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层管理方法在压疮监控中的应用

谭秋芳

关键词:压力性溃疡, 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 探讨分层管理方法在压疮监控中的效果,以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在全院设置护理部压疮管理组、大科护士长、护士长及病区质量管理小组、病区护士4层,界定并强化各层人员职责,采用分层管理方法,对压疮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分层前(2007年)与分层后(2008年)压疮的年发生率、压疮预报率等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实施分层管理后,年压疮发生率由分层前的0.09%下降到分层后的0.013%.结论 分层管理方法能很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护士对压疮的监控管理热情,提高护士的管理意识,从而整体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没有备血的情况下如何对失血性休克的孕产妇实施抢救

    目的 探讨在没有备血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实施手术抢救.方法 采用限制性输液方法,结合多巴胺的调节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32~6.65kPa,紧急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结果 34例休克病人经过2h左右的抢救、手术的彻底止血后,休克症状很快改善,无一例出现DIC、肾功能衰竭,或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黏膜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现象,34例病人按正常手术预期拆线出院.结论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彻底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 结合多巴胺的调节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32~6.65kPa,紧急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可减少出血量,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提高早期成活率,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术后康复好.

    作者:韦湛影;严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肺复苏后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鉴别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急诊心肺复苏病人16例,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病人8例,心肺复苏成功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CK、CK-MB,同期入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6例,在入院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定CK、CK-MB,比较三组CK、CK-MB变化规律.结果 心肺复苏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心肺复苏组CK、CK-MB时间浓度曲线分别呈单向抛物曲线、单峰曲线、双峰曲线,其峰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CK、CK-MB升高程度和时间变化曲线类型可作为鉴别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病人的依据.心肺复苏后心肌酶较心肌梗死显著升高.

    作者:王光耀;何汉康;石磊;陈剑;黄华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镜下胸乳路径不分离胸前皮瓣甲状腺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路径的选择,以减少术后皮肤麻木感及皮下瘀斑的发生.方法 选择甲状腺肿瘤较小的病例33例,内镜下采用胸骨前路径,Trocar直接穿刺到胸骨上窝,分离颈前筋膜进行手术.结果 3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6±13)min,出血量为(68±9)ml,术后均无明显皮下瘀斑及麻木感.结论 此方法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局部皮肤麻木感及皮下瘀斑的发生.

    作者:陆涛;浦涧;汪建初;罗永庠;韦忠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n plate,LCP)是新一代接骨板螺钉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内固定支架功能的内固定装置,其螺钉与接骨板通过特别设计的带锁头螺钉与接骨板的螺纹孔相锁定,组成一个整体,具有支持和成角稳定作用.大约在20年前,锁定钢板首次被用于脊柱及颌面部手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关于不同种类的内固定装置的实验研究将锁定钢板引入骨科治疗骨折.21世纪早期,瑞士人Robert Frigg 在奥地利人Michael Wagner理念的基础上设计而成LCP.由于LCP出现及使用时间不长,所以对其临床应用原则、适应证及禁忌证仍存在一定争议.但突出的优点使LCP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多,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完善[1~6].现就其临床应用情况等作一综述.

    作者:龙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ACS系统的构建与管理

    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是医学影像领域的新技术,是医院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和分析PACS系统的系统架构、传输速度、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存储后期可扩展性.

    作者:张建云;衡德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分层管理方法在压疮监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层管理方法在压疮监控中的效果,以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在全院设置护理部压疮管理组、大科护士长、护士长及病区质量管理小组、病区护士4层,界定并强化各层人员职责,采用分层管理方法,对压疮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分层前(2007年)与分层后(2008年)压疮的年发生率、压疮预报率等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实施分层管理后,年压疮发生率由分层前的0.09%下降到分层后的0.013%.结论 分层管理方法能很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护士对压疮的监控管理热情,提高护士的管理意识,从而整体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作者:谭秋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拔除T管后胆漏微创处理3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腹壁窦道插入导尿管引流9例,B超定位后反复穿刺抽吸治疗4例,局麻下行小切口腹腔包裹性积液置管引流3例.腹腔镜下冲洗、置管引流14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可选择微创引流方法,特别是腹腔镜处理创伤小,治愈率高.

    作者:周启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其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应对措施.方法 对15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病人死亡5例,占33.33%,植物生存1例,重残4例,轻残3例,良好2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颅高压、手术中持续低血压为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复查颅脑CT.术中妥善处理、麻醉深度控制及术后维持内环境稳定,有效控制颅高压,早期行脑保护;保持稳定正常血压和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及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等综合治疗能防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塞的发生,从而降低残死率.

