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校;张振伟;杨诚;李征;白印伟;陈国荣;周望高;熊懿
目的 探讨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1月-2012年8月采用超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动静脉或仅吻合动脉、指尖放血的方法,进行Yamano Ⅰ~Ⅲ区断指再植60例72指.其中Ⅰ区18指,Ⅱ区22指,Ⅲ区32指.结果 再植断指成活69指,成活率95.8%,按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50指,良16指,差3指,两点辨别觉4~6 mm.结论 显微外科或超显微外科技术是末节断指再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梁启善;郭小惠;杨小文;刘明龙;林钦扬;黄良任;李日添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技术对小型猪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小型猪制成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的动物模型.将160个感染创面随机分为四组:等离子病灶清除组、电刀病灶清除组、锐器病灶清除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用等离子射频技术、电刀、普通刀片对创面进行病灶清除,对照组不处理.分别于术后0,2,7,14d观察各创面的愈合率、组织填充率、细菌定量检查、组织学检查等指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所需的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0个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液后48h,均制成感染性创面.四种处理方式术后创面即时有所不同:低温等离子治疗后创面出血少,创面新鲜、平整、无异物存留;电刀病灶清除后创面出血较少,但有炭化组织,创面较新鲜;锐器病灶清除后创面出血较多,需纱布压迫止血,创面新鲜,有数个压迫止血后的凝血点.术后各组在2d和7d时,创面面积均较术前缩小、组织充填率均不同程度提高、细菌数量均有所减少.术后14d时,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创面的组织充填率均达到100%,对照组仅为(84%±8%);各组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等离子组愈合时间短,细菌计数在0,2,7,14d时,均较其他各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4d病理检查结果示:各组创面的新生真皮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对照组重,等离子组轻;等离子组新生上皮较厚,胶原束较致密,电刀组和锐器组次之,对照组差.结论 低温等离子技术能有效去除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创面细菌数量显著减少,提高创面愈合率,进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作者:左坦坦;杨润功;郑稼;朱加亮;张宇鹏;侯树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指尖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指尖再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64例和观察组(舒适护理)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指尖再植成活率96.88%,对照组指尖再植成活率92.19%.结论 舒适护理应用于指尖再植术能明显提高指体成活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殷夕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例断腕再植围手术期的护理、病情观察要点及康复锻炼指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断腕再植术患者12例,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锻炼要点.结果 12例再植断腕全部成活,本组随访6~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离断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差1例.结论 周到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断腕再植成活率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大限度地恢复再植手功能的关键.
作者:韦小玲;赵爱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心理干预在拇指再造手术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理干预,而实验组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别调查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及患者疼痛、睡眠、焦虑情况,并统计手术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4.8±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5.4)分.在医生满意度评分方面,实验组为(95.8±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1)分.在手术时间方面,实验组为(94±31.2)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6.25±42.5) min.对照组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51.57±2.81)分,(2.12±0.45)分,实验组对应的评分分别为(44.32±3.27)分,(6.62±1.3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完成常规治疗操作的同时,还让患者感受到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并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医生的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给患者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并为拇指再造手指的成活提供了有效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琴;朱红;王明明;张凤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可溶性止血纱布在甲床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52例甲床损伤患者,术中应用可溶性止血纱布,从甲床外形、术后疼痛等方面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估.结果 术后45例53指得到随访,随访3~6个月,优21指,良20指,可7指,差5指,总优良率77.3%.结论 可溶性止血纱布可以有效保护甲床创面,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指甲畸形率.
作者:李海雷;李大村;赵民;刘井达;赵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节段性足趾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节段性第2足趾对11例拇、手指部分复合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并对其解剖基础、操作要点及优缺点进行阐述.结果 本组11例节段性游离移植指体及伤指全部成活,创面及时治愈,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节段性足趾游离移植修复再造拇、手指部分缺损可恢复良好的感觉、功能与外形,是当前拇、手指部分缺损修复较好的方法.
