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花;许之驹;柳惠香;曾妙容
1 一般资料与主诉求助者,男性,16岁,宜昌市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出生足月顺产,性格较外向,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既往体健,无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无重大疾病史,体检未见阳性体征.父母亲均为某单位领导,家里经济条件好,家里现金小孩可随便使用,从不过问.
作者:黎国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犯罪与饮酒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的947名犯人施测自编饮酒情况调查问卷,以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犯罪当天饮酒者与未饮酒者之间的差别,以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酒后犯罪的相关因素.结果:未成年犯中,男性比女性在犯罪当天饮酒率高出约12%,饮酒的男性比女性更易有违法犯罪倾向(P<0.05).犯罪当天饮酒者与未饮酒者之间性别、平均犯罪年龄、首次饮酒年龄、平时喜欢饮酒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犯罪前科、犯罪类型、刑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时好饮白酒者犯罪可能性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时喜欢饮酒,曾喝醉过,曾因喝酒打架扰乱治安,一天内能喝4两白酒、2斤黄酒(或果酒)或4瓶啤酒,有过连续半个月每天至少喝2两白酒、1斤黄酒(或果酒)或2瓶啤酒,借酒消愁,空腹饮酒的青少年,如当天饮酒则犯罪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饮酒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常向东;胡静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威胁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衰老性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并将跃居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二位.为有效地防治抑郁症,人类一直在寻找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现对近年来抑郁症在神经、生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春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团体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法,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及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住院满意度、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平均住院日.结果:研究组对疾病及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住院满意度调查、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健康教育可密切护患关系、降低医疗成本、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胡海霞;虞晓兰;陈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应用康复新液冲洗鼻腔对术腔黏膜的修复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68例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4例,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用康复新液冲洗鼻腔,对照组34例,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经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腔黏膜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冲洗中对术腔黏膜的修复效果肯定.
作者:陶学勇;翟性友;董亚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违法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方法: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违法性质及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59)和无攻击行为组(n=20)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经济状况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青少年违法者的EPQ各项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攻击行为组与全国常模在EPQ四项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攻击行为组与全国常模在E量表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1,P<0.05).结论:男性违法青少年多数具有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等特点;相对于正常青少年,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多出现人格的偏离,其中以冲动和稳定性差为突出.
作者:王俊杰;路翰娜;孙星海;沈雪春;肖卫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社会认可度不高.精神病患者是一个还未被社会所完全接受的特殊群体,而护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接触面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心理上的好奇和焦虑,视觉上的冲击,角色的改变使之感到难以适应,这将给实习护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作者:赵贤玲;冯燕华;向东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比较,有其独特性.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卫生中心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病人中绝大多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长期住院,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卫生中心就是他们的家园.
作者:高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利培酮与单用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伴行为和精神障碍(BPS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BPSD患者分为奥氮平联合利培酮组与单用奥氮平组,治疗6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 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定患者痴呆状况,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BEHAVE-AD评分显著减少(P<0.05).奥氮平联合利培酮组在治疗6周末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奥氮平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奥氮平联合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少于奥氮平组(x2=4.03,P<0.05),两组在口干、嗜睡及失眠、体质量增加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利培酮组与单用奥氮平对BPS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疗效相当.奥氮平联合利培酮在认知功能及药物的安全性方面优于单用奥氮平.
作者:许红梅;南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和人格特质特点及其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90名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日常情绪问卷、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抑郁;(2)在日常情绪上抑郁症组有较多的悲伤、内疚和内向敌意,较少的兴趣、快乐;(3)在情绪调节习惯上抑郁症组对正情绪有较多的忽视,较少的重视和宣泄,对负情绪有较多的重视和宣泄;(4)在人格特质上抑郁症组有更强的神经质和内倾;(5)回归分析表明,在情绪调节方式上正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负情绪的重视、宣泄对抑郁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人格特质上,神经质对正情绪的宣泄,负情绪的重视、抑制有显著预测作用;外倾对正情绪的重视、宣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尤其是内外倾和神经质-可能通过一些不良的情绪调节习惯(对负情绪重视和宣泄,对正情绪忽视)导致更多的负情绪,更少的正情绪.人格因素与不良情绪调节习惯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重要机制,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作者:李雪晶;郭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治疗,疗程12周,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齐拉西酮组治疗有效率为67.5%,阿立哌唑组为70.0%,两组药物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头痛、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两酮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稍高于阿立哌唑.结论: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两药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
作者:纪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一级亲属的执行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SCT)对30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一级亲属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WSCT测验中,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一级亲属的持续性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而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一级亲属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受损,尚需进一步更严格的研究证实.
作者:孙庆芳;王华侨;李志文;和西波;陈玉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19例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患者的观察,采取相应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通过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防止了患者因木僵状态而产生的废用综合征,为患者转归尊定了基础.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对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防止了患者的不良后果.
作者:李运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血糖快速测定是糖尿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快速血糖测定不仅对糖尿病患者有重要意义,对非糖尿病患者也能迅速提供可靠的血糖值.现阶段快速血糖测定在各家医疗机构已经广泛应用.但在临床检查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其检测的准确性,切忌不能因求快而失去准确性,否则便是因小失大.笔者现将多年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丰先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女性常见的骨折,常为Garden Ⅲ或Ⅳ型,由于保守治疗及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分别高达20%~30%、20% ~ 40%[1],所以应尽可能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以期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我科在2005~2011年间,共收治69例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程莹莹;杨华;卢天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树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优化护理模式,强化基础护理,加强健康指导,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结果: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四项护理质量质控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精神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永静;赵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精神疾病[1]指在内外各种疾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与意志等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的一组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退化,对周围事物不关心,不与他人交往.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减轻精神功能的衰退,改善社会功能,减少复发率[2].下面将康复训练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祝金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四防”情景演练在安全护理中所起作用.方法:精神专科3个科室进行了“四防”情景演练,对演练前后3个科室的45名护理人员应急知识、应急防范能力、协作精神等情况以及3个科室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护理人员的应急知识和应急防范能力提高了,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了.结论:“四防”情景演练在安全护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周彩莲;苏玉萍;欧眉艳;唐丽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的疾病负担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54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负担,各维度负担的阳性回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负担(71.43%),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68.83%),家庭关系的影响(67.53%),日常生活的影响(66.23%),家庭休闲娱乐的影响(64.29%),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影响(46.10%),不同付款方式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和抑郁反应有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疾病负担与不同的付款方式呈负相关.疾病负担与抑郁反应呈正相关.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疾病负担严重同时存在抑郁反应,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者:俞玮;沈燕敏;顾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精神科首次出诊联系人的情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精神科首次出诊联系人的情况及出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已婚患者与未婚患者联系人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性别患者的联系人文化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填写“影响帮助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中80.9%的人选“会被人歧视”,询问“精神障碍患者不配合就诊,首选求助对象”时,69.7%的人选择“找亲戚朋友帮忙”.结论:精神障碍患者求治联系人身份无法确定,患者家属面对的社会压力影响求治行为.同时在家庭中,男性和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关注机率仍然存在差别.
作者:雷黎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