    作者:林中平;黄建龙;王雪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家庭化产科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方法 以入住产科温馨病房220例产妇为实验组,贯穿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开展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与目标健康教育.以入住普通产科病房的2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产科护理与健康教育.结果 实验组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自然分娩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家庭化的产科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满足母婴照顾需求的高质量服务模式.

    作者:张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护理技术》教学中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目的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适应现代护理职业素质的需要.方法 随机抽取护理专业2007、2008级各2个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结果 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学习兴趣、学生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进行护患沟通训练,能有效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作者:王桂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72眼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72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视力≤0.1者6眼,~0.3者12眼,~0.5者30眼,≥0.5者24眼.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角膜内皮水肿、房水浑浊、纤维素渗出、色素播散,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有效、严格、稳定控制血糖的前提下,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符艳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探讨IFI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IFI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随机分为氟康唑组及伊曲康唑组,每组29例.结果 58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及口腔多见,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伊曲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氟康唑组(P<0.01).结论 伊曲康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作者:李云;潘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目的 研究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BET)的可行性.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的规定,确定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进行BET的干扰试验,并测定大非干扰浓度.结果 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在2倍稀释时,无干扰作用.结论 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可用BET法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并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谢本树;刘晟;庞国生;潘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桂西北女性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统计和分析桂西北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菌种构成和药敏结果,为临床提供抗真菌药物使用依据.方法 真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结果 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53.07%;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分别占19.74%和12.28%.敏感性高的抗真菌药物是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92.11%;依力康唑次之,敏感率为90.35%.结论 引起桂西北女性阴道炎的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抗真菌的药物应以5-氟胞嘧啶和依力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

    作者:黄忠强;韦雪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79例油漆工人过敏性鼻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油漆工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原因、易感因素以及与工作环境的关系.方法 对279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9例油漆工人,主要从事油漆喷涂操作,有明确吸入致敏原史;过敏性鼻炎组血清总IgE阳性检出率高于非过敏性鼻炎组(P<0.01).结论 血清总IgE测定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油漆工人是变应性鼻炎的好发人群,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护措施,及时有效的抗过敏治疗是当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凌天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灵山县2005~2008年肺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灵山县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探讨预防与控制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灵山县2005~2008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灵山县共报告肺结核1 094例,发病率为77.49/10万,痰检阳性率为44.63%;2006年报告肺结核1 255例,发病率为88.97/10万,痰检阳性率为34.48%.2007年报告肺结核1303例,发病率为90.76/10万,痰检阳性率为33.61%;2008年报告肺结核1 072例,发病率为72.80/10万,痰检阳性率为33.30%;地区分布不均衡,发病率高是丰塘镇,为239.08/10万,其次是平山镇,为177.06/10万.发病率低是陆屋镇,为36.35/10万.3~10月登记的病例较高,其中以5月份为显著共有447例,占9.46% (447/4 724).1月份登记的病例少为283例,占5.99%.年龄分布主要在壮年组(20~69岁),占发病总数的80.44%;男性发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568∶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2.19%(4 355/4 724).结论 应加强广西灵山县农村地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的肺结核防治工作,采用现代肺结核病控制技术,控制肺结核病疫情.

    作者:邓肖英;李齐芳;龚明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年大学生自发性气胸40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青年大学生自发性气胸的护理.方法 对40例青年大学生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青年大学生心理反应良好,临床痊愈快.结论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心理及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保持呼吸、循环正常是自发性气胸护理措施的重点.

    作者:夏平波;曹明霞;张巍;李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文医学进路

    对于人文医学教育的解读,目前存在着泛伦理化的倾向,有的人将人文医学教育理解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生成一种对病人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狭隘的.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仅仅是人文医学教育的底线要求,而不是它的全部,更不是它的核心和高要求.人文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担当起对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姿态与终极关怀.

    作者:王华生;宁泽晖;农乐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代谢综合征(MS)男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已确诊MS患者的腹围、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性患者的腰围、BMI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女性血压高于男性,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水平也明显高于男性(P<0.01或P<0.05).结论 女性MS患者的血压、糖脂代谢均较男性患者更为紊乱.

    作者:曾昭贤;罗权芳;邓惠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IV/AIDS合并恶性肿瘤14例化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护理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方法 对14例HIV/AID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实行保护性隔离,给予心理支持,严密观察和护理化疗不良反应,做好职业防护.结果 14例患者中9例好转,3例死亡,2例转回当地医院治疗.结论 由于护理措施得当,未发生职业暴露及交叉感染.有效的护理使病人能坚持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覃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右江民族医学院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