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在体外诱导JEC凋亡的探讨

贺莉芳;万启惠;刘晖;张曦

关键词:家蝇幼虫, 抗菌蛋白, JEC,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对子宫内膜癌细胞(JEC)的抑制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对JEC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并计算AI.结果:家蝇幼虫抗菌蛋白作用后的JEC AI/PI升高,家蝇幼虫抗菌蛋白高浓度组JEC PI及Apoptosis%明显升高;各浓度组JEC A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JEC生长.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尿路结石患者骨代谢的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尿路结石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60例特发性尿路结石患者和25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原(ICT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INP)的水平.结果:特发性尿路结石患者的血清BPG、PINP和ICT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的CT、25-OH-D和PTH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尿路结石患者存在明显的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成骨细胞活性增强,同时伴有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转换活跃,这可能是特发性尿路结石形成的病因之一.

    作者:米华;邓耀良;吴闯;李盛宽;刘德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定量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有慢性炎症和血管翳形成,软骨和软骨下骨破坏,终造成关节畸形和强直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阻止RA病情发展、减少致残率的关键[1].目前临床上常用类风湿因子(RF)作为血清学的诊断指标.由于RF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不利于早期诊断.因此,寻找特异性检测指标对RA进行早期诊断,成为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的重点.我们对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定量检测,以评价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赖战峰;吴晓宁;蒋杰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7研究进展

    组织激肽释放酶7(kallikrein7,KLK7)是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均表达丝氨酸蛋白酶,近些年关于该家族基因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多数学者认为该家族表达产物与多种疾病相关 .现将KLK7基因与疾病关系的近期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宣强;莫曾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53基因表达与H101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状态,与 E1B缺陷型腺病毒(简称H101)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关系的研究,来探讨H101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6例 H101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例进行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检测,分析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与H101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突变型p53基因蛋白总阳性表达率均为69.4%(25/36);36例应用H101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1.1%(22/36).其中p53+患者有效率72.3%(18/25),而p53-患者有效率36.3%(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101对突变型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恶性肿瘤患者疗效高于突变型p53基因蛋白阴性者.

    作者:李永强;胡晓桦;谢伟敏;刘志辉;周文献;岑洪;廖小莉;陆永奎;谭晓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急诊内镜诊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

    急诊内镜检查不仅能明确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的原因及部位,而且能在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后及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我院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对421例ANVUGIB患者行急诊(24 h内)内镜检查,411例明确诊断,并对其中204例内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灶的患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蒋庆安;唐军梅;陈纯;秦向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37例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手术安全性的提高,90年代后期有报道开始采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选择性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于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3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方海宁;谭伟;吴锋耀;陆浩;罗又桥;赖纪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巨块型宫颈癌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20世纪90年代妇科肿瘤学者们对宫颈癌的化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并开展了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联合手术或放射治疗宫颈癌的新模式,取得了较为令人鼓舞的效果.宫颈癌术前动脉化疗属于NACT的范畴,目的是控制肿瘤的微小浸润,减少肿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而易于施行[1],本文报道76例巨块型宫颈癌介入化疗的疗效.

    作者:胡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UC1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特异性粘蛋白(MUC1)在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腺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腺性膀胱炎和10例膀胱腺癌组织中MUC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特点. 结果:正常膀胱黏膜、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腺癌组织均有MUC1阳性表达,但表达量、模式均不同,且MUC1表达类型与组织增生、癌细胞分化有关(P<0.001).结论:MUC1的高表达反映黏膜上皮代谢活跃的增生特征,并不是恶变的标志.腺癌高表达的MUC1可能参与了腺癌的恶性演进和侵袭转移.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腺癌的MUC1表达特点可以作为临床病理鉴别诊断的依据.

    作者:向松涛;周四维;管维;陈志强;叶章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伪膜性肠炎20例临床特点分析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新型抗生素的不断生产、使用,与抗生素相关的伪膜性肠炎(PMC)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就我院2000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20例PM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PMC的认识.

    作者:陈远能;邓德海;赖铭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运动试验阳性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51例、运动试验阳性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22例及健康人20例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前后、各组间运动后的QT离散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运动可使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廖杰;何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

    口腔颌面部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常规病灶扩大切除加同侧颈淋巴清扫,手术范围广,破坏性大.术后可出现语言不清,进食不便并影响容貌,患者术后生活和生存质量下降. 前臂游离皮瓣解剖恒定,易于切取,血管蒂长,管径较粗,便于吻合,皮瓣薄而柔软,利于造形,适合修复唇、颊、口底、咽缺损,部分或近全舌再造,可折叠修复颊部洞穿缺损,能较好地恢复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我科2001~2005年12月施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70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通过鼻胃管喂养可解决早产儿吸吮无力.但因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未完善,胃管喂养时可出现喂养不耐受.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提出非营养性吸吮(NNS)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本文对我院儿科18例早产儿给予NNS,观察其对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叉苦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三叉苦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I4)致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 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以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匀浆丙二醛(MDA )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指标观察三叉苦提取物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三叉苦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动物模型的血清ALT、 AST 和肝匀浆MDA含量,提高肝脏GSH-Px活性.结论:三叉苦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与药物剂量有关.

    作者:庞辉;玉艳红;汤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佐治新生儿肺炎25例疗效观察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疾病,容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我院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佐治新生儿肺炎2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传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术前动脉化疗栓塞

    目的:评价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小儿肾母细胞瘤(WT)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将24例WT患儿按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进行配对设计研究,TACE组12例,全身化疗组12例,治疗后2周用CT测量肿瘤的体积变化,术中测量肿瘤的坏死率、记录完整切除例数、骨髓抑制例数.结果:TACE组肿瘤的瘤体缩小、液化坏死程度高于全身化疗组(P<0.05),肿瘤术中完整切除率高于全身化疗组(P<0.05),出现骨髓抑制少(P<0.05).结论:对比全身化疗,术前TACE更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缩小、坏死,出现骨髓抑制少,有利于手术根治性切除,从而提高生存率.

    作者:董淳强;杨体泉;罗意革;唐咸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肾病NO、NOS测定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型糖尿病(NIDDM)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DM)患者的预后和生存.NO是新型的生物信息传递分子,具有舒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等功能.因此,本文通过对NO、NOS的配套测定,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唐国全;覃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明原因发热71例病因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根据已有的病因分类考虑患者可能病因对临床医师有很大的帮助.现对在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FUO病例共71例进行病因分析.

    作者:韦秋敏;兰枝东;卢荣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CD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进行TCD检测.所有病例由血管造影(DSA)证实均存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8例TCD均有异常改变,2例TCD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其中患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增高16例,轻度增高2例.以舒张期血流速度增高,搏动指数降低为主,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例患者有频谱紊乱或频谱边缘不清伴有吹风样血管杂音等频谱形态异常改变.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TCD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苏兰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作者:李浪;李醒三;刘唐威;黄凯;朱立光;曾知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53基因与5-Fu联合作用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并与5-Fu联合作用,观察其对两种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克隆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UHD10-3-p53质粒,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分别转染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5-Fu,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分别加入含5-Fu的培养液后,第4天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9.46%、54.85%.CNE1和CNE2细胞分别转染wt-p53基因后,第4天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14%、45.90%.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分别转染wt-p53基因后应用5-Fu处理,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第4天分别可达到84.74%、85.82%,其生长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野生型p53基因与5-Fu联合作用,对人鼻咽癌CNE1及CNE2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作者:黄文君;赖祥进;翁国庆;陈凤坤;彭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