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冠铭
目的 分析百色市2006~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和流行特征,为百色地区预防及控制乙脑的发病和流行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 对百色市2006~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乙脑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百色市共报告乙脑病例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波动于0.84/10万~0.03/10万之间,发病季节性明显,6~8月份为高发季节,以0~14岁儿童发病为主,占98.91%.结论 百色市乙脑仍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隐患.今后开展预防接种、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乙脑传播和流行的关键.
作者:黄劲松;汤健闻;吕冬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茴香对小鼠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56°北京红星二锅头白酒建立小鼠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模型,用茴香进行干预,30天后,眼球采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胃黏膜表层大部分腺体形态及结构不完整,可见大量腺体结构破坏、脱落.与模型组相比,茴香高剂量组和西咪替丁组胃黏膜损伤指数、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茴香中剂量组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茴香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胃黏膜表层腺体结构较完整,茴香高剂量组细胞坏死较少.结论 茴香可能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加机体氧化应激能力对酒精胃黏膜损伤进行保护.
作者:韩光顺;梁华益;冯洁;杨敏;莫庸;黄继杰;方晓燕;黄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IAP-1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脑出血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20只),脑出血组(B组,20只),瑞舒伐他汀干预组(C组,20只).每组分成6 h、24 h、72 h、5 d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使用5只大鼠进行造模并实验.采用自体凝固动脉血注入脑组织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大鼠脑出血术后4个时间点血肿脑组织C-IAP-1及Caspase-3表达状况.结果 荧光定量PCR法显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相比,C-IAP-1及Caspase-3表达降低,除第6小时外,其余时间点之间脑出血组和瑞舒伐他汀干预组相比,C-IAP-1表达降低,Caspase-3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提高C-IAP-1的水平,抑制Caspase-3的水平,提示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由细胞凋亡影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对神经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祝杰;李廷阳;陆明雄;莫胜勇;冯佳佳;陆钦晨;陆万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心脏康复结合体外反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心脏康复及体外反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CA125及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进行比较.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增加,观察组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NP、CA125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彩超EF、CO较治疗前均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Dd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康复结合体外反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刘龙华;蒙冠云;周黎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手术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surgical stress response of insulin resistance,SRIR)是机体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1].胰岛素抵抗(IR)严重影响机体代谢,破坏内环境稳定,对病人术后恢复不利.miRNA和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并在发育和炎症、应激反应、癌症中起到异常调节作用[2],而miR-93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的水平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代谢产生的临床症状,其机制还不得而知[3].这方面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综述如下.
作者:卢冠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拉替拉韦钾片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拉替拉韦钾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非韦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病毒载荷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而病毒载荷量则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CD4+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病毒载荷量则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拉替拉韦钾片治疗艾滋病免疫学和病毒学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梁津;阮克琛;梁成员;黎海舰;罗禄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6例经临床确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治疗前腹部超声特征.结果 76例患儿中有64例在治疗前出现不同程度肠壁增厚,增厚肠壁血流较周围正常肠壁增多且伴肠蠕动异常,病变均位于小肠,部分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盆腹腔积液.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壁增厚比例明显高于无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声像图改变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超声可作为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李超;杨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组合的高通量透析模式对慢性肾脏病5期(CKD5)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可行性分析.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30例CKD5维持性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三组,第1组:单纯高通量透析(HPD)组10例,每周单纯行高通量透析3次;第2组: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 (HPD+HP)组10例,每周高通量透析2次,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1次;第3组: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PD+HDF)组10例,每周高通量透析 2次,血液透析滤过1次.开始入组前各组病人均行为期8周低通量血液透析,每周3次(洗脱期),治疗12周后再对比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同时测定治疗前后每一位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结果 HPD组、HPD+HP组及HPD+HDF组三个组治疗12周后血压、血iPTH、血 β2-MG 浓度都出现大幅度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高通量透析、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及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滤过三种治疗手段对慢性肾脏病5期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都有很好的帮助,降压作用明显,并能对体内蓄积过多的血iPTH 、血 β2-MG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作者:谭军华;王洁;尹良红;陈红;黄鹏;蒙陈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IL-35是一种由Collison等[1]学者于2007年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分泌产生的,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结构上是由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和IL-12p35两个亚基共同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在T细胞分化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2].基于IL-35可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增殖及辅助性T细胞17分化等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特点,其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研究中[3].目前,IL-35在多种疾病中的研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L-35在相关疾病(如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及炎症性肠病等)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陆潞;王俊利;农峰;卢贤哲;唐毓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非接触式广角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复杂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切割系统手术,观察组采用非接触式广角镜联合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切割系统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用时对照组为(79.83±4.53)min,观察组为(61.79±3.29)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观察组为100.00%(47/47),对照组为87.23%(41/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0.64%(5/47),对照组为27.66%(13/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接触式广角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患者效果显著,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用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