作者:何如祥;雷林革;程鹏;祁多宝;李国海;马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报道甲板原位缝合结合可拆线皮内缝合法修复甲床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30指甲床挫裂患者,应用甲板原位缝合结合可拆线皮内缝合法进行修复,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9个月,甲床伤口均一期愈合,再生甲板生长良好,根据甲床修复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4例24指占80%,良4例4指占13.3%,可2例2指占6.7%,优良率93.3%.结论 应用甲板原位缝合结合可拆线皮内缝合法修复甲床挫裂伤,方法简单,疗效满意,是修复手指甲床损伤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乐锋;张振伟;游楚红;陈国荣;吴耿;周望高;柯于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比较几种不同的蒂部处理方法在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11年5月,对36例36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于手指近节中、远段及近节指间关节背侧设计皮瓣,皮瓣边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蒂部采用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36例皮瓣全部成活,但不同的蒂部处理方法术后对皮瓣血运的影响不尽相同.结论 皮瓣远端血管蒂部附加一条形皮肤较其他蒂部处理方法疗效更确切,不仅解决了转位后蒂部过紧的问题,还可以早期闭合蒂部创面,减少了感染机会,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房嘉宾;李庆泰;纪柳;于志军;刘沐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掌侧入路结合植骨、微型空心钉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9月,对8例腕舟骨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清理骨折端后植骨微型空心钉固定,石膏外固定8~12周,拆除石膏后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10~12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一般于术后3~6个月即获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良好.结论 腕掌侧入路、微型空心钉内固定、植骨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对舟骨原有血供干扰较少、显露清楚、植骨充分、固定可靠,是治疗无骨坏死陈旧性腕舟骨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栾国权;张震宇;王琰;刘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应用带筋膜蒂桡骨瓣治疗第1掌骨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9例外伤性第1掌骨缺损患者,设计带桡侧筋膜蒂的桡骨下段骨瓣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经6~48个月随访,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结论 骨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缪旭东;闫乔生;贾晶;许有;徐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游离改良的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骨骨皮瓣重建掌背骨与软组织缺损体会.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骨皮瓣修复掌背复合组织缺损7例,平均年龄42.9岁.伤肢均为右手,合并不同程度伸肌腱损伤2例;合并腕骨骨折、脱位2例;掌指关节损伤3例;指骨骨折3例.受伤至再手术时间平均为18.6 d.术后7d开始功能练习.定期复查,了解植骨愈合、关节活动度、握力大小、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副损伤,完成患肢手臂肩残疾问卷表及供区可视疼痛评估表.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成活,5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植骨远端2.3个月,近端2.7个月.随访12~24个月,腕关节平均掌屈38.6°,背伸42.9°,尺偏21.4°,桡偏22.9°.受累掌指关节平均活动度35.7°.患侧平均握力13.9kg.3例皮瓣平均静态两点辨别觉13.7 mm,余皮瓣仅恢复深触觉.平均手臂肩残疾问卷评分12.1分.所有患者术后2周可行走,术后3个月轻微疼痛1例,术后1年供区瘢痕平软,无疼痛.结论 游离改良的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骨骨皮瓣可成功治疗掌背部骨与软组织缺损,供区损伤较小.
