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翔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发作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对90例老年抑郁症发作的患者和10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生活事件量表(LES)、应付方式问卷的测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抑郁症组在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健康适应的得分上均较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 正常对照组的良好应对方式得分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抑郁症组在不良应对方式得分较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发作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有关.
作者:李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发育障碍为突出表现的疾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于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要求如能查明病因应与原发疾病的诊断并列.精神发育迟滞病因复杂,涉及范围广泛,但随着基因科学的长足进步,遗传性精神发育迟滞很多已能得到明确的病因学解释[1].以下两例均为精神发育迟滞伴有两性畸形表现,经遗传学检验后明确了原发疾病诊断.
作者:季日格;张饰虹;曹学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路优泰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路优泰组(研究组)和文拉法辛缓释片组(对照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路优泰显效率为73.3%,对抑郁症状作用明显,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路优泰对抑郁症疗效肯定,与文拉法辛缓释片相当,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启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抗抑郁剂的早期好转能否有效预测后期疗效.方法:将128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文拉法辛和西酞普兰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通过计算得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在第2周分析显示大部分患者有好转(文拉法辛组好转率为73%,西酞普兰组好转率为67%),两种药物的早期好转可以高度敏感地预测后期的稳定疗效和持续缓解.文拉法辛治疗在第2周、西酞普兰在第3周的阴性预测值达到大值,文拉法辛治疗在第2周、西酞普兰在第3周未获得的好转的患者在以后的治疗中几乎不大可能获得稳定疗效和持续缓解.结论:本研究结果强烈提示抑郁症患者的早期好转可以灵敏地预测后期疗效.
作者:彭江发;冯征;位照国;李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84例抑郁症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评分为两组,分别予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1)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抑郁症疗效接近,但前者起效较快,尤其对有躯体不适的患者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少于后者.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在临床上对有躯体不适的抑郁症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许玉梅;高欢;李秀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利培酮和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血脂及胆固醇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调查使用利培酮及喹硫平治疗2年以上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按药物使用情况将两用药进行比较.结果:a、利培酮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喹硫平组,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喹硫平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比利培酮组高,除体质量指数外,余(P<0.05)有统计学意义;b、两组糖耐量降低发生率相当,2型糖尿病发生率利培酮组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体重指数与其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除空腹血糖外,余(P<0.05)有统计学意义;d、多元逐步线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空腹血糖水平因素分别为甘油三酯、年龄、病程(P<0.05).结论:使用利培酮及喹硫平,均易致患者肥胖,且易导致患者血糖、血脂、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卫敏;刘伟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探讨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用NOSIE(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 对89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 将入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在康复护理开展前和开展6个月后用NOSIE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研究组总积极因素增分率为46.94% , 总消极因素减分率为26.84%.对照组积极因素增分率为4.21%,总消极因素减分率为4.94%,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朴仙姬;李艳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疗程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评定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内治疗前后HAM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在治疗后2、4、6、8周末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西酞普兰组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均有效,但西酞普兰安全,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作者:刘桃芳;蔡效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掌握门诊失眠患者睡眠信念与态度上的特点,以便开展个体化心理治疗及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对62例失眠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对照组62例进行比较.结果:30个条目各项失眠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眠患者存在更多的睡眠错误信念,是导致失眠的心理原因.
作者:胡恒芸;陈秀湄;欧阳招娣;裴梅香;邹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注意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入组对象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或未定型的104 例患者,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性操作测验(CPT)和倒行屏蔽测验(BMT)评定其执行、注意功能;以阴阳性量表 (PANSS)评定其精神症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持续错误数与PANSS焦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与PANSS判断与自知力评分呈负相关关系,CPT与PANSS刻板思维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WCST持续错误数、CPT和BMT与疾病分型、阴阳性量表总评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和一般病理评分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缺陷与焦虑症状和自知力损害相关,注意缺陷与刻板思维相关.
