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法经皮穿刺自制猪尾聚胺酯导管心包留置术(附18例报告)

张伟;伍于斌;黄巍巍;潘迪光

关键词:导管, 心包穿刺术, 猪尾
摘要:目的:探讨新的心包穿刺留置方法,以提高心包穿刺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法经皮穿刺自制猪尾聚胺酯导管心包留置术,对18例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分别比较引流前、后患者呼吸、心率、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患者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或消失,心率减慢,肱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P<0.05).结论:该法安全有效,未见严重并发症,适用于心包积液引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芬太尼-咪唑安定合剂预防阑尾术中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

    硬膜外阻滞下施行阑尾切除术,术中病人常有明显的牵拉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胃区不适和疼痛等症状.以往我们传统地应用度非合剂(度冷丁50mg+非那根25 mg)辅助,虽有一定作用,但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们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芬太尼--咪唑安定合剂(以下简称FM)辅助手术,预防阑尾手术中的牵拉反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艳青;周朝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胫骨平台骨折54例临床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常为年轻患者高能量暴力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各种骨折的4%[1].1995~2003年我院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54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作者:玉康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脊柱内窥镜系统是将微侵袭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目前临床上用于腰椎间盘摘除及腰椎管狭窄减压等手术,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2001年9月至2004年1月应用美国安捷公司生产的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庆初;刘雄文;谭斌;蒋宁茂;胡辉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的影像诊断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ocardial fibrosis)又称闭塞或缩窄型心肌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疾病,属于限制性心肌病的范畴,多发生在非洲潮湿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其他国家散发[2],在我国虽比较少见[3~6],但属于潮湿的亚热带地区的广西发病数在逐年增多[7~10].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该病的影像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李荣富;陈翰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表达及其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9例EM患者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29例在位内膜组织及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分别测定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VEGF的表达在位内膜组高于对照组和异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的不同月经周期VEG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在EM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均有表达,VEGF的促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徐红;况燕;缪勇建;欧奇志;徐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肝血清学阳性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及母婴传播的研究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阳性产妇乳汁及其婴儿血清中HBV-M及HBV-DNA,分析阳性率,指导哺乳,减少母婴间传播.方法:采集87例HBV-M阳性产妇的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及婴儿血清,运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个时期乳汁及婴儿血清中HBV-M及HBV-DNA,并与10例HBV-M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结果:①87例HBV-M阳性产妇初乳中有40例检出HBV-DNA(46%),对照组无一例阳性.HBeAg阳性组排毒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1);②三个时期乳汁中HBsAg检出率高于HBeAg(P<0.01);③乳汁三个时期HBV-M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经过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母乳喂养儿0个月和10个月的HBV-M及HB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个月时此两项的阳性率较出生时均有一定的增高.结论:①HBV-DNA检测与HBV-M检测具有相关性,用此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乳汁中HBV的检测能更好地指导哺乳;②产妇HBV-M阳性的婴儿应慎重进行母乳喂养,对于大三阳的产妇建议进行人工喂养,以减少HBV的母婴传播.

    作者:沈菁;潘敏;杨丽娟;刘小春;杜春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颅底骨破坏致头痛的护理

    鼻咽癌确诊时75%的病人已属于Ⅲ期和Ⅳ期,病期愈晚,远处转移机会愈多,愈后亦愈差.中西医综合治疗,以大限度地减少肿瘤负荷,防止复发和转移,改善机体各方面的情况[1].1998年6月至2003年11月,对32例鼻咽癌颅底骨破坏致头痛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和精心的护理,从而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娟;卢杏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紫杉醇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观察与护理

    紫杉醇联合方案是当前晚期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1~3],但此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大,在应用时做好护理观察十分重要.我科2003年10月以来采用紫杉醇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共23例,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化疗过程顺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曾珊;黄雅意;庞永慧;陈振兰;赵荫农;袁卫平;刘剑勇;谢伟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银杏叶多糖在肿瘤放射、化学治疗中的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探索银杏叶多糖对鼻咽癌细胞、宫颈癌细胞放射和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和台盼蓝拒染法,观察鼻咽癌细胞CNE-2、宫颈癌Hela细胞株经过药物作用后其放射敏感性的变化以及银杏叶多糖与多种抗癌药物合用后对鼻咽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的作用.结果:银杏叶多糖与CNE-2细胞、Hela细胞混合培养后进行照射,其作用效果与药物浓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同时银杏叶多糖与环磷酰胺、卡铂、顺铂、5-Fu、盐酸阿霉素等药物合用,其抑制鼻咽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强于各药物单独使用的抑制率.结论:银杏叶多糖可增加化疗药物对鼻咽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的治疗敏感性,是一种有希望的放射增敏剂.

