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1997年6月以来,笔者应用推拿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5岁,以25~45岁为多(49例);病程1天~6个月38例,6个月~1年15例,1~5年7例;有外伤史者52例,有受凉史者5例,无明显原因者3例;腰痛合并臀膝部疼痛者19例,仅有腰痛者41例.
作者:陈洪福;张静;井夫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2年开始采用补肾壮阳、化淤利湿之法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门诊病人30例,住院病人16例;年龄25~49岁36例,50~60岁10例;病程长者10年,短1年.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①有尿频,排尿不尽,尿道灼热感,下腹坠胀,会阴及腰骶部酸痛,神疲乏力,遗精,阳萎,早泄等临床症状.脉沉细或细弦,舌淡,苔薄或微黄.②前列腺液常规化验白细胞数》10个/HP,或有成堆存在;卵磷脂小体数减少或消失.③前列腺指诊有肿胀、压痛、缩小或结节.
作者:曹志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在临床中以艾叶外用治疗各种疾患,取得较好效果,现简述如下.1手足癣艾叶煎剂(艾叶、白藓皮、蛇床子各30g,川椒15g,加水1000ml,煎至600ml),煎时用热气熏患肢,待温后浸泡30分钟左右(药渣勿捞出),将患肢擦干.每天1剂,早晚各1次,7天为一疗程,重者2~3疗程.曾治吴某,男,64岁.患足癣3年余,反复发作,曾用过多种癣药治疗,收效甚微,近月加重,以右足为甚,并继发感染引起右下肢淋巴管炎,身热恶寒,在某医院皮肤科就诊,予青霉素肌注、内服中药、浸泡高锰酸钾溶液、外搽达克宁等治疗,热退、淋巴管炎消退,但患足皮损无改善.右足趾间及足跟两侧见水疱、糜烂,有渗液、瘙痒,足底部皮肤角化脱屑、粗糙、右足趾间亦有破溃点.用上方3剂3天后瘙痒减轻,糜烂处已干爽,续用5剂,诸症悉除,追访5年未见复发.
作者:吴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拟行气导滞汤治疗术后肠粘连2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取1993年1月~1998年12月的住院病人.共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大68岁,小16岁;有上腹部手术史5例,其中胆囊切除术2例,胃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1例;下腹部手术15例,其中阑尾炎手术10例,宫外孕2例,子宫切除3例.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痛、胀、呕、闭典型临床症状,腹部平片立位片可见多个液平.
作者:陈福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3~1998年来,笔者采用胃康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00例均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嗳气或反酸等),经胃镜与活检确诊为良性溃疡,并无溃疡并发症,无胃部手术史,无心、肺、肝、肾疾患.其中男353例,女147例;年龄18~60岁,平均49岁;病程3~21年;溃疡位于胃窦者214例,胃体127例,十二指肠159例;复合性溃疡57例;HP阳性279例.诊断标准参考《消化性溃疡病》[1].2治疗方法
作者:文忠辉;邓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食欲减退中医称纳呆或纳少,是恶性肿瘤化疗后常见的胃肠道副反应之一[1].笔者运用自拟健脾和胃汤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54岁;肺癌8例,乳腺癌8例,胃癌4例,直肠癌2例,结肠癌2例,白血病2例,恶性淋巴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舌苔薄白2例,苔白腻26例,苔黄腻2例.
作者:陈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简称ESWL),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创伤极小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疗法,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我院自1999年9月以来,应用中药泌尿排石汤配合ESWL治疗泌尿系统结石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小6岁,大62岁,平均43岁;病程短1个月,长15年.治疗前均经X线腹部平片、B超或肾盂静脉造影检测明确诊断.其中肾结石34例,单发28例,多发6例;左侧12例,右侧18例,双侧4例.输尿管结石49例,单发36例,多发13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双侧5例;膀胱结石3例.结石直径小0.5cm×0.6cm,大2.5em×3.5cm,多数为1~3em.
