,心、肺匀浆中ir-ET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血浆及心、肺组织匀浆中CGRP均减少,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能降低肺动脉高压,ir-ET使肺动脉压升高,CGRP和ir-ET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
作者:曾志羽;廖发荣;黄海;李醒三;刘唐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颅内血肿是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之一.我院自1999~2003年对22例AVM破裂出血并脑疝的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全;肖绍文;黄玮;秦坤明;谭源福;张超元;杨雷霆;冯大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改良Park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改良Park术式治疗的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获得随访36例,术后随访率为87.8%(36/41),中位随访时间4.2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2.8%),吻合口狭窄1例(2.8%),局部复发2例(5.6%),排便功能在术后12~24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每日1~3次.术后5年的生存率72.2%(26/36).结论:改良Park术式既能保持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又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直肠癌保肛术式.
作者:杨华伟;张传珉;刘剑仑;陈建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麻黄碱预防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期对心血管抑制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麻黄碱组),每组40例.两组均用异丙酚2 mg/kg,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静脉注射诱导.B组在异丙酚加入麻黄碱0.1~0.12 mg/kg.记录两组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3、5 min的SBP、DBP、MAP和HR的变化.结果:A组在诱导后SBP、DBP和MAP显著下降(P<0.01),气管内插管后5 min SBP、DBP和MAP又再次下降(P<0.05).B组SBP、DBP、MAP在诱导后仅轻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内插管后即刻SBP、DBP和MA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诱导后和插管后5 m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诱导后HR稍减慢,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混合注射可有效的减轻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
作者:谭宪湖;何亚军;王凌;王强;倪玉霞;舒礼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方法:对144例ACS(ACS组)与74例稳定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Lp(a)水平,并同时观察两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Lp(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同时Hs-CRP水平在ACS组亦明显升高(P<0.05),常规血脂4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ACS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LP(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P(a)可能在ACS发病中起促进作用,并且可能与Hs-CRP一样,是一项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预测ACS的发生.
作者:高英;韦金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再灌注治疗前后瘦素的变化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关系,为AMI提供简便有效的预后评估指标.方法:AMI组30例,为AMI患者,溶栓前后(0、24 h)测定其血清瘦素,同时定时检查12导联(下壁AMI18导联)心电图,并进行ST段回落分析,计算回落百分比.患者划分为两组,A组为ST回落≥50%的患者,B组为ST回落<50%的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血清瘦素变化和ST段回落之关系分别进行探讨.对照组20例,为心电图正常值非亲缘关系者,与AMI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相匹配,测空腹血清瘦素,提供瘦素的基础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瘦素水平升高[(14.72±3.01)μg/L vs(3.24±1.12)μg/L](P<0.05);②AMI患者溶栓前血清瘦素水平高低与溶栓后24 h ST段回落相关,A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为(12.70±3.67)μg/L,显著低于B组患者的(17.45±1005)μg/L(P<0.01);③AMI患者溶栓24 h后,A组与B组相比,瘦素下降百分比与24 h ST段回落相关(P<0.01).结论:瘦素参与了AMI心肌损伤过程,高瘦素血症预示溶栓疗效差,AMI治疗中瘦素降低提示预后较好.
作者:徐彤彤;戴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等下腰椎手术后症状体征残存或复发称为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文献报道[1]其发生率为6%~20%.我们收治了FBSS病人46例,其中保守治愈5例,再手术4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朝阳;张祺;刘应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并不少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有极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我院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救治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桂彪;陈家康;黄河清;文超勇;陆建吾;李学东;郑捷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临床表现以共济失调为主的神经遗传变性病.HA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和脑干,其他组织如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均可受累.H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针对HA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其遗传因素十分明显,近年来在分子遗传学上也得到了肯定[1~5].现将我们所收集的一个家系报道如下.
作者:朱其锋;黄懿;罗曼;王进;马朝桂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