作者:彭子春;凌宇;唐彦慧;覃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某院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6年间常规分离培养出的732株非重复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 5.6软件进行药敏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3~2016年间各年分别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16株、188株、196株、132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290株,39.6%)、尿液(221株,30.2%)和血液(95株,13.0%);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152株,20.8%)、结核病区(119株,16.3%)、肝病区(93株,12.7%)和感染病区(81株,11.1%);产ESBLs菌株共363株(占49.6%),主要分布在肝病区、感染病区、结核病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1).732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高,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除阿米卡星)、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对阿米卡星、头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复合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30.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和1.0%.结论 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及其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应首选含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药物,并可联合阿米卡星,重症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作者:张文萍;张秋萍;叶飞娣;赖文杰;张仲明;陈珊;黄莎莎;单万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以2014年5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急救不到位、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组急救不到位、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比例分别为0.88%、2.63%、3.51%,护理满意情况评分为(96.17±2.74)分,护理质量评分为(94.47±2.20)分;对照组急救不到位、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比例分别为17.70%、19.47%、22.12%,护理满意情况评分为(74.52±2.25)分,护理质量评分为(73.26±2.13)分,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急诊科护理管理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作者:周艳;黄玉萍;牙兰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根治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06例低位直肠癌(REC)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选择划分为切除组与保肛组,对两组患者资料行两组、多组卡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条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保肛的危险因素;随访5年分析统计保肛根治术的远期存活率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全部患者中保肛61例,保肛率为57.55%;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至肛缘距离以及浸润周径四项因素中保肛组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至肛缘距离以及浸润深度是保肛根治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至肛缘距离为3~<5 cm行保肛手术的危险性远高于5~7 cm患者,随着分化度的降低行保肛手术的风险增加,随浸润深度的加深行保肛手术的风险逐渐升高;保肛组3年生存率为86.89%,5年生存率为80.33%;切除组3年生存率为71.11%,5年生存率为62.22%;保肛组患者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切除组(P<0.05);常规护理患者3年生存率为69.05%,5年生存率为59.52%;FTS护理患者3年生存率为87.50%,5年生存率为81.25%;外科加速康复护理(FTS)护理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至肛缘距离及浸润周径是影响低位REC保肛的相关因素,其中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至肛缘距离是影响REC保肛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选择手术方案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预防局部复发具有重要价值;护理因素是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及远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淑勤;雷春芳;黄海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嗓音疾病患者进行嗓音训练的效果及评估方法.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耳鼻喉科就诊的58例嗓音疾病患者进行正规嗓音训练治疗,内容包括嗓音卫生教育、按摩练习、呼吸训练、唇舌肌练习、发音训练、共鸣练习等,对患者训练前后GRBAS评估、动态喉镜检查、VHI量表及空气动力学检查、计算机嗓音分析等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患者经嗓音训练后动态喉镜检查(声带闭合、运动对称性、黏膜波及振动规律性)评分、计算机嗓音分析(Jitter、Shimmer及NHR)评分、VHI量表评分(F、P、E)、GRBAS(G、R、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而空气动力学检查(MLPT、MPT)结果明显提高(P<0.001).结论 嗓音训练能明显改善嗓音疾病患者嗓音异常状况.
作者:钟燕梅;殷海;何引;刘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细菌性感染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47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和血清免疫学确诊实验分为细菌性感染组(212例)和病毒性感染组(135例).采用ATB细菌鉴定分析系统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在罗氏Cobas E41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对比分析各组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 细菌性感染组中,PCT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6.79%,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组的6.67%(χ2=214.519,P<0.001),且与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PCT、WBC及ES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912、0.787和0.673,标准误(s)分别为0.050、0.053、0.041和0.028,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31~0.892、0.877~0.964、0.693~0.835和0.612~0.763.结论 PCT不仅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细菌性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还可用于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同时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对治疗细菌性感染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颢;潘国刚;邓益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早期胃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代谢产物的差异,寻找潜在的与早期胃癌相关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技术对16例早期胃癌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小二乘判别法(PLS-DA)和t检验统计分析早期胃癌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代谢物,后将找到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检索鉴定.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早期胃癌患者糖类、脂类等代谢可能存在异常,同时共筛选鉴定出9个对分类有显著贡献的代谢标志物.结论 基于HPLC-MS技术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早期胃癌与健康个体,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通;黄权;钟腾猛;林李生;黎竹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情感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表达、培养共情三方面进行为期6个月的情感技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述情障碍和人际反应情况变化.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TAS-20和IRI-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6个月后,两组TAS-20和IRI-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训练组TAS-20和IRI-C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情感技能训练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恢复,有助于减轻述情障碍程度,提高患者共情,为患者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覃玉娟;韦俏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将受损细胞器及衰老的生物大分子(如变性的蛋白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以胞质内出现自噬体为特征的细胞自我消化过程,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1].目前认为自噬在应激防御、维持细胞的自稳态、促进细胞的存活、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在细胞内,细胞自噬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共性是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的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自噬与创面的愈合、修复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自噬与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郑爱甜;吴标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时间分段法抽取5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照全麻手术预防压疮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压疮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可以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及减轻压疮程度.
作者:黄利香;韦絮;卢慧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并对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机体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于2013年5月~2016年4月,选取收治的10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01).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较左氧氟沙星更加显著,且其还能更加有效地抑制患者机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
作者:梁秀胡;蓝能;周艳吉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