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皮瓣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孙乐芹;马现美;孙芳双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术, 肢体软组织缺损, 小腿外侧皮瓣, 小腿内侧皮瓣, 足背皮瓣, 胸脐皮瓣, 皮瓣修复, 临床资料, 护理体会, 动脉皮瓣, 应用, 手术, 年龄, 面积
摘要:我院自1996年~2000年应用各种游离皮瓣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4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大者66岁,小者7岁,平均32.5岁。其中胸脐皮瓣4例,小腿内侧皮瓣21例,小腿外侧皮瓣4例,足背皮瓣11例,骨间背侧动脉皮瓣4例,肩胛部皮瓣2例。皮瓣面积小7cm×4cm,大20cm×15cm,手术均获得成功。……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生化汤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50例

    自2001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用生化汤防治流产后阴道出血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全部经尿HCG检查及B超检查确诊为早孕,B超示胎囊三经线平均值<2cm,患者自愿要求使用药物流产终止妊娠。妊娠前近3个月经周期正常,未用甾体激素类药物,无带环妊娠或宫外孕,无米非司酮禁忌症及前列腺素禁忌症。按患者就诊时间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年龄18~42岁,平均30.2岁;孕次1~4次,平均1.9次;停经时间36~59天,平均43.5天。对照组50例,年龄19~40岁,平均30.1岁;孕次1~4次,平均2.1次,停经时间35~58天,平均42.9天。……

    作者:郑红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糖尿病从脾论治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其特点,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疲乏等为其特征。中医临证多以上、中、下三消分证论治,也又以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的。笔者通过借鉴前人有关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重点阐述其发病与脾的关系,对糖尿病从脾论治作一浅析,现简述如下。……

    作者:何晓瑾;陈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血府逐淤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86例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视网膜血管病。是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其分支发生栓塞所引起的视网膜血液回流障碍或中断,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以视网膜上大片火焰状、放射状浅层出血及渗出为特征。2000~2002年,我们以血府逐淤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本病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86例(101眼),男52例,女34例;年龄小31岁,大72岁,平均50.6岁;病程短1天,长7个月;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7眼,分枝阻塞64眼。其中糖尿病患者28例,视力均低于0.3。……

    作者:汪浩;宋双敬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牵引结合悬扳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牵引结合悬扳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用牵引结合悬扳推拿法治疗,对照组只用牵引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8.72%,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痊愈率27.78%,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合悬扳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有效、安全、治愈率高的特点。

    作者:曾少平;彭建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悬带牵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例

    我院自2001年1月~2001年10月,采用悬带牵引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小17岁,大62岁,平均38岁。椎体前缘压缩<1/2者14例,椎体前缘压缩>1/2者8例,压缩伴前缘断裂2例,压缩伴不同程度脱位2例,伴椎板骨折2例;骨折部位为胸11椎2例,胸12椎10例,腰1椎16例,其中3例伴有轻微神经症状,均无截瘫。……

    作者:万佳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药物配合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角膜病62例

    近年来我们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辅助治疗62例(80眼)角膜疾病,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14~60岁。其中霉菌性角膜溃疡4例(4眼),单胞病毒性角膜炎12例(12眼),浅层点状角膜炎36例(54眼),角膜化学烧伤8例(8眼),角膜穿通伤缝合术2例(2眼)。大部分患者经较长时间的常规治疗无效或又复发。……

    作者:朱小芹;杨嘉毅;吴红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48例

    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小25岁,大46岁;病程短5个月,长8年;其中单侧乳腺增生16例,双侧乳腺增生32例。均感乳房胀痛,胀痛大多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一侧或两侧乳房,可摸及大小不等,质韧而不硬,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始终不破溃,无乳头凹陷及乳头溢液。部分病例红外线扫描,肿块有云雾状淡阴影,血管增多或增粗。排除乳瘤或其他乳腺病。……

    作者:韩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慢性肝炎证治初探

    慢性肝炎多以脏腑功能失调、虚实错综为特征,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故临证治疗应辨证论治,知常达变。现笔者将临诊所得作如下探讨。 1 补脾益肾当为治疗本病的首要治法 祖国医学虽无慢性肝炎这个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似属虚损范畴,主要是肝、脾、肾虚损。该病起病之初,病位在肝,肝病及脾,故以肝脾两经症候为多见。若邪踞日久,穷必及肾,往往在湿热邪毒留恋、肝脾功能失调的同时,多易出现肾虚见症。笔者认为慢性肝炎在治肝的同时必须先补脾,而又须兼顾补肾。……

    作者:徐大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藿香正气液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初探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液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7~14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分成两组,分别用藿香正气液(治疗组)和硫糖铝(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服药后第5天和第10天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种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30天后上腹痛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藿香正气液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明显。

