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松;肖增明
新近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厚可见于高血压的极早期,甚至少数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前就存在室壁肥厚.这些资料表明左心室肥厚可由独立于血压之外的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左心室肥厚和神经体液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左心室肥厚作为心肌对心肌损伤及心脏超负荷的一种反应,反映了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和生长抑制因子(如心钠素、缓激肽、前列腺素及NO等)之间效应的失衡.前者直接调节和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后者则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增加胶元降解,对抗AngⅡ等生长促进因子的作用.本文综述AngⅡ在左心室肥厚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周燕;莫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癌痛、镇痛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36例中晚期癌症病人的免疫指标CD3+、CD4+、CD8+、IL-2,其中对24例伴有癌痛患者在疼痛期和疼痛缓解期分别检测对比;对镇痛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加用免疫治疗,观察免疫治疗对癌痛的影响.结果:癌痛患者与无痛患者比较,疼痛期与疼痛缓解期比较,前者机体免疫指标显著降低;镇痛治疗效果欠佳加用免疫治疗的6例病人中5例疼痛缓解,1例完全缓解.结论:癌痛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癌痛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镇痛治疗可改善免疫功能;加强免疫功能有助于控制癌痛.
作者:梁锐;黄冰;阮林;潘灵辉;钱卫;黎阳;黄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胃溃疡胃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在健胃愈疡颗粒(JWYY)胃黏膜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JWYY组,改良Okabe法建立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模型, 造模后第8天和第16天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法、免疫组化学法检测NF-κB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和IL-8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第8天,模型组NF-κBmRNA及其蛋白明显从细胞质移位于细胞核,与正常组(0.41±0.17、0.29±0.11)、假手术组(0.54±0.15、0.38±0.15)比较其核阳性反应的细胞密度增加(5.92±0.61、9.13±1.21,均P<0.01),IL-8表达增加(58.95±7.34 vs 9.55±1.58、11.00±2.21,均P<0.01);应用JWYY,NF-κBmRNA及其蛋白的核移位被明显抑制,阳性反应细胞密度显著减低(3.77±0.59、5.37±0.99,均P<0.01),IL-8表达亦显著减低(22.34±8.39,P<0.01).模型组第16天与第8天相比NF-κBmRNA及其蛋白部分从胞核移出细胞质,其核阳性反应的细胞密度显著减低(2.42±0.51、4.18±0.94,均P<0.01),IL-8表达亦减低(15.72±2.67,P<0.01);JWYY组NF-κBmRNA及其蛋白和IL-8表达(1.69±0.11、2.96±0.46、11.35±2.54)均不及模型组(分别P<0.05、P<0.05、P<0.01).NF-κB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与IL-8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9、r= 0.808, 均P<0.01).结论:JWYY抑制大鼠胃溃疡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凌江红;李家邦;申定珠;蒋荣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氩离子激光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1周手术区结膜或角膜缘出现新生血管胚芽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氩离子激光光凝, 功率0.1~0.15 W,时间0.2 s,计数56~187点,每次间隔1周,共1~3次;对照组:不行光凝.结果:随访1年,胬肉术后复发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为33.33%(P<0.01).结论:氩离子激光封闭胬肉术后1周新生血管胚芽,可作为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敏;赵昕;杨捷;杨珂;赖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如何开发使用传统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上应用益气健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海宁;邓一鸣;吴健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检测血浆可溶性P2-选择素(sP2-selectin)和唾液酸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酶偶联法及比色法分别检测117例术前胃癌患者、45例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浆中sP2-selectin和总唾液酸(TSA)及脂结合唾液酸(LS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患者术前血浆中sP2-selectin、TSA及LSA含量显著高于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及正常人(P<0.01或P<0.05),阳性率分别为72.6%、75.2%和66.7%,血浆sP2-selectin、TSA和LSA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sP2-selectin和LSA水平与胃癌的转移有关(P<0.05).结论:术前血浆sP2-selectin、TSA及LSA检测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劳明;吴芸;黄宁源;朱波;黄玲莎;赵惠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胶质细胞瘤是脑组织常见的肿瘤,由于其多呈侵润性生长,无明显的边界,多数不限一个脑叶,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目前常采用手术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自20世纪20年代Regard和Cowtard等开始应用深部X线治疗恶性肿瘤以来,放射治疗在脑胶质细胞瘤的治疗中逐渐占有重要的位置.依据放射源和人体距离可将放射治疗分为普通外照射和间质内照射两种,按放射量与距离平方呈反比的规律,间质内照射治疗可以使靶区达到较高放射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低,所以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1,2].现将间质内照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综述如下.
作者:陈文斗;李春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OPCML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Vector NTI,根据GenBank中OPCML的序列,用RT-PCR法从小鼠大脑组织中扩增OPCML基因全长片段,将其克隆入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建立OPCML的表达质粒pcDNA3-OPCML,后将其转染入人胚胎肾细胞(293T),用Western blot检测OPCML蛋白在293T中的表达.结果:OPCML能被成功地从正常组织中克隆,构建了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OPCML,测序表明其携带有正常OPCML的全长序列;转导入人类细胞后有OPCML蛋白的高量表达.结论:pcDNA3-OPCML携带有正常的OPCML全长基因序列,其能在真核细胞中高量表达功能蛋白.