作者:张文顺;吴东辉;高北陵;曹长安;朴胜彬;杨孔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医院科技工作是衡量医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政优抚医院由于受卫生资源少、就诊面狭窄、收费低、社会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更谈不上科技工作.然而,近几年我院发展的经验证明,只有加强科技工作,加强医疗、科研、教学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医院整体快速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丁兆生;张晓斌;董晓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利培酮和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奎硫平组(n=30)、利培酮组(n=30)和氯丙嗪组(n=30),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中国韦氏智力量表(WAIS-RC)中的木块图测验(Block Design),中国韦氏记忆测验(WMS-RC)中的逻辑记忆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神经心理测验.结果:治疗8周后,发现奎硫平组、利培酮组治疗后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氯丙嗪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均显著优于氯丙嗪.
作者:朱颖;李春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亲对患者的严厉和惩罚因子分值比正常人组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对患者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分值比正常人组低.两组人群的其他因子分值无显著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患者存在过度的严厉和过多的惩罚,而母亲缺乏对患者的理解和情感温暖.
作者:童寿明;张毓茂;陈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一种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护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标准之一.在精神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陷,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治疗,而且有部分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对治疗拼死反抗.为了让患者能及时地得到治疗,加快症状控制、缩短住院天数、改善治疗舒适度,通过长期摸索,针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尹玉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齐拉西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奎硫平和齐拉西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相仿.结论:奎硫平与齐拉西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肯定的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邵利;尚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同电极放置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施双侧电极放置(双颞电极)及单侧电极放置(非优势半球颞顶电极)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修定韦氏成套记忆测验(WMS)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记忆功能.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不同电极放置对抑郁症总体疗效相当,对记忆功能影响存在差异,但在1~2周内得到恢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单、双侧电极放置对抑郁症疗效相当,单测电极放置对记忆功能无影响,双侧电极对记忆有影响随后可恢复.
作者:刘传军;李伟东;崔宏维;魏丽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5年中住院患者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6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患者中男性居多,文化水平低,以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居多,发病年龄较晚,饮酒时间均在10年以上(包括10年),多为已婚患者,精神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81.5%的患者(137例)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伴发躯体症状的占65.5%(110例),63.1%(106例)的患者存在生化异常.戒酒治疗的有效率为95.2%.结论:酒精既可致精神障碍,也可致躯体损害.住院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成孝军;刘桂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者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方法:对25例老年苯二氮NFDA1类药物依赖者(研究组)和25例健康老年者(对照组)分别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评定.结果:EPQ测定中,研究组N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事件多于对照组,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积极应付的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消极应付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苯二氮NFDA1类药物依赖者普遍存在个性和应付技能缺陷,应激事件较多,在进行脱瘾治疗时,应注重帮助他们学会应激时解决问题和掌握积极应对技能,改善消极态度的不良适应行为.
作者:袁志宏;马建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病例1:男性,38岁,患精神分裂症,病程20年.近1年来在家自行用药奋乃静,日量32毫克分两次口服.于初服此药第2天出现头转向一侧,说话吐字不清,流涎.门诊诊断为急性药源性扭转性痉挛,给予盐酸苯海索日量8毫克分两次口服,以解抗痉挛症状.由于监护人不识字,回到家中将此药与其它药品混放,而误将氟哌啶醇当盐酸苯海索,日两次,每次2片(4毫克)给患者服用,3日后斜颈症状无改善,家人认为盐酸苯海索剂量小,便又误加服2片氟哌啶醇至日量16毫克.如此至来院就诊前,患者斜颈症状进一步加重,抬头、视物要用手托腮,说话吐字不清、流涎.入院检查:头倾向左侧,颈部转向右侧,左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X线检查颈锥无骨质改变.入院后用盐酸苯海索8 mg,分两次服,渐减服氟哌啶醇及奋乃静至停服,改氯氮平200毫克分两次服.左侧颈部热敷、按摩,自觉颈部轻松,但斜颈症状无明显改善.
作者:冀艳杰;于长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氟西汀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13)岁.(2)单用氟西汀治疗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1±12)岁.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4周.与入组前、入组后第1、2、4周末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第1、2、4周末,两组间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痊愈和显效占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痊愈和显效占2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不良反应,占56%;对照组为20例,占4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抗抑郁剂,起效快,安全性好,是临床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作者:徐烨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