    作者:杨国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冯志荣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

    冯志荣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学验俱丰,擅治脾胃病及临床疑难杂症,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师古而不泥古,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通降胃气、健脾升运、疏肝理气为大法,现就其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施治,注重“通”、“运”、“疏”……

    作者:何钢;魏雪飞;王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举隅

    笔者用中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较好,兹举例如下。 李某,女,33岁,已婚,生有一子。左侧乳房右下方可触及0.8cm×0.6cm肿块,右侧乳房左上方可触及0.5cm×0.6cm肿块,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粘连,推之移动,在月经前3~4天疼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经用近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检查,确诊为双侧乳腺小叶增生,给三苯氧……

    作者:柯玲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卵巢囊肿12例

    笔者自1999年10月~2002年2月用中药治疗卵巢囊肿1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中,20~30岁3例,30~40岁6例,40~50岁3例;月经正常者9例,无规律者2例;伴腹胀者2例。B超提示为单纯性卵巢囊肿,单侧者11例,双侧者1例。囊肿小者3.6cm×4.0cm,大者6.2cm×5.6cm。肿瘤位于子宫一侧或双侧,呈囊性,活动度好,无压痛。排除恶性肿瘤。……

    作者:徐志敏;王风;柳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体会

    1997年我院收治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5例,其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7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声嘶。喉部组织活检结果为鳞状细胞癌;3例行垂直半喉切除术,1例全喉切除术,1例行喉裂开术;5例病人术后均行气管切开,其中3例并发肺部感染。……

    作者:谢清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药外用治疗宫颈糜烂109例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用中药治疗宫颈糜烂2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8例中,年龄小于25岁18例,25~50岁180例,大于50岁20例。轻度132例,中度80例,重度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9例,两组症状、体征、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作者:高燕;焦风梅;任亚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论治痿证 升提下陷

    近日复习《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有李中梓医案,“兵尊高悬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合二妙,加牛膝、苡仁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李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则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一证,若用牛膝下行之剂,则陷而病愈甚矣”。……

    作者:戴裕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六味地黄汤双向调节作用临床运用举隅

    六味地黄汤是治疗阴虚证的方剂,笔者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对某些病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现举例如下。 1 癃 闭 聂某,男,62岁,1989年9月诊。1989年8月因脑血管意外而致偏瘫入院。经西药、针灸等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后小便点滴不通,靠导尿维持。面色如常,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24g,山药20g,枣皮、泽泻、茯苓、车前仁、制附片(先煎)、川牛膝各10g,肉桂6g。日1剂,分3次服,服4剂排尿功能完全恢复。……

    作者:聂代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验一则

    陆某,女,32岁,1993年6月17日就诊。精神失常2日,在家乱砸东西,打人骂人,县精神卫生中心医师给服氯丙嗪等未能控制发作。诊见患者蓬头垢面,口中骂声不断,拿扫把欲追打其夫,屋内各种物品砸扔满地。见笔者进门,在女儿规劝下,渐渐停止打砸,但仍胡言乱语不断。好言令其坐下,望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燥,口气臭秽。述胸中满闷,心中烦热,日夜不眠,家人诉其大便干结,5日不解,尿少黄赤,臭气浓烈,脉弦数有力。证属邪热上扰,心神不……

    作者:顾文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观察

    我们自1996年来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5例均按1993年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68岁;病程3个月~12年。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7~70岁;病程4个月~10年。临床症状以腹泻(95例),粘液血便(60例)为主,大便次数每天3~10余次,腹痛者60例,肛门下坠里急后重者25例。常规行结肠镜检查,镜下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血管纹理不清、弥漫分布、粗糙呈细颗粒状、质脆易出血,多发性溃疡为主要表现。病变范围以结肠镜和结肠造影确定,均排除克隆病、肠结核、结肠肿瘤及息肉等病变。发病部位在直肠20例,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50例,其他部位25例。……

    作者:张洪英;张朋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切开挂线置管引流法治疗肛门高位脓肿21例

    笔者自1995~2000年采用切开挂线置管引流法治疗肛门高位脓肿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1例均为术后确诊肛提肌上脓肿者,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55岁,平均35岁;病程5~14天,平均6天;直肠后间隙脓肿1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6例。……

    作者:陶昕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狂证辨治体会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狂证始终遵循三期(即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六法(即疏肝、清心、活血、涤痰、通腑、滋养)的原则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简述如下。 狂证多由精神因素所致。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调畅,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气火三邪交结内蒸,蒙闭心窍,则神明逆乱,发为狂证。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是狂证发病的病理基础,气机逆乱、火邪内燔、痰热交蒸、痰气互结为引起狂证的直接原因。因此,疏肝理气,清心降火,涤痰宣窍为治疗狂证的基本法则。……

    作者:王端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