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属中医“胃院痛”、“痞满”范畴,笔者白拟胃复康方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住院患者,有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病史及明显的症状,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4~66岁、平均48.3岁,病程6个月~7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胃溃疡12例、复合性溃疡6例,Hp阳性28例、阴性8例.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8 ~ 58岁、平均40.6岁,病程1年~6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胃溃疡8例、复合性溃疡4例,Hp阳性20例、阴性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臧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用西医治疗,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3%,对照组7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李想;徐京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陈学忠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用归脾汤治疗水肿验案介绍如下.周某,女,41岁,2013年6月7日初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及足背浮肿,下午及夜间尤甚,活动、抬高下肢或晨起后减轻.在社区医院口服中药(具体欠详)后浮肿消退,停药后再次出现反复.4天前久坐后感双下肢浮肿加重,平卧后浮肿消退不明显,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双足踝及足背浮肿,按之凹陷不起.
作者:熊兰月;吕均;陈学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及总抗氧化活性(TAS)的关系.方法:125例为观察组进行中医分型,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及B(apoA1、apoB)、脂蛋白(a)[Lp(a)]和总抗氧化活性(TAS).结果:观察组血清TC、TG、LDL-C、apoB、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TC、Lp (a)水平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困脾证TG、LDL-C高于其他各型(P<0.05),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TAS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异常,总抗氧化活性明显降低.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血脂变化明显,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抗氧化活性差.
作者:刘庆;王汉敏;谭婕;吴建华;凌家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红斑狼疮是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的弥漫性疏松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可侵犯人体多系统、多器官.多认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如感染、性激素、环境因素、药物等)的作用下,导致免疫调节紊乱所致[1].红斑狼疮属中医“红蝴蝶斑”、“马缨疮”、“温毒发斑”、“阴阳毒”、“水肿”、“心悸”、“胁痛”等病证范畴.王俊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多年,治疗皮肤病辨证及用药有独到之处,兹将王教授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王文生;赵玉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荨麻疹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用荨麻疹方自拟治疗.结果:痊愈5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5%.结论:荨麻疹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作者:肖万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土家特色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76例用土家赶酒火结合瓷瓦针放血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4.7%.结论:土家赶酒火疗法结合瓷瓦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吴朝伟;袁德培;杨付明;肖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我们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腹泻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岁16例,5~7岁13例,8~10岁11例,平均6.5岁;病程3月~1年19例,1年~3年12例,3年~5年9例;伴有不同程度发热22例,伴有恶心呕吐16例,伴有轻度腹痛10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高2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4岁17例,5~7岁14例,8~10岁9例,平均5.6岁;病程3月~1年20例,1~3年11例,3~5年9例;伴有不同程度发热11例,伴有恶心呕吐8例,伴有轻度腹痛6例,里急后重4例,血常规查白细胞明显增高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詹传锋;朱其建;李连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腕伤熏洗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用腕伤熏洗方治疗.结果:治愈4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腕伤熏洗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作者:胡永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笔者用辛凉清解法治疗小儿风热咳嗽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就诊.男58例,女50例;年龄小3个月,大13.5岁,平均4.5岁;病程短2天,长12天,平均4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小儿风热咳嗽的诊断标准.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咳嗽不爽,痰黄而稠、不易咳出,咽红肿痛,伴有明显的风热外感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浊涕、微汗出,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作者:罗瑞雪;刘习书;薛超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腰肌劳损(Lumbar muscle strain)是由于腰骶部肌肉及其着点筋膜在劳累,受寒等情况下所导致的腰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表现为腰骶部一侧或两侧出现弥漫性疼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弯腰困难,活动不便.慢性腰肌劳损属苗医“腰痛”范畴.苗医学秉承“壅塞为病,通达为康”的治疗理念,认为一切疾病均因壅塞不通所致,各种原因的壅塞是造成病痛的主要因素,故有“胃不通则积,肺不通则喘,肝不通则昏,脑不通则乱,肾不通则肿,心不通则憋,身不通则痛”之说[1].
作者:李家权;袁德培;杨进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型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百令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对照组只用氯沙坦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中医临床症状、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及白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型疗效显著.
作者:马欣;王小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5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用西药治疗,试验组200例用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4%、对照组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罗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PPH术是现阶段国内治疗痔、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常用术式,其疗效肯定,但随着其应用的日渐增多,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我们通过回顾治疗1例因行PPH术后合并直肠口袋征患者,探讨PPH术后合并直肠口袋征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1 临床资料周某,女,44岁.因“排便困难伴便时肛门肿物脱出3个月”入院.1年前因“混合痔、直肠黏膜内脱垂”在某院行PPH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作者:张亮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盆腔炎疾病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分为寒湿凝滞证和湿热瘀阻证,寒湿凝滞证用甘姜苓术汤加减,湿热瘀阻证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对照组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72%、对照组7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痛经有较好效果.
作者:韩志平;夏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李某,男,51岁,2008年7月20日初诊.因“两次鼻中隔术后,反复发热3个月”,于2008年6月23日入住重庆某三甲医院,7月9日行第3次鼻中隔术,病检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少许坏死组织中散在不典型细胞,另见灶性鳞状细胞增生.发热不退,疑为肿瘤并准备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作进一步筛查.自行转请中医试治.反复发热3个月余,下午加重,体温在39℃左右,伴鼻阻不通,有黄色稠涕,手心特别热,面色红赤,口干多饮,无汗,尿多,纳差,舌质红苔白厚,脉细数.
作者:王辉武;李群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GP方案配合参芪地黄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参芪地黄汤组49例,两组均予GP方案化疗,参芪地黄汤组加用参芪地黄汤,治疗3~5个周期.结果:总有效率参芪地黄汤组87.76%,对照组69.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芪地黄汤组化疗后的卡式评分、疗效评估均较对照组疗效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方案配合参芪地黄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增强临床疗效,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强;黄鸳鸳;樊云;李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ru.rhynchophyIla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1].主产于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毒泻痢、血痢,也用于治疗肝经郁热、目赤肿痛、生翳等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n.的干燥枝皮或干皮也常被当作秦皮在广泛使用.现将秦皮与核桃楸的基本鉴别特征介绍如下.
作者:周宝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地榆与虎杖其植物形态和药用部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临床常因混淆使用而影响疗效,故应将两者区分分别入药.现将地榆和虎杖的来源、产地、性状、性味、归经、功效等试述如下.1 来源[1]地榆:其正品来源是蔷薇科(Rosaceae)植物地榆San 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绵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 Yu etLi的干燥根.虎杖:来源于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eib.et Zucc.的根及根茎.
作者:杨霞;王洪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法定的细辛剂量为水煎内服,成人1日1~ 3g.笔者查阅历代医家对细辛的认识与使用,并结合临床应用心得,探讨细辛用量如下.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如葵叶,色赤黄,一根一叶相连,色白者,善(《神农本草经》).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指出细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作者:刘小利;欧阳作理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