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喜燕
近年来先天性梅毒虽然常见,但同时感染EB病毒致贫血却十分罕见,笔者曾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运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医学论文的题名又叫题目、标题、文题,英文称之为title.它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概括和总结,是反映论文重要的特定内容的准确、简明的词语逻辑组合,是论文写作的总纲[1].同时题名也是储存及查阅文献的主要的信息源.因此,医学论文的作者和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应高度重视医学论文的题名问题.下面笔者就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医学论文命题的学术根据、要素原则及其共性要求.
作者:黄晓红;韦挥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晶状体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CCC)以获得一个边缘完整、连续、圆滑的前囊切口,避免前囊放射状撕裂的发生和有利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准确植入囊袋内为特点.此法已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我们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经河;钟燕梅;冯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经验,提高SIRS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接受CBP治疗的SIR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无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组(Ⅰ组)22例,死亡4例,死亡率18.18%;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组(Ⅱ组)28例,死亡15例,死亡率53.57%,Ⅰ组死亡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治疗是SIRS治疗的基础,CBP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肾功能衰竭前尽早行CBP治疗,才能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磨红;赵志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将10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足够热能,对照组为低蛋白饮食+足够热能.治疗10 d及30 d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和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BUN、Cr明显下降(P<0.05);PA、ALB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5).结论 优质低蛋白饮食能够延缓慢性肾不全患者肾功能的恶化,并能改善其营养状况.
作者:晏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股骨髁间骨折属于严重的高能量复合创伤,治疗较为复杂,诸多原因可导致疗效不满意[1].笔者2000年5月以来使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建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创伤救治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文献报道该类患者病死率达36.8%~64.3%[1].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如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很容易发展为呼吸衰竭,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气管切开对于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控制肺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而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恰当与否,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本文对我院1996年7月至2005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气管切开时机.
作者:梁文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为了了解女性不孕症患者中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抗精子抗体(AsAb)的关系,自1999年1月开始,本院对不孕症患者常规行UU、CT、AsAb检测,至2005年10月止,有详细资料者共336例,现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木瓜蛋白酶-抗痛素法在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盐水法、木瓜蛋白酶-抗痛素法对2016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并对阳性血清用凝聚胺法、经典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予以确证.结果 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0.25%,检出的5例均为Rh血型免疫性抗体,其中抗-E 2例、抗-C 1例、抗-Ce 2例.结论 采用木瓜蛋白酶-抗痛素法检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灵敏度高、价廉、快速,易于开展,适合各级医院开展,可作为输血前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常规检测技术.
作者:黎海澜;焦伟;伍焕秀;申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教学用尸体腹腔神经节微细结构保存情况.方法 取18例成人尸体腹腔神经节作石蜡切片,HE、尼氏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绝大部分切片组织结构、细胞形态、胞核清楚,神经元尼氏体明显,胶原纤维清楚.结论 局部解剖学用的尸体腹腔神经节结构保存较好,可作细胞形态的研究.
作者:蓝玲;龚健古;玉洪荣;劳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56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分成4组: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结果 (1)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56.68%,糖尿病(病程<0.5年者大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为8.27%,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35.5%.(2)随糖尿病病程延长或增龄,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均明显增加.(3)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与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龄和病程有关,而微血管并发症主要与高血糖、病程有关,与高胰岛素血症负相关.结论 在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之前,部分患者已出现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并随病程延长或增龄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代谢综合征是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的共同危险因素.
作者:谈志强;邓宏明;刘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62例(原发性肝癌20例,转移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26例)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肝脏恶性占位病变在二维声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阻力指数(RI)及大流速(V max)方面与良性占位病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以低回声为主,伴有声晕,血流信号较丰富, Vmax及 RI高.肝血管瘤以高回声为主,不伴有声晕,血流信号稀少,Vmax及RI低;原发性肝癌血流信号分级强度Ⅱ级以上,转移性肝癌血流信号分级Ⅰ级为主.结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对病灶性质存有异议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作者:郭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逐渐增多,已成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我院1995~2005年收治老年ARF患者98例,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ARF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老年ARF的病因特点,以提高老年ARF的诊治水平.
作者:文青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性激素和血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酶对比法和硫酸镁沉淀法检测女性ACI患者性激素水平和血脂含量,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 ACI组患者雌激素(E2)、睾酮(Te)、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E2/ T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激素的紊乱可能是导致女性血脂代谢异常、ACI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龙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53蛋白与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60例胃癌患者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比较胃癌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5%,P53阳性表达者淋巴转移均高于阴性者(P<0.05).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在瘤周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53蛋白和在胃癌中均呈高表达状态,P53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密切相关,Cox-2在胃癌中也呈高表达.抑制Cox-2的活性,有可能在胃癌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詹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Graves病253例,予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其中复发71例,复发率28.1%,本文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韦超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成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不可缺少的措施,鼻饲是临床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传统的鼻饲多采用注射器注入法将鼻饲液注入胃内,但这种方法注入营养液易使病人出现呕吐返流、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智能输液泵控制性持续滴注鼻饲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珊珊;莫新少;韦翠英;陈东亮;陈汝纯;郑雪;陈家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是一种罕少疾病,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和漏诊.本院自2000年4月至2005年7月确诊4例,在院内外均误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善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胆总管梗阻是肝胆外科常见病,梗阻的常见的原因有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囊肿、胆总管良性狭窄、胆管癌、壶腹部癌和壶腹周围癌等,这些疾病经过对病情、化验和有关的辅助检查,通常都能作出较准确的术前诊断.但有时少数病人的病情会十分复杂,一些罕见病变导致的胆总管梗阻病例术前不易确诊.本文对我科1995年9月至2000年9月收治的罕见病变导致的胆总管梗阻病例3例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对胆总管梗阻的诊治水平.
作者:刘天奇;梁中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4例ACS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或择期PCI,1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性PCI治疗4例STEMI,延迟性PCI治疗11例STEMI,择期PCI治疗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 PCI操作成功率100%,随访1~3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无血小板减少症,无再次心肌梗死、心衰和猝死.结论 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可提高高危患者生存率.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STEMI患者的延迟性PCI和UA/NSTEMI患者的择期PCI对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样有效.
作者:许春平;曾波;陆建建;林松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