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尖
我院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15例(223眼),现将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黄光初;林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病毒含量及BCP变异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标法(ELISA),检测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其中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结果: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407 0±2.383 0和105.079 7±3.538 9拷贝/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BCP区T1762A1764突变24例(32.4%),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发生率为42.9%(18/42),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18.7%(6/32)(P<0.05).结论: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体内复制的指标;但HBeAg阴性不能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停止,定量HBV DNA可以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的情况.
作者:黄力毅;玉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气体治疗复杂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价值.方法:玻璃体切除联合12%~16%的非膨胀浓度C3F8气体治疗复杂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22例22眼,与玻璃体切除联合膨胀浓度C3F8气体治疗22例22眼作对照,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愈均为21例;术后并发白内障两组各3例;术后高眼压:非膨胀浓度组1例,膨胀浓度组9例,两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气体治疗复杂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术后10 d内不需低头位,可避免俯卧位所致患者心胸受压等不适.
作者:赵昕;李敏;刘路宏;罗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4 h动态脑电图(AEEG)在癫癎(E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仪,对50例EP患者及发作性疾病患者行24 h动态脑电监测及常规脑电图(EEG)检查,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EP组癎样放电24 h AEEG检出率为72.7%,常规EEG的检出率为31.8%,发作性疾病组癎样放电24 h AEEG检出率为21.4%,常规EEG的检出率为14.3%.癎样放电多出现在NREM睡眠期,尤其NREM Ⅰ、Ⅱ期.结论:24 h AEEG可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E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京红;王荣桂;梁珍英;滕晓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异搏定联合黄体酮对436例输尿管结石病人进行保守排石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宏;赵永斌;陶卫琦;刘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骶尾部肿瘤临床少见,手术切除困难,出血量大,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将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28例骶尾部肿瘤作一总结,就其早期诊断、手术切除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提高疗效的问题作一探讨.重点对前后联合入路与术前介入血管栓塞单纯后入路手术治疗骶尾部肿瘤进行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韦敏克;梁斌;李宏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NK细胞、B淋巴细胞(CD19)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49例脑出血患者和45例对照者外周血NK细胞、CD19、CD3、CD4、CD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出血急性期CD3、CD4和CD4/CD8明显降低,CD19、NK细胞明显增高;病情越重者,CD3、CD4和CD4/CD8下降越明显,CD19和NK细胞增高越明显,而CD8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脑出血患者免疫功能发生明显的改变和平衡失调,病情越重,免疫功能改变和平衡失调越明显.
作者:唐玉兰;陈智平;刘华慧;黄军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靶控注射依托咪酯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的靶控浓度.方法: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普外科、妇科、骨科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设定依托咪酯脂肪效应室浓度为0.3 mg/L;Ⅱ组设定效应室浓度为0.4 mg/L;Ⅲ组设定效应室浓度为0.5 mg/L;Ⅳ组设定效应室浓度为0.6 mg/L.观察病人术中维持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时的血液动力学情况、依托咪酯总用药量、手术总耗时、平均效应室浓度(Ce)、麻醉诱导时间、术毕清醒时间.结果:Ⅲ、Ⅳ组病人麻醉诱导时间较短,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持术中OAA/S评分3分时的依托咪酯总用药量、手术总耗时、平均效应室浓度(Ce)及清醒时间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时运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的方法对病人行镇静时,开始效应室浓度设定为0.6 mg/L为宜,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调整效应室靶浓度在0.4 mg/L左右,以获得满意的镇静状态与清醒时间.
作者:蒋奕红;黄龄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2002~2003年应用静吸复合麻醉施行小儿扁桃体摘除术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高翔;骆喜宝;蒋奕红;王华;熊威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清的、多系统多脏器均可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长,易复发.曾有报道75.31%患者在1年内复发[1].因此,如何减少SLE复发是值得医务人员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127例SLE复发患者的诱因进行统计,并根据其诱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钟柱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结果:51例痊愈出院,6例死亡,病死率为10.5%,2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于术后无法控制的败血症,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2例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5.1年,4例再发感染,占7%,1例出现瓣周漏,占2.3%,1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占2.3%.随访期间10例死亡,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0.9%、 70.1%.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良好的技术及心肌保护方法、内外科联合治疗有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
作者:覃家锦;何巍;罗玉忠;郭建极;冯旭;冼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肝素组、bFGF组(又分bFGF1组、bFGF2组、bFGF3组),每组10只.于大鼠的股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肝素钠(1 200 U/kg)以及bFGF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80 000、40 000、1 U/kg,给药后5 min,于动脉内插管下方进行电激,直至血压曲线的消失,记录电激开始至压力曲线消失的时间,即血栓堵塞时间.结果:肝素组和bFGF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平均堵塞时间延长(P<0.01);肝素组与各bFGF组之间比较,肝素的平均堵塞时间明显较长(P<0.01).结论:bFGF可以延长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胡世凤;黄巨恩;谢露;李校坤;莫书荣;覃小燕;郭维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82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TNF-α、瘦素、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TNF-α、瘦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IA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组TNF-α、瘦素与IAI呈负相关(均P<0.01),与体重指数、FINS、甘油三酯、胆固醇呈正相关(P<0.01或 P<0.05),TNF-α、瘦素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后进入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瘦素水平与IR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周燕;彭鹰;马金秀;胡永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颅内血管的病变特点.方法: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对3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常规检测,对2例经 TCD 诊断为颅内血管狭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23例(71.9%)患者存在病侧TCD流速异常,12例(37.5%)的患者有颅内动脉狭窄,2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频谱图形异常,病变血管PI、RI值增高.结论:颅内动脉的硬化、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发病的基础.
作者:吴新贵;许永成;黄春霞;苏兰花;苏承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C)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首选方案(DA方案).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使约80%被治疗的患者发生局部刺激性疼痛症状和无菌性静脉炎.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影响化疗质量及护理质量.为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减轻疼痛,作者对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进行改良,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旭;梁金清;蒋和玲;周贻振;刘燕晔;梁梅梅;朱柳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AF)可明显影响心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尽快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1997年以来,我们通过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伴快速心室率的AF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春晖;陈丽媛;严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需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机械通气这一手段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总结2001年1月至2003年11月我院RICU收治的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长期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合理使用.
作者:雷保中;毛永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2001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CT扫描定位,经皮锥颅血肿穿刺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爱琼;袁小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激光治疗早已在耳鼻咽喉科领域应用,在鼾症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激光的应用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确保效果.否则,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并发症.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7例因鼾症在外院进行单纯激光治疗后导致腭咽粘连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永;黄光武;方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住院的、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照片及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5例,在X线透视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并于术后24 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TTE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 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未发现传导阻滞、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
作者:黄凯;伍伟锋;郭盛兰;刘唐威;曾知恒;陶新智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