作者:陈良金;陈涛;杨凤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9年5月~2000年6月,我院收治破伤风18例,其中重型10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5~61岁,平均36.8岁.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中下肢外伤3例,上肢外伤5例,颜面部外伤2例;都未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潜伏期3天者9例,5天者1例;7例症状于3天达高峰,3例4天达高峰;临床表现均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吞咽困难、呼吸窒息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高热多汗和心动过速等.2治疗方法伤口处理: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碎骨等以祛除厌氧环境,但都必须在镇静剂、肌松剂、抗毒素、抗生素应用1~2小时后进行.抗毒素皮试阴性后,用10万u一次性静脉滴入,以后每隔6小时1500u肌注;对抗毒素过敏者用国产TIG3000Iu在3个不同部位肌注.
作者:文崇君;熊世平;王行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55例,收到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5例,年龄22~58岁.月经后感染11例(20.0%),产后感染29例(52.7%),放节育环后感染5例(9.0%),人工流产术后感染8例(14.5%),绝育手术后感染2例(3.6%);病程2个月~5年.均有经期流血时间延长,下腹坠胀,腰酸,白带量多且腥臭味.全部病例均经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2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赤芍12g,当归、蒲公英、银花、丹参各15g,败酱草、牡蛎30g,三棱、莪术、红藤、红花各10g.加水300~400ml,浸泡1~2小时,煎至药液余100~150ml.将煎好的药液晚睡前经肛灌肠(药液温度以25℃~30℃为宜).每日1剂.依据临床症状加减,经期流血多者加仙鹤草、益母草;腹痛重者加制乳香、延胡索;下腹坠胀甚者加香附、郁金;腰酸甚者加川芎等.
作者:侯孝坤;侯云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3月~1999年10月笔者收治胸椎小关节错位387例,其中52例有明显的心慌、心跳、胸闷、气短等心血管功能变化表现.后经手法复位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配合物理疗法,心血管功能变化症状和体征随之消失,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52例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7~56岁,平均45岁;病程长6年,短半个月.病损椎体分布在胸2~11椎,有3~5椎小关节错位发生.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胸背部疼、牵涉痛,病损椎旁压痛,棘突偏移及棘突间隙增宽或变窄.有较明显的心慌、心跳、胸闷、气短、乏力、恶心等症状.48例伴胃脘部不适、口唇发绀,心电图示均有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早搏.
作者:莫炳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虚一证治疗多取养血为法.笔者自1993年以来,在辨治以血虚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病证同时,常配合运用活血法,以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获益颇多.兹举验案如下.1病毒性心肌炎吴某,男,28岁,1997年8月25日初诊.半年前患感冒后出现心悸不宁,头晕乏力,而色无华,失眠,病初曾住我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频发室性早搏,给予参麦注射液、能量合剂等静滴,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平片,0.15g,q8h等治疗.住院期间心悸改善,早搏偶发.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或轻或重.诊前半月因劳累过度,前症复现,查心律不齐,闻及早搏每分钟3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结代,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部分ST-T改变.治疗取调补气血,活血养心法.药用炙黄芪、党参、阿胶(烊)、麦冬、鸡血藤各15g,炙甘草、全当归、参三七、川芎、炒白芍各10g,酸枣仁、生地黄、丹参各20g.每日1剂.经服14剂药后,患者偶觉心悸,头晕消失,精神、体力明显改善,能入睡,心电图复查已恢复正常.原方继进20剂,诸症消失.后嘱予归脾丸调理善后,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作者:王国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采用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0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6例,女61例;年龄25~71岁;病程短3天,长5年.临床表现为肘外侧疼痛,尤其在旋转、背伸、提、拉、端、推等动作时疼痛更为剧烈,前臂旋转及握物无力.体检时见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腕掌屈旋前试验阳性,病程久者于前臂伸肌群处常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压痛明显.2治疗方法
作者:沈明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3年来,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并举,治疗因眼疾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头痛毛某,男,63岁,1996年3月10日初诊,因情绪不舒,复感外寒,突然发生左侧偏头痛,伴呕吐数次,左眼视物不清,两天未进食.眼科检查诊断: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左眼),经眼科处理后,眼压下降,头痛呕吐稍减,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肝胃虚寒,升降失调,寒浊上逆.治以温经散寒,降逆止痛,方选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吴茱萸、川芎各15g,干姜、桂枝、法夏、防风、荆芥、陈皮各12g,蒿本20g,党参30g,细辛3g,甘草6g.服2剂后眼部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唯左眼视力仅有光感,继续眼科治疗,内服吴茱萸汤加减.10天后,眼压瞳孔正常,左眼胀痛及偏头痛无复发.