作者:姚德生;李力;Kenneth Garson;Barbara C.Vanderhyden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大鼠同系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供心切取时用含HGF100 mg/L 4 ℃改良ST.Thoms液10 ml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术后5 h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TUNEL法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电镜观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MDA、CK-MB明显减少(P<0.01),SOD明显增加(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低(P<0.01),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结论:HGF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郑宝石;胡建国;何巍;胡名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稳定(牙合)垫加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26人,(牙合)垫组只戴用稳定(牙合)垫治疗,稳定(牙合)垫加透明质组同时进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通过短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采用(牙合)垫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共同治疗的患者,其效果比单纯用(牙合)垫治疗效果好(治愈率比较,χ2=6.47,P=0.01,总有效率比较,χ2=5.03,P=0.025).结论:(牙合)垫与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共同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麦志松;罗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compound of Yinhuang micro-enema,YHCE)及其拆方的解热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发热大鼠模型,用电脑数字式体温计观察YHCE及其拆方灌肠给药后发热大鼠肛温的变化.结果:YHCE高剂量组的解热作用明显且稳定持久(P<0.01或P<0.05);YHCE拆方后的3个单药也各有一定的解热作用(P<0.05或P<0.01),以黄芩明显,柴胡次之,金银花弱,但3个单药的解热作用均小于复方(P<0.05或P<0.01).结论:YHCE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与剂量相关;YHCE复方的解热效果比拆方好,各单药之间可能有协同解热作用.
作者:阳洁;刘华钢;杨斌;赖茂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合并青光眼患者行滤过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仍能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马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嗳气、烧心或进餐后加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治疗上尚缺乏满意的方法.近年来,我们运用传统中医推拿结合足反射疗法治疗FD,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伦轼芳;黄永;雷龙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川崎病是一组病因未明、幼儿高发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心血管系统受累重,是幼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现将 1993年 2月至 2003年 2月我院收治42例川崎病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江泽;罗素群;廖丽萍;殷红霞;胡小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输入异体红细胞及少白细胞异体红细胞对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20):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 2 U;Ⅱ组(n=20):术中输注少白细胞异体红细胞2 U.分别于术前、术后第l天、术后第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结果:术后第l天,两组CD3+、CD4+、CD4+/CD8+、NK细胞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Ⅰ组下降较Ⅱ组更明显.术后第5天,Ⅰ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仍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而Ⅱ组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围术期异体红细胞严重抑制患者免疫功能,少白细胞异体红细胞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轻,且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董河;宋建防;王世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血清睾丸酮水平的变化及其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动物模型,用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进行干预治疗8、16周,通过勃起试验来评价其勃起功能,并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睾丸酮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DM组)血清睾丸酮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治疗组糖尿病大鼠(DI组)的睾丸酮水平较DM组高.大鼠血清睾丸酮水平与HbA1c呈明显负相关(r=-0.816,P<0.01),而与阴茎勃起次数呈明显正相关(r=0.785,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的血清睾丸酮水平降低,血清睾丸酮水平降低可能是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作者:黎英荣;潘海林;苏宏业;邓宏明;肖常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检测MAPK激酶信号转导通路ERK1、JNK1、p38各基因mRNA表达情况的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 RT-PCR)的方法.方法:自Genebank中获取大鼠及人源ERK1、JNK1及p38的基因序列,将大鼠与人的基因序列用Align X进行同源性比较,选取保守区应用primer 5软件设计3对引物,建立Multi RT-PCR检测体系,分别扩增ERK1、JNK1、p38基因,产物长度分别403、309、607 bp;对RT-PCR扩增产物分别切胶回收进行PCR产物测序进一步验证.结果:①应用Multi RT-PCR方法对11例大鼠及11例人肝细胞癌组织进行检测,琼脂糖电泳结果显示各基因产物条带清晰、无引物二聚体产生、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并对各基因产物片段分别切胶测序得到证实;②对22例肝癌组织检测结果表明在肝癌组织中ERK1、JNK1、p38mRNA阳性率分别为95.83%、100%、100%,且在表达丰度上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所建立的MAPK Multi 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简单易行、可靠的特点,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茂伟;曹骥;苏建家;焦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原发性胆囊癌、2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5%,5/20)(P<0.05).COX-2阳性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肝肺等脏器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结论:COX-2高表达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原发性胆囊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临床可采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进行胆囊癌的防治.
作者:赵素斌;李守霞;赵国栋;石运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血清AFP的定量检测,常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当血清中含有较高的血脂而呈乳白色时,AFP含量常出现非病理性的异常增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超微量物质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精确、重现性好及试剂有效期长、安全无毒等特点,但其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乳糜血清AFP定量的准确性鲜见报道.本文用CLIA和RIA法检测35份正常人血清和35份乳糜血清的AFP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章伟;方文珠;吴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n=20),B组为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 mg/d(n=20),C组为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n=20).在治疗一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CRP、TNFα及血脂水平.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10 mg/d和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一周后血清CRP及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仅有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清CRP及TNFα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强化动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干预可降低ACS患者血清CRP和TNFα水平.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作者:黄绍湘;卫智权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