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加尿激酶灌洗治疗脑室出血疗效观察

成旺兴;汪方正;王大方

关键词:脑室出血, 微创手术, 脑室外引流
摘要:目的 观察先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再尿激酶灌洗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先作小骨窗开颅切开侧脑室额角直视下清除侧脑室内血块并止血,再尿激酶灌洗治疗脑室出血的20例作为观察组,以传统的单纯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洗治疗脑室出血的2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第1周和3个月后,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先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再尿激酶灌洗治疗脑室出血,具有直视下操作、术后疗效好等优点,是脑室出血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产伤股骨骨折23例的临床治疗

    新生儿股骨骨折是因为难产或接生过程中接生员不当助产引起的闭合性骨折,我院1990年3月~2004年8月收治新生儿股骨骨折2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冼敬锋;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目的 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作者:潘征;陆克兴;潘兴寿;谭志辉;黄显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疗效.方法 将205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5例行LA术为观察组,100例行传统开腹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总费用较对照组增加(P<0.05或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紫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遗传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遗传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生物学分支科学,它从基因水平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所研究对象涉及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形形色色的生物,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在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生物制药,基因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者:肖福英;蒋林彬;韦日明;吴群英;王凌宇;吴昱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东莞市室外采血献血反应与外界气温关系的探讨

    目的 了解东莞市室外采血献血反应与外界气温关系,探求解决的具体办法,保护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记录外界气温≤30℃和>30℃的不同条件下东莞市区室外采血点及血站采血点的献血反应,统计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对其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外界气温>30℃时,室外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站内献血(P<0.01);对于室外献血,外界气温>30℃时,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界气温≤30℃时(P<0.01).结论 当外界气温>30℃时,大量汗液蒸发散热,造成机体体液丢失;血液黏滞度高,献血时间延长;室外采血献血后难以充分休息,造成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夏季室外无偿献血工作应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作者:曾雅静;邹文涛;陈金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159例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期病变阶段,此阶段持续时间相当长,对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宫颈癌关键的环节.本文就CIN的阴道镜检出率,阴道镜图像的特征及与宫颈糜烂程度关系等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许敏;赵淑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WHO估计,在未来几年中, COPD将取代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5位[1].

    作者:农彩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脂联素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联素水平变化,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者脂联素水平差异,探讨其与糖尿病的关系,并对受其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将77例T2DM患者分为非肥胖组26例(NF组),肥胖组51例(F组).另取18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N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脂联素,放射免疫法检测连接肽(CP),采用TOSHIBA TBA-120FR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C反应蛋白(CRP).结果 所有T2DM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F组血浆脂联素明显低于NF组(P<0.01);简单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NF组脂联素与MBp无显著相关性,F组和所有T2DM者的脂联素与TG及FPG亦无显著相关性之外,其他因素与脂联素均呈显著负性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2DM者LDLC、CP、MBp与脂联素相互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NF组LDL-C、CP、BMI与其相互影响意义有显著性(P<0.05);而F组LDL-C、BMI、MBp与其相互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 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是T2DM、高血脂、肥胖、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浆脂联素在T2DM、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宽林;周青;王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输注淋巴细胞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观察

    目前能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仍然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但对于移植后复发的病例,过去只能采用二次移植,其疗效多数都不理想.自从1995年Kolb[1]等报道了异基因骨髓移植(all-BM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经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再次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以来,许多研究报告已经肯定DLI对治疗和预防各类白血病Allo-HSCT后复发有很好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应用DLI治疗10例Allo-HSCT后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家斌;丁邦和;陈侃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

    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因此加强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马兰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继发于脑损害引起的癫痫样发作,占所有癫痫的5%,症状性癫痫的20%,战时颅脑损伤患者癫痫的发生率高达34%,这是一个巨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目前对PTE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主要原因是对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近年来,许多学者们已意识到外伤性癫痫的危害性,注重外伤性癫痫的研究,对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张高炼;赵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影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因素的探讨

    目的 通过对影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因素的探讨,进一步规范高压灭菌器的操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别就影响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效果的可能因素,即灭菌器的密闭性、灭菌包的规格、包装等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分组比较除化学指示胶带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监测结果比较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柜室密封性能不好、真空系统故障、灭菌物品包装不规范或灭菌材料不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等均可影响灭菌效果.

    作者:肖雪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手术(ESS)的广泛开展,其技术日趋成熟、手术治愈、好转率显著提高.现将我科近年来300例有完整资料患者的疗效进行随诊和分析,借以总结我们开展ESS以来的临床体会,并报告如下.

    作者:杨军;李晓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5例,将术后接受孕三烯酮治疗的25例设为治疗组,不接受孕三烯酮治疗的20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服孕三烯酮2.5 mg/次,每周2次,连用3~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 ,复发率1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复发率为45.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效果确切,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韦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制赤黄散(酊)外用治疗创伤早期肢体肿胀276例临床观察

    创伤早期容易出现毛细血管破裂,组织间水肿出现肿胀,是骨折的常见伴随症状,处理不当,长时间不消退,可直接影响肢体血液循环,有引发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或缺血性坏死的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又因功能障碍致肢体反复肿胀,而且影响创伤的修复.我们自2002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自制赤黄散(酊)外用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276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叶须钦;陈平;符宗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赖诺普利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 64例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钠血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按常规治疗原发病、吸氧、支持治疗、控制感染、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心律失常、纠正低钾血症、补钠;治疗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赖诺普利每天5~10 mg,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赖诺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用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刘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84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常规组(n=42)控制血糖于11.1 mmol/L以下即可,强化组(n=42),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3.9~6.1 mmol/L).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结果 强化组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高血糖,不仅可以较好地控制病人血糖,还可以相应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杨小华;谢海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分支主干急性阻塞引起的广泛性脑梗死.临床多起病急,进展快,合并症多,预后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主要脑血管类型[1].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周金细;潘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罗比卡因用于骶管内麻醉效果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用于骶管内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150例择期行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0.5%罗比卡因组,Ⅱ组为0.375%罗比卡因组,Ⅲ组为0.25%罗比卡因组,各组罗比卡因用量均为20 ml.结果 Ⅰ组麻醉起效时间快于Ⅱ、Ⅲ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VAS评分,Ⅰ、Ⅱ组相当,均少于Ⅲ组(P<0.05),Ⅱ、Ⅲ组Bromage评分优于Ⅰ组(P<0.05).三组耳鸣耳聋、低血压、恶心呕吐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Ⅰ组排尿困难率高于Ⅱ、Ⅲ组.结论 0.375%罗比卡因用于骶管内麻醉镇痛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弱,是骶管内麻醉理想的佳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锦益;韦克;黄文东;韦龙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 扩增人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A(HspA)编码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表达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为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方法 利用PCR技术从Hp基因组DNA中扩增热休克蛋白A(HspA)基因片段,目的 基因经SacⅠ和XhoⅠ双酶切、纯化后,插入pET32a(+)载体.以含目的 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表达.结果 经PCR、酶切、测序分析表明,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 HspA编码基因,与GenBank报道的相比较,核酸同源性达98%.经SDS-PAGE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3 KD,其中目的 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3 KD.结论 成功地克隆并表达了Hp HspA编码基因,为HspA蛋白质疫苗的研制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郭金英;陈彦;刘靳波;姜习新;陈曼;涂植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