作者:屈家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3年至今,治疗急性肾炎均采用经方五苓散合五皮饮加白茅根等,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选择资料较为完整的48例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48例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4~30岁34例,31~50岁者14例;病程7天以内者35例,8天~1个月以内者12例,1个月以上者1例.所有病例都有程度不同的水肿,3例并有少量腹水,血压升高者35例,肉眼血尿者5例,发热者7例.尿蛋白(+++)以上者1 9例,(++)者15例,(+)者10例,少许4例;红细胞除3例未见外,余皆为(+~+++);有管型者41例;舌象以淡舌、淡红舌、薄苔或薄白苔为多见.诊断标准为有明确的链球 菌感染史.链球菌感染后1~3周内发生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甚至少尿及氮质血症;测定血清补体C3下降(发病8周后可恢复正常).
作者:赵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于1999年1月`2000年4月采用中药结合盆腔插管注药方法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60例中,年龄23~46岁;病程0.5~10年;已婚并生育者48例,已婚未孕者12例.临床症状为下腹坠胀痛和牵拉感,劳累及性交后加重,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尿频,尿急等症.妇科检查宫颈糜烂者26例,阴道炎16例,单侧附件增厚19例,双侧附件增厚18例,子宫压痛16例,触及单侧附件包块4例,双侧附件包块2例,B超提示盆腔积液43例,单侧或双侧炎性包块6例.
作者:孙宏;张企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2~1999年间,我们采用加味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13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36例中,男87例,女49例;年龄小14岁,大83岁,平均45.8岁;病程长7天,短4小时.其中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72例,胆总管结石15例,胆道蛔虫9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或脉弦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所有病例均符合《现代内科学》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1].
作者:史一成;袁明;费树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于1994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3例,女8例;24-12~3岁3例,~6岁11例,~9岁3例,~12岁4例;病程小于3个月4例,~6月7例,~1年8例,~3年2例;初发7例,复发14例.单纯型8例,肾炎型10例,均有高血压,轻度氮质血症及镜下血尿.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病3例,病史有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均于肝炎3~4周后出现肾病症状. 激素无效者8例(足量强的松治疗8周无效者),激素依赖6例(初治或再治时对激素有效者,但减量后尿蛋白又出现,或停药4周又复发者),复发频繁7例(激素疗程结束或治疗过程中半年内复发或1年内复发3次以上者).21例中曾有14例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仍不愈.
作者:张同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8年1月以来,我们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难愈性口腔粘膜溃疡2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1例中,年龄20~25岁15例,26~30岁4例,30~40岁2例;单发溃疡16例,多发溃疡5例;溃疡面直径约0.1~0.6cm;病程均在7天以上.临床表现为口腔灼热疼痛,溃疡表面灰白,周围红肿,伴少量渗出物,舌苔薄黄而腻,脉细数或濡.全部病例曾用中药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治疗,效果不好.
作者:李凤;杨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6~1999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病6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68例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0~65岁;病程长17年,短2年.双侧肾结石8例,左侧肾结石36例,右侧肾结石20例;左肾结石并肾积水4例,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2例.主要表现为腰痛或酸胀不适或下腹部剧痛或隐痛,并伴有尿急尿痛及尿血.2治疗方法中药用自拟通淋排石汤:金钱草100g鸡内金、海金沙各50g,石苇、滑石、冬葵子各30g,木通、泽泻、王不留行各10g,车前子、虎杖、泽兰各20g,郁金、通草、牛膝各15g,甘草6g.少腹疼痛拒按、小便黄、大便秘加生大黄6g(后下),桃仁10g;尿血酌加大蓟、藕节、小蓟各10g;小腹胀急、小便困难、涩滞不爽酌加乌药、青皮各10g,木香6g;湿热甚者去木通,加麦冬10g;久病气虚加党参10g,黄芪20g.水煎服200m1,早晚各2次(每日进水量达2000~3000ml).
作者:李淑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在药物流产后对阴道流血量及流血时间的作用.方法:将106例药物流产患者分为加服中药的治疗组69例及不服中药的对照组37例.结果:两组比较在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长短上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药物流产后应用中药能减少阴道流血量,缩短阴道流血时间.
作者:李晓燕;谭露;刘文凤;秦竹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