    作者:侯华新;黎丹戎;黄桂宽;张玮;莫玉珍;宋慧;周劲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超声心动图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15例ASD、9例VSD封堵成功.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术后即刻、1 d、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筛选病例、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关闭及评价手术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赵毅兰;伍广伟;林英忠;王风;李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

    1993年6月至2003年5月,我们对41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病人行扩大胸腺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40.9岁.

    作者:周华富;陈铭伍;何巍;廖寿合;冯旭;覃家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胎儿小肠闭锁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先天性小肠闭锁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发生率文献报告约为0.067%~0.0025%,男性略多于女性,也有发生于孪生子女的报道[1].先天性小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是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关键[2].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胎儿超声声像图表现,以完善胎儿小肠闭锁的产前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健穗;梁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附104例报告)

    目的:观察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10 ml,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置换5~10轮,每次置换出脑脊液总量为40~100 ml,总疗程为3~7次.结果:104例经脑脊液置换后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迅速缓解,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迅速缓解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及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龙健中;吴锦英;杨培全;吴清伦;冯兵;黎文欢;胡春明;陈春晓;蔡文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斜坡区胆脂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应用(附13例报告)

    我们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适当手术入路治疗斜坡区胆脂瘤13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均为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斜坡区胆脂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29.8岁.病程3个月至6年.

    作者:冯大勤;肖绍文;黄玮;秦坤明;谭源福;杨雷霆;张超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556例分析

    异位妊娠为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大部分输卵管妊娠可得到早期诊断,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保守性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对556例输卵管妊娠采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忻琳;韦继红;吴秀芬;王远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89例甲亢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行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果:药物性肝损害甲亢组的ALT、ALP、GGT、TBil较甲亢性肝损害组高(P<0.05).两组肝损害指标均较无肝损害甲亢组、正常对照组高(P<0.01);甲亢性肝损害组血清游离Ts(FT3)、游离T4(FT4)比药物性肝损害甲亢组和无肝损害甲亢组高(P<0.05),药物性肝损害甲亢组和无肝损害甲亢组的FT3、FT4水平相近(P>0.05).结论:甲亢治疗后或初诊者都应监测其肝功能变化,对了解甲亢患者的代谢紊乱程度、估计病情、判定肝损害原因、指导抗甲亢药物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苏会璇;钟宇华;高碧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X线透视下心包穿刺并置管引流(附21例报告)

    心包积液为临床常见病,常需要心包穿刺引流,以明确诊断或治疗.但心包穿刺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有关心包穿刺及引流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多[2,3],我们在总结文献报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X线透视下在心尖区行seldinger法穿刺,并使用小剂量造影剂在穿刺中定位和借助长导丝将引流管放置于心包的低部位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严华;陈丽媛;陈湘桂;黄军章;符春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的异常及其外在症状表现,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甘柏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晚期胃肠道癌术后腹腔、静脉双路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肠道癌术后腹腔、静脉双路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中晚期胃肠道癌术后86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46例采用腹腔、静脉双路化疗,对照组40例行常规静脉化疗,比较两者术后腹腔复发及肝脏转移的发生率、术后生存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腹腔复发率分别为10.9%和3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肝脏转移率分别为8.7%和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3年生存率为84.8%、73.9%和65.1%,对照组1、2、3年生存率为80.0%、62.5%和42.1%,两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静脉双路化疗对预防中晚期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复发、肝脏转移有明显疗效,可提高生存率,且方法安全、简单、实用.

    作者:卢海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进免疫组化SP染色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方法:在传统SP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期处理、冲洗、显色等方面的改进,并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1 000例各类肿瘤组织及疑难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染色背景清晰,阳性信号明显,利于诊断,提高工作效率.结论:使用改进后的免疫组化SP染色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