作者:蒋萍萍;潘朝晖;赵玉祥;薛山;李洪飞;李建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第2趾联合足背皮瓣再造拇指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1月,对8例拇指Ⅳ°缺损并伴拇指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第2趾联合足背皮瓣的方法再造修复.结果 8例8指再造拇指及其所携带的足背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创口及皮瓣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2个月,再造拇指外形恢复满意,指端皮肤感觉好,皮瓣质地柔软,无臃肿.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测定标准评定:优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对于拇指Ⅳ°缺损并伴拇指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第2趾联合足背皮瓣进行再造,不仅再造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且可一期完成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盛辉;丁小珩;李德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切取指背筋膜蒂皮瓣时,皮瓣近端预留一条长1~2 cm指背静脉,皮瓣切取后,松开止血带,温盐水复温,皮瓣蒂部局部应用罂粟碱解痉,观察并判断皮瓣供血与回流情况.若皮瓣出现血供不足,通过皮瓣内预留指背静脉与指动脉断端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皮瓣(10例);若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则将皮瓣内指背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改善其回流(12例);若皮瓣供血与回流基本平衡,则无需进行血管吻合(13例).结果 临床应用改良的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35例,皮瓣面积:1.2 cm×1.6 cm~2.7 cm×3.2 cm,其中辅助吻合预留血管22例,辅助血管吻合率63%,皮瓣全部成活.术后72 h除静脉动脉化皮瓣有3例出现张力性水疱外,其余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供区植皮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皮瓣质地良好,指端饱满,无触压痛.结论 传统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经选择性辅助吻合血管处理,其成活率和成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作者:余少校;张振伟;杨诚;李征;白印伟;陈国荣;周望高;熊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双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8月,采用双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13例,面积大为22 mm×25 mm,小为12mm×18mm.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良好,两点辨别觉达6~8 mm,手功能TAM法评定:优12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是修复指端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陆向荣;陆振良;陆大明;徐雪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结合压力治疗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14指指腹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大约4.0 cm×1.5 cm,小约1.5cm×1.0 cm,平均约2.5 cm×1.2 cm.切取第2趾胫侧皮瓣面积大约4.5cm×2.2cm,小约2.0cm×1.5cm.术后2周,修复指佩带压力套接受24h压力治疗3个月.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修复指腹肤色红润,质地良好.皮瓣与原手指皮肤交界处过渡自然,瘢痕不明显,修复指腹外形接近正常手指.指腹温暖,无畏寒.修复指腹2-PD 8~15 mm,平均11mm.足部供区一期愈合,无瘢痕挛缩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步态正常,无足部疼痛或行走不适感.小腿供区一期愈合.结论 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结合压力治疗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仅可以较好地恢复指腹的感觉和功能,而且可使外形接近正常手指,是修复此类损伤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广亮;侯瑞兴;李祥军;巨积辉;王友兵;廖观祥;宋二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快通道外科(FTS)治疗对手部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精神因素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2月,对60例手部创伤患者随机分成FTS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汉密尔顿焦量表(HAMA)积分的变化.结果 HAMA积分在治疗前,FT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治疗后两组HAMA积分分别在2周、4周、6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23,P=0.0126).结论 制定个体化的FTS治疗,能有效地缓解手部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精神因素,其优势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江起庭;杨丽娜;王钰;江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接合两侧指背神经的指动脉终末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接合两侧指背神经的指动脉终末背侧皮支皮瓣修复2~5指指端缺损6例,其中食指2例,中指1例,环指2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2 mm×20 mm,小10mm×9 mm.结果 6例6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6~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皮瓣外观及手指功能恢复满意,感觉恢复S3,皮瓣两点辨别觉6~9 mm,平均7.6 mm,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接合两侧指背神经的指动脉终末背侧皮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不破坏重要血管,且有可供接合的神经,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修复手指指端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陈学明;许亚军;芮永军;包岳丰;陈政;周晓;张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跟腱部位外伤后皮肤坏死、跟腱外露的情况临床较多见,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腓肠神经皮瓣,用以修复踝关节后外侧皮肤缺损较多.2012年11月,我院收治1例位于跟腱止点以近4.0 cm处胫侧皮肤缺损的患者,由于缺损面积较小,为1.0cm×1.0cm,且位于背胫侧,行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可以修复,但有小题大做感觉.本着随意皮瓣初衷,设计皮瓣于内踝后,无意间发现此皮瓣符合穿支、皮神经营养两条成活原理,暂时命名为胫后动脉内踝后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膝至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6月,对49例膝部、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血管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49例50块皮瓣全部成活45块,2例出现边缘性部分坏死,3例皮瓣坏死,成功率90%.成活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术后经1~2年随访,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适应证的选择、手术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对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宗宝;顾加祥;朱贤;陆剑锋;黄建